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首页 农业新闻 致富信息 农业技术 农产品价格 农产品图片 农民学电脑 农业搜索 农药 网站地图

南美白对虾的病害防治技术(四)

发布时间:2009-06-30  来源:
摘要:3.虾微孢子虫病 (症状)病虾肌肉松弛,呈乳白色、不透明;鳃、皮下、卵巢、心、肝胰脏、中肠等部位变白,并出现瘤状白色肿块,如侵害生殖腺,则在背部中线有不透明的白色区。常将患病的虾称为牛奶虾、棉花虾。 (流行及危害)该病对幼体和成体均可造成感染。发病季节在6
    3.虾微孢子虫病

    (症状) 病虾肌肉松弛,呈乳白色、不透明;鳃、皮下、卵巢、心、肝胰脏、中肠等部位变白,并出现瘤状白色肿块,如侵害生殖腺,则在背部中线有不透明的白色区。常将患病的虾称为牛奶虾、棉花虾。

    (流行及危害) 该病对幼体和成体均可造成感染。发病季节在6~9月,虾的死亡率可高达90%以上。

    (诊断) 根据虾体发白的症状可作初步判断;病变组织制成压片,镜检时若见到孢子结构即可确诊。

    (防治方法) ①采取综合性防疫措施进行预防,对于混养池,发现病虾要彻底捞出并销毁,还要对同池混养的其它品种进行消毒处理;②用0.15~0.2克/千克体重的复方新诺明拌饵料后投喂。

    4.虾簇虫病

    (病原) 对虾头叶簇虫、锡纳洛阿线簇虫。

    (症状) 该病临床不太明显。病虾肠道变成白色、变粗,呈膨大状,尤以直肠为甚;由于虫体寄生,常形成肠阻塞,剖检在肠内可见虫体;幼体被虫体寄生后食欲降低,有的甚至摄食停止;对虾发育明显减缓。

    (危害) 该病一般情况下不会造成较大危害。

    (诊断) 取病虾制成浸片,镜检时可见到肠道内的虫体,有的虫体在作滑行运动。取出虫体用高倍显微镜进行虫体的结构鉴定,可确诊。

    (防治方法) 育苗池水先经过砂滤后一般可防止该病的发生。

    5.虾波豆虫病

    (症状) 病虾常见体表多处附生较多个体较小的虫体,严重时的病虾行动呆板,食欲下降,生长缓慢。

    (流行及危害) 该病与虾池水质有较大的关系,池水越污浊则寄生在虾体上的虫越多,发病率增高。

    (诊断) 取病虾幼体制成水浸片,镜检见到虫体则可作出判断。

    (防治方法) 预防:①彻底清池和消毒;②水源砂滤处理后引入养虾池;③虾苗用2~4毫克/升的硫酸铜液或5~10毫克/升的高锰酸钾液药浴10~30分钟后放入池内饲养。治疗:发病后全池遍洒0.7克/立方米的硫酸铜与硫酸亚铁合剂(5∶2)可控制该病。

    四、非病原性疾病

    1.肌肉白浊病和痉挛病

    (病因) 因温差变化大、水温过高、盐度不稳定 (过高或过低)、水环境突变、溶氧过低、虾受惊等原因均可能诱发此病。

    (症状) 病虾腹部肌肉变白不透明,甚至呈白浊状;虾体全身痉挛,两眼并拢,尾部向腹部弯曲,严重者尾部弯到头胸部之下,不能自行伸展恢复。

    (诊断) 发现肌肉白浊,虾体痉挛,且环境因素不稳定可初步判断为该病。注意病原因素也可引起肌肉白浊的现象,要注意区别。

    (防治方法) 注意合理的放养密度;高温季节保持高水位,避免理化因子急剧变化和人为频繁惊扰虾池;发现该病适当充水增氧,并对盐度、水温等环境因子进行适当调节,可控制该病。

