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新农网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雏鸭新型鸭瘟

时间:2009-06-26 00:32  来源:  责任编辑:
核心提示:(一)病原从自然感染该病典型病死鸭脏器中获得一株80―120纳米的病毒粒子,该病毒不耐酸、不耐碱、不耐热,对氯仿处理敏感;核酸类型为双股DNA,有囊膜。经血清中和试验证明,该病毒与鸭肝炎病毒、雏番鸭细小病毒、鸭瘟病毒无血清学相关性。根据实验结果初步将该病毒确
  (一)病原 从自然感染该病典型病死鸭脏器中获得一株80―120纳米的病毒粒子,该病毒不耐酸、不耐碱、不耐热,对氯仿处理敏感;核酸类型为双股DNA,有囊膜。经血清中和试验证明,该病毒与鸭肝炎病毒、雏番鸭细小病毒、鸭瘟病毒无血清学相关性。根据实验结果初步将该病毒确定为疱疹病毒科成员,但鉴于其与鸭瘟病毒(鸭疱疹病毒I型)无血清学相关性,而暂命名为鸭疱疹病毒Ⅱ型。 病毒对番鸭胚、鹅胚、麻鸭胚、半番鸭胚、北京鸭胚和SPF鸡胚的致死率分别为100%、100%、78.3%、60%、82.1%和0;对10―11胚龄的番鸭胚的ELD50为107.8/0.2毫升;无血凝活性,不凝集O型人、鸭、鸡、鹅、家免、小鼠、豚鼠、猪和绵羊的红细胞。 

  (二)流行病学 从2001年开始,在山东一些地方饲养肉鸭(樱桃谷鸭)集中的地区,发生一种同鸭瘟症状、剖检变化相同的疾病,以皮下、脏器和肠道出血为主要特征。该病主要侵害1月龄以下的雏鸭,而成年鸭发病较轻。常用的鸭瘟疫苗不能预防该病的发生,发病后用鸭瘟抗血清注射无治疗作用。为此推测该病是由不同病毒引起的“新型鸭瘟”。该病与番鸭“花肝病”或“肝白点病”间的关系也有待进一步阐明。 该病一旦发生,传染迅速,发病率和致死率很高,鸭群感染这种鸭瘟后,往往引起大批死亡。据现场统计,鸭群的发病率可达70%―100%,死亡率可达50%―60%。 

  (三)症状和病理变化 发病雏鸭表现为精神沉郁,缩颈。头颈部肿胀,眼肿胀流泪,眼周围的羽毛沾湿。头颈部皮下有胶胨状水肿。肠道黏膜出血,泄殖腔教膜出血并有灰绿色的溃疡。本病在樱桃谷鸭发病时,肝脏上的坏死点不典型,因此该病与番鸭“花肝病”或“肝白点病”间的关系还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