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新农网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鸭疫里默氏杆菌病和大肠杆菌病混合感染的诊治

时间:2009-06-22 03:47  来源:  责任编辑:
核心提示:2004年8月,某养鸭户的鸭群暴发了一起以咳嗽、鼻窦明显肿大,排黄绿或黄白色稀粪为主要特征的急性传染病,经诊断该病是由鸭疫里默氏杆菌和大肠杆菌混合感染而引起。现将诊治情况报道如下。 1发病情况 该鸭场8月25日从外地购回鸭苗1500只,没有注射过鸭疫里默氏杆菌菌苗
    2004年8月,某养鸭户的鸭群暴发了一起以咳嗽、鼻窦明显肿大,排黄绿或黄白色稀粪为主要特征的急性传染病,经诊断该病是由鸭疫里默氏杆菌和大肠杆菌混合感染而引起。现将诊治情况报道如下。

    1 发病情况

    该鸭场8月25日从外地购回鸭苗1500只,没有注射过鸭疫里默氏杆菌菌苗。饲养1周左右后,小鸭开始出现临床症状。起初鼻窦肿大,少量出现脚软,精神不振,羽毛松乱,不食,下痢等,2~3天死亡;发病730只,死亡180只,发病率为48.7%,病死率为24.7%。发病时曾用青霉素、庆大霉素等药物治疗,收效甚微。后经确诊后,对症治疗,并加强环境卫生和消毒,收到较好的效果。

    2 临床症状

    病鸭精神沉郁,离群独处,咳嗽、眼鼻分泌物增多;40%的病鸭鼻窦明显肿大,刺破挤压时有恶臭脓液;排黄绿或黄白色稀粪,食欲减退或废绝;肢软不能走动,有些病鸭头颈歪斜,抽搐,痉挛性点头运动或头左右摇摆。发病后2~3天死亡,自然耐过不死的鸭生长缓慢,皮毛粗糙无光泽。

    3 病理变化

    剖检病、死鸭5只,可见纤维素性心包炎、纤维素性肝周炎、纤维素性气囊炎和肠黏膜卡他性炎,伴有神经症状的病鸭脑实质充血。

    4 诊断

    根据病鸭主要以鼻窦肿大、脚软、纤维素性心包炎、纤维索性肝周炎、纤维素性气囊炎和肠黏膜卡他性炎症为特征,初步诊断为鸭疫里默氏杆菌病和大肠杆菌病的混合感染。

    4.1 直接涂片镜检 用肝组织抹片,革兰氏染色,镜检,可见革兰氏阴性杆菌。

    4.2 细菌分离培养 以无菌操作取脑病料分别接种于血液琼脂平板、麦康凯琼脂平板、巧克力琼脂平板上,37℃烛缸培养24小时。血液琼脂平板上长出溶血、凸起、闪光呈奶油状小菌落,约1.5mm;在巧克力琼脂平板上长出隆起、表面光滑、半透明的圆形菌落,约2mm;麦康凯琼脂平板上不生长。取菌落涂片、染色镜检,呈革兰氏阴性短小杆菌,常单个或成双存在;瑞氏染色可见两端浓染。取明显病变的肝组织接种于普通琼脂、麦康凯琼脂、肉汤培养基上,于37℃培养24小时。在普通琼脂上长出灰白色、边缘整齐、隆起的菌落;麦康凯培养基上长出均匀一致的粉红色菌落;肉汤培养基均匀混浊。取培养物镜检,可发现同组织触片一样的革兰氏阴性小杆菌。

    4.3 生化试验 由脑分离的革兰氏阴性短小杆菌,不发酵葡萄糖、木糖、果糖、麦芽糖、蔗糖、乳糖、山梨醇、肌醇、卫茅醇;不产生硫化氢和吲哚,V-P试验和MR试验均为阴性;尿素酶试验阳性,接触酶试验阳性。由肝组织培养的杆菌能发酵葡萄糖、乳糖、甘露醇,产酸产气,靛基质阳性,V-P试验阴性,不产生H2S。

    4.4 药敏试验 用两种培养物分别做药敏试验。经24小时培养,这两种杆菌对氟苯尼考、磺胺问甲氧嘧啶、强力霉素、红霉素、新诺明、壮观霉素均高敏;对青霉素、庆大霉素、链霉素、土霉素低敏或不敏。

    根据上述试验,可以确定从脑中分离的细菌为鸭疫里默氏杆菌,从肝组织中分离的细菌为大肠杆菌。结合临床症状和病理剖检,确诊鸭病是由这两种杆菌混合感染而引起的。

    5 治疗

    5.1 根据药敏试验,首先选高敏药物氟苯尼考对受威胁及刚发病的鸭群进行治疗,首次用药时加大1.5倍药量,以后用常规量,拌入饲料连喂6天;正在发病者可用磺胺间甲氧嘧啶肌肉注射,1天1次,连用3天。

    5.2 用药物防治的同时,加强做好鸭舍及周围环境的清洁卫生与消毒工作,采用带鸭消毒,在每日早晚清扫粪便后进行,保持鸭舍及活动场地的清洁与干燥。

    通过以上方法处理1周后,该病基本得到控制,半个月后末见该病的发生。

    6 小结

    6.1 条件性病原大肠杆菌,广泛存在于饲料、饮水、粪便及正常动物肠道中,在环境不利时,易诱发大肠杆菌病。此次鸭病就是由于感染鸭疫里默氏杆菌病后,抵抗力下降,加上环境条件差而并发感染大肠杆菌病,造成严重经济损失。因此,养鸭户应加强饲养管理,定期消毒,防止各种疾病的发生。

    6.2 由于鸭疫里默氏杆菌和大肠杆菌常常混合感染,因此,在疫苗接种方面应采用鸭疫里默氏杆菌病―大肠杆菌病二联菌苗进行预防接种。

    6.3 本病极易引起耐药性,所以必须进行药敏试验,用较敏感的药物,交换使用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