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疫巴氏杆菌病是幼鸭的一种急性或慢性败血性传染病,以全身浆膜面发生纤维素性炎症为特征,故又叫鸭传染性浆膜炎、鸭败血病。
1.病原 本病病原为鸭疫巴氏杆菌。
2.流行特点 主要发生于2~7周龄以下的雏鸭。鸡、鹅有一定的抵抗力。饲养管理不良及其他应激因素都能促使本病发生与流行。发病鸭群常并发大肠杆菌病。本病可通过呼吸道感染,经皮肤尤其是鸭蹼伤口感染,以及通过饲料与饮水传染。本病无明显的季节性,但以春、冬寒冷季节发病较多。
3.临床临状 潜伏期1~3天,有时可达1周。 病鸭眼鼻分泌物增多,周围羽毛黏湿,咳嗽,喷嚏。排黄绿色稀粪。2~4周龄的雏鸭常昏睡,缩颈,不愿走动,拥挤成堆。4~6周龄中的中雏,多两腿软弱,不能站立或站起时全身发抖,濒死期出现神经失调症状,频频点头或头颈左右摆动,身体后翻或倒向一侧,挣扎时不停地煽动两翅、后蹬两腿。少数慢性病例,头颈歪斜,转圈跑动,进食困难,逐渐消瘦死亡。疫病流行过后,鸭群生长发育参差不齐。
4.解剖病理改变 本病最有特征性的病变是广泛性的纤维素性炎症,其中以纤维心包炎、纤维性肝周炎及纤维素气囊炎最明显。心包膜被覆着淡黄色的纤维素性渗出物,心包囊内充满黄白絮状物与淡黄色渗出液。肝表面常被有一层淡黄色或黄白色的纤维性膜。气囊混浊增厚,有黄色干酪样颗料。肝脾肿大,脾呈斑驳状红灰色。脑膜及脑实质的血管扩张、瘀血。慢性病例常见胫跖关节及跗关节肿胀,切开见关节液增多。少数输卵管内有干酪样渗出物。
5.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解剖病理改变可做出初步诊断。
6.预防 本病预防主要是严格检疫,不从疫区引进种蛋、种鸭,防止病原传入。加强饲养管理,避免拥挤、受寒、淋雨、曝晒等不良因素的影响,注意卫生与消毒制度。鸭舍及运动场内的粪便应及时清除,并用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消毒。 选用I型菌株制成福尔马林灭活菌苗,对1周龄雏鸭做2次皮下接种免疫,保护率为86.7%。油佐剂灭活苗1次皮下免疫,效果更好。
7.治疗 可用青毒素与链霉素联合肌肉注射。洁霉素、庆大霉素、复方磺胺5-甲氧嘧啶等都可应用。
鸭传染病防治技术-鸭疫巴氏杆菌病
发布时间:2009-06-26 来源:
摘要:鸭疫巴氏杆菌病是幼鸭的一种急性或慢性败血性传染病,以全身浆膜面发生纤维素性炎症为特征,故又叫鸭传染性浆膜炎、鸭败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