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6月,某养殖户的鹅群发生了以高热、流泪、排绿色粪便、两腿麻痹为特征的疾病,后经调查、诊治、病毒分离鉴定,确诊为雏鹅感染鸭瘟病毒。现将病例情况报道如下。
1 发病情况
2004年6月某养殖户在饲养了1000只35日龄高邮鸭的同时,又购进隆昌鹅雏鹅700只,全群注射了抗小鹅瘟血清0.5ml/只。先是鸭群开始发病,鸭群发病后的第8天,鹅群(19日龄)也开始发病,并迅速波及到全群,先后用抗生素、磺胺类药物、抗小鹅瘟血清等治疗无效。发病至第6日送诊,已死亡506只,发病率80%,死亡率72.3%。
2 临床症状
病程急,发病死亡快。主要表现为高热、食欲大减至不食,喜欢饮水;大部分鹅头部肿胀,眼流泪,两腿麻痹,卧地不愿行走,部分鹅挂翅;拉绿色或黄白色粪便,粪中带血,大部分病鹅肛门水肿;缩头,死亡后倒提时可从口中流出绿色发臭的液体。
3 剖检病变
剖检病死鹅20只,病变基本一致。头部肿胀,眼睑肿胀,充血,出血,有的有坏死灶;皮下有出血点或大小不一的出血斑;口腔及食道黏膜有灰黄色假膜,嗉囊与腺胃交界处呈现环状出血或黄色假膜,剥离假膜可见出血斑或溃疡;肌胃角质下层、腺胃黏膜有大小不一的出血点;肠道有弥漫性出血点,直肠段有连片的假膜,泄殖腔充血、出血,部分鹅有水肿,黏膜表面常覆盖有不易剥离的灰绿色坏死结痂;心内膜有出血点,肝脏表面有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灰黄色坏死灶;法氏囊黏膜水肿出血,部分病鹅可见囊腔内充满血凝块。
4 诊断
无菌采集急性死亡鹅的肝、脾、脑等病料送扬州大学兽医学院微生物教研室做鉴定检验。
4.1 无菌试验 取病料分别接种于普通营养琼脂、麦康凯琼脂培养基上,37℃恒温培养48h未见细菌生长。
4.2 病毒的分离 取病料研细磨匀后,用10倍生理盐水稀释,取上清液按1000IU/ml的量加入青霉素、链霉素。接种于9~14日龄鸭胚绒毛膜尿囊腔,每蛋0.2ml。接种后第6天鸭胚开始死亡,到第10天,鸭胚全部死亡,死亡胚胎出现明显水肿,充血、出血。
4.3 乙醚氯仿敏感试验 经乙醚氯仿处理后的病料接种于9日龄鸭胚,观察120h均未致死,而对照组全部死亡。
4.4 动物接种试验 取病料接种于无特定病原体的1日龄雏鸭10只,同时用生理盐水设对照组。试验组于接种后第4天开始发病,到第7天全部发病死亡,而对照组未见发病死亡。剖检病死鸭为典型的鸭瘟病变。
5 防制措施与体会
本病目前尚无特效治疗药物,预防和控制本病应采取综合性防制措施。
5.1 不从疫区引进种鹅、种鸭及种蛋,不与发生鸭瘟的鸭群接触。
5.2 鹅群一旦发病,必须迅速采取严格封锁、隔离、消毒及紧急免疫接种等综合性防制措施。紧急免疫接种应及早进行,疫苗免疫接种可用鸭瘟弱毒疫苗,配合大鹅瘟苗进行。发病后多喂青料,少喂精料,同时可用口服补液盐代替饮水,饮水中应加多维素以增强抵抗力,同时使用抗生素以预防继发细菌性感染。
5.3 平时应加强饲养管理,严格卫生消毒制度。鹅舍、运动场、饲养管理用具及水池保持清洁卫生,定期用10%的石灰水和5%漂白粉消毒。
5.4 该户雏鹅暴发鸭瘟病毒感染与同时饲养鸭群有关。据了解,该户鸭群在鹅群发病前的一周先发病(后经扬州大学兽医学院诊断为鸭瘟),可以证明是由鸭群传染至鹅群,提醒广大农户最好不要鹅鸭混养,以防相互传染。
5.5 由于鹅群发生鸭瘟病毒感染的比较少见,鹅的鸭瘟病毒感染在我县也属首次发生,因而容易被忽视,一旦发生将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雏鹅暴发鸭瘟病毒病
发布时间:2009-06-22 来源:
摘要:2004年6月,某养殖户的鹅群发生了以高热、流泪、排绿色粪便、两腿麻痹为特征的疾病,后经调查、诊治、病毒分离鉴定,确诊为雏鹅感染鸭瘟病毒。现将病例情况报道如下。 1发病情况 2004年6月某养殖户在饲养了1000只35日龄高邮鸭的同时,又购进隆昌鹅雏鹅700只,全群注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