将新农网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桂花鱼病害综合防治技术

时间:2009-07-06 17:25  来源:  责任编辑:
核心提示:自1993年下半年以来,由于品种退化,养殖密度提高,生态环境恶化,气候不稳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鳜鱼(桂花鱼)的病害日渐严重。今年由于气温明显比往年高,而且高温期季节出现相对早,持续时间长,因此桂花鱼发病具有病期早、病害种类多、危害性大等特点。 一、鳜鱼主
    自1993年下半年以来,由于品种退化,养殖密度提高,生态环境恶化,气候不稳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鳜鱼(桂花鱼)的病害日渐严重。今年由于气温明显比往年高,而且高温期季节出现相对早,持续时间长,因此桂花鱼发病具有病期早、病害种类多、危害性大等特点。 

    一、 鳜鱼主要病害。

  现将1994年以来,珠江三角洲桂花鱼养殖产区危害的一种病――鳜鱼暴发性传染病的具体情况介绍如下:
 
  1、 病原。该病的主要病原是病毒。此外,相当多的鳜鱼暴发性传染病是属于多种病原混合感染的并发症,即使病的病原除病毒外,还有细菌等。  

  2、 症状。对于纯病毒感染的鳜鱼暴发性传染病,其最典型症状为体表无出(充)血症状,鳃丝淡白无血色,肝脏苍白色,或肝脏腹面或背面有红色血点,质地松脆。个别体表也染上黄色,似黄疸症状。一般无腹水。此类型症状采用多种杀虫或抗菌消毒药物也无法控制病情蔓延。而对于多种病原混合感染的暴发病,则具有症状多样化的特点:有时同一口发病塘,病鱼可同时出现鳃红或鳃苍白,甚至鳃丝溃烂等症状;肝色略偏淡,苍白,或具红色血点,有的则出现质地松脆症状;有的有腹水等。此类型症状采用口服或泼洒适当的抗菌、消毒药物,结合水质调节可起到减缓病情蔓延扩展的效果。  

  3、 发病规律。①具明显季节性。该病的发病季节为5―11月,高峰期为7―9月。一般每年的11月中下旬死亡率大幅度下降。②起病急,病情发展快,死亡率高。往往发病早期每口塘死亡十几尾,2―3天内迅速增加到70―80尾,一个星期内可增至每天每口塘几百尾、几千尾,甚至全军覆没,死亡率90%以上。③细菌、寄生虫、水环境突变、气候突变以及药物均可诱发或加剧病情发展,养殖户的“越下药,死亡越多”、“越换水越死鱼”等说法。    

    此外,除暴发性传染病外,细菌性烂鳃病、细菌性败血症、各种寄生虫病都可引起鳜鱼不同程度的死亡。 

    二、 鳜鱼主要病害病因  

  目前珠江三角洲地区鳜鱼养殖过程中发生大面积死亡,究其原因,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1、 池塘环境卫生条件恶化。发生暴发性疾病的池塘大多数都是长期不清淤泥的。      

    2、 没有把好鳜鱼饵料鱼的检疫、消毒关。多数饲料鱼没有进行常规的鱼体消毒浸浴或内服必需药物,或者消毒方法不当,没有起到杀虫、杀菌、消毒效果。  

  3、 种质退化。现在许多亲鱼都是直接来源于同一池塘,同一批生产,繁殖后产亲鱼就淘汰,下一年再在子代的池塘选择亲鱼。由于近亲繁殖而造成种质严重退化,抗病力减弱。  

  4、 养殖密度过大。现在养殖密度一般在1500尾/亩以上,密度过大,造成鱼的活动空间减少,生活力减弱,体质下降,容易染病。  

  5、 滥用、乱用刺激性药物十分普遍。一旦发病,不分症状、病因盲目加大用药量,多次数使用硫酸铜等杀虫冻结现象十分突出,结果往往使病情进一步恶化。

    三、 综合防治技术  

  1、 增强鱼体对疾病抵抗力。如提纯复壮亲鱼、防止近亲繁殖,有条件的孵化场应考虑重新从天然水体中引入原种或在两个以上不同的地方挑选亲鱼;投喂优质饵料鱼,投喂中草药、免疫增强剂,进行免疫接种提高鱼体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力等措施。  

  2、 改善池塘养殖环境。鳜鱼暴发病的发生往往与水质环境不良有关(实际上许多带病毒的鳜鱼在良好的养殖环境中可不发病),加强水质管理,培育有益藻群,抑制或降低水中有害物质及病原体的生长繁殖;合理用药、合理密养,适当混养,使养殖池水保持爽、活、微绿,透明度在20―30厘米左右,创造适应鳜鱼生长的溶氧丰富、水质清洁的环境。

  3、 实行彻底清塘(有条件的最好2―3年清淤泥一次),使用无污染水源,放养健壮不带毒苗种以及日常管理中搞好饲料鱼、工具、池塘水的消毒等防病工作。 

  4、 发病季节,采用封闭式或半封闭式养殖,即在养殖中尽量不换水或少换水,以避免引入病原及破坏原来池塘中较为稳定的生态环境;药物防治采用外消内服相结合才可收到较好效果,水体消毒用温和性药物为好,禁用刺激性大的杀虫或抗菌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