    2.痉挛病

    (病因) 钙、磷、镁等微量元素或B族维生素等缺乏,透明度过高,水中的钙磷比例失调等是导致该病发生的原因。

    (症状) 病虾躯干部弯曲,腹部向背部弓起、僵硬,无弹跳力;缺乏弹跳力的虾极易死亡。

    (流行及危害) 该病一般不会造成较大危害,死亡率在5%~10%之间。

    (诊断) 根据躯干部弯曲、僵硬、无弹跳力等症状,并结合饲料的组成、水质的透明度进行判断。

    (防治方法) ①高温季节加大换水量,提高水位,调整好水中藻相,将透明度控制在30~40厘米。②饲料内补充添加钙、磷、镁及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C等。

    3.黑斑病

    (病因) 该病是由于虾池水质变坏,池底形成严重还原层,一些分解甲壳质和腐屑的细菌和假单胞杆菌和极毛杆菌大量繁殖,产生危害所致。

    (症状) 发病初期,病灶处有较小的黑斑,逐渐溃烂;进而被细菌腐蚀,甲壳进一步溃烂而变成黑色;病虾通常在鳃部和腹部(包括步足和游泳足)均带有黑色或黑斑,虾体行动减弱或卧于池边,处于濒死状态。

    (流行及危害) 该病较为常见,但不会造成较大的危害。

    (诊断) 可根据水质状况和黑鳃等症状进行初步判断。

    (防治方法) ①保持养虾池良好水质,常泼洒水质改良剂或生石灰。②细心操作,合理投饵,防止甲壳损伤。③适当降低放养密度。④发病后,可用安替富民0.2克/立方米全池泼洒。

    (注意事项) 固着类纤毛虫病、镰刀菌病以及细菌性烂鳃病也可导致对虾出现黑鳃症状,需予以区别。区别方法见细菌性疾病烂鳃病。

    4.浮头

    (病因) 当水中溶解氧降低到虾的窒息点(1.12毫克/升)以下,是导致该病发生的原因。

    (症状) 虾池缺氧时,虾漂于水面并集中在塘埂四周;小虾及抱卵虾先浮出水,此后成虾出现浮头。

    (流行及危害) 该病常发生于7~10月。虾池养殖密度过高、水质不良、透明度低及雷雨天气时,该病极易发生。一般浮头发生的时间是凌晨2~5时,水中溶氧在2.5毫克/升就会浮头死亡。一旦浮头发生,若不及时解救,则可能造成虾大批死亡,甚至会全池覆灭。

    (诊断) 根据虾状况和水中溶氧的测定可判断。

    (防治方法) ①降低虾放养密度,在池塘混养时,应减少搭养鱼的放养量;②保持水质清新,使水的透明度保持在30~40厘米间;③加强巡塘,尤其是夜间和雷雨闷热天气;④发现浮头应及时加注新水或采取相应的增氧措施。

    (注意事项) 虾浮头通常发生在凌晨,7~10月份每隔1~2小时应巡塘一次。如发现浮头施放化学增氧剂后,要观察虾的反应,根据虾活动情况决定是否施放第二次甚至第三次,直至天亮浮头消除为止。

    5.软壳病,又称钙缺乏症

    (病因) 导致该病的原因有:①钙磷不足或者钙磷比例不当;②日粮中维生素D不足;③养殖对象长期处在阴暗处而日照不够;④池水中含有机磷杀虫药,从而抑制甲壳中几丁质的合成(如浓度达14.5微克/升即可导致47%~60%的对虾发生软壳病)。

    (症状) 病虾甲壳软化,食欲下降,活动差或无力,生长缓慢。

    (诊断) 根据虾甲壳软化的症状可进行判断。

    (流行及危害) 该病发生在对虾的生长期;严重患软壳病的虾会导致较大量的死亡。

    (防治方法) ①更换饲料,增加动物性饲料比例,特别是要补给活的或新鲜的动物饲料(鱼、肉等)。②尽可能做到饲料多样化,切忌单一。以全价营养为标准。③光照与遮荫要适当安排,切不可全照全遮。④发生该病可补充适当的钙和磷。

    6.维生素C缺乏症,又称黑死病

    (病因) ①饲料中长期缺乏维生素C或在加工中维生素C受到破坏;②饲料中缺少青绿饲料;③虾池中长期缺少大型藻类和其他水生植物供虾采食;④使用配合饲料时气温和水温超过28℃,致使食物中的维生素C遭到破坏、损失。

    (症状) 病虾腹部肌肉不透明 厌食、活动力差;剖检时体表甲壳下层有片状黑斑,特别是关节部、鳃和肠壁。

    (诊断) 病虾一般会发生黑斑,且黑斑部甲壳表面光滑无损伤。将黑斑组织作病理组织学检查,可见到血细胞炎性变化。

    (流行及危害) 该病易被细菌继发感染而发生细菌性败血症。

    (防治方法) ①保证配合饲料中维生素C的含量,并在加工、存放过程中注意避光、阴暗、低温,且存放时间不宜过长等要求,以免受到破坏、损失。②在池水中适度地养殖一些大型藻类植物,以适当补充维生素C的不足。③在饲料中添加维生素C微胶囊或维C磷酸酯,一般每千克饲料用1~2克(含维生素C量)。

    7.黄曲霉毒素中毒

    (病因) 黄曲霉产毒菌株寄生于玉米、花生、黄豆等谷物上或其粉料、饼类上,若饲料中含有黄曲霉素,如果贮存温度、湿度和贮存时间不当,会引起其大量的生长繁殖并产生大量毒素,而导致虾食用后中毒。

    (症状) 患该病的虾一般体弱无力,不活泼,生长缓慢;剖检时可见肝胰脏坏死、萎缩和血细胞炎性变化。颚器官腺体内索周围上皮细胞坏死,并伴有轻度血细胞炎性变化。

    (诊断) 若发现虾有该病的症状,采取所摄食的霉变饲料制成样品,在波长365纳米紫外光灯下观察,若见有闪烁的黄绿色荧光物,则可判断为该病。

    (流行及危害) 该病的临床症:伏依食入量不同而异,如少量摄入则虾会出现体弱无力,不活泼,生长缓慢等慢性症状;如大量摄入则会发生大批虾急性死亡。被菌污染的配合饲料含水量高于15%、存放湿度超过80%,温度在24~30℃间,则可造成菌大量繁殖产生大量毒素,虾食用后引发中毒。

    (防治方法) ①配合饲料及其原料应存放在通风、干燥处,以防霉变。②原料要作挑选,剔除霉变的。③配合饲料应少配少进,不宜久存,且存放时含水量应控制在15%以内。④禁用霉变食料。

    8.虾气泡病

    (病因) 养殖池水气泡含量过多即可导致该病的发生。造成池水气泡过多的原因有:①池水中有机物分解;②水中溶氧量过高;③水中藻类过多导致光合作用加强,引起溶氧过饱和:④增氧效果过强或时间过长。

    (症状) 病虾上浮,活动无力,继而胸腹部消化道内出现明显的小气泡并漂浮在水面上,最后因血液内的大量气泡形成栓塞而死亡。

    (诊断) 用显微镜检查死虾,若见到鳃、内脏器官血管内含有大量气泡可确诊为该病。

    (流行及危害) 该病常发生于对虾生长旺季。发生该病可影响对虾的生长,并会导致其大量死亡。

    (防治方法) ①立即将病虾移入清水池中,作缓解处理。②平时严格控制池水过肥,限制浮游生物的过度繁殖。③增氧时应避免过快与过多,并随时注意池水的溶氧量,避免出现过饱和的现象。④池水保持淡绿色,并使pH在8.3以下,透明度大于35厘米。
打印 责任编辑:农林

企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