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蟹养殖导致水域富营养化趋势的缓解措施
时间:2009-06-26 00:40 来源: 责任编辑:
核心提示: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的湖泊、江河、沟渠、塘坝等自然水域有富营养化趋势,总的来说,造成这一趋势的主因有两个,一是城镇化水平迅速提高,同时与之相配套的垃圾和污水处理设备没能及时跟上,二是工业化水平提高,同时企业生产的外部不经济的总量也在不断扩大;辅因也有
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的湖泊、江河、沟渠、塘坝等自然水域有富营养化趋势,总的来说,造成这一趋势的主因有两个,一是城镇化水平迅速提高,同时与之相配套的垃圾和污水处理设备没能及时跟上,二是工业化水平提高,同时企业生产的外部不经济的总量也在不断扩大;辅因也有两个,一是农业生产模式和农民生产方式的改变,二是河蟹大面积、高密度养殖。本文仅针对一些城镇化、工业化水平较低的地区,因河蟹养殖导致水体富营养化趋势的缓解措施作一些探讨。
河蟹养殖导致水域富营养化的原理是:随着近年来幼蟹生产产量的大幅度提高,市场呈现略饱和状态,幼蟹价格也随之大幅度下降,由1996年(3~6)元/只下降到 2003年(0.1~0.3)元/只,其直接后果导致幼蟹放养密度的提高,幼蟹投入密度由1996年300只/亩左右逐步提高到(800~1500)只/亩,水环境的再生能力远远低于消耗总量,河蟹生产适口水草和软体动物被大量消耗,其它种群失去天敌,导致水域厌氧反应代替有氧反应,同时为弥补饲料不足生产者又加大饲料投喂量,大量食物残渣和排泄物分解后超越了生态环境的容量,导致水体呈富营养化趋势。笔者认为,解决河蟹养殖水域富营养化趋势的缓解措施主要有5个方面。
一、调整放养模式
1.减少幼蟹放养密度,以质量补数量。区别水环境的状况,每亩投放规格为100只/kg~200只/kg的幼蟹100只~300只。通过皖东南地区南漪湖和水阳江湾汊等原生态水域放养幼蟹500只/亩即造成较大程度生态破坏的实际来看,每亩投放幼蟹不得超过300只;实际操作中,从经济效益来看,由于目前大规格成蟹的价格优势明显,基本能实现"以质量补数量"的目标,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2.择期加大饲料投喂,缓解水草和软体动物过度消耗的压力,在河蟹适口水草(如苦草、金鱼藻)萌发和结实时期、软体动物产卵高峰期,增量投喂鲜活饵料生物。
3.套养鲢鳙鱼,根据水质状况投放鲢鳙鱼种25kg/亩~100kg/亩,维护浮游生物的总量基本平衡。对鲢鳙鱼实行秋季捕捞上市,在浮游生物密度下降时避免与软体动物争食,以保证软体动物的越冬成活率。
二、调整养殖布局
1.在江河、湖泊、沟渠等较大的自然水域中,在围网养殖块与块之间、拦网养殖的段与段之间,每年拿出一部分块(段)穿插一些其它养殖模式,作为生态恢复的支点,现在比较有效的是养殖鳜鱼的模式。办法一:在块(段)之间按比例插入一块(段)养殖鳜鱼,控制投放草食性水产苗种(包括河蟹),鳜鱼消耗野杂鱼的同时螺、蚌、蚬等软体动物及河蟹适口水草失去天敌,必然得到迅速恢复,周边河蟹养殖水域种群补充,缓解水域富营养化,我们称之谓"互补模式"。办法二:实行鳜鱼养殖模式和河蟹养殖模式轮作,即在同一块水域养两年河蟹后再养一年鳜鱼,采取生态破坏后再修复,修复后再破坏的相对平衡的办法,我们称之谓"循环模式"。
2.为了达到鳜鱼养殖作为河蟹养殖的重要补充,实现合理布局的目的,需要3个方面的措施:一是经济优惠,在水面发包中把调整布局的水域的承包费打折下调;二是用合同条款或在养殖证审批过程中把调整布局作为法定条件固定下来;三是在政策、资金和技术上鼓励鳜鱼苗种生产、科技研发、市场营销和加工。
三、人工干预水草结构
单一的河蟹放养模式造成水域中水草结构发生不正常的变化,河蟹喜食的苦草和金鱼藻大面积萎缩,软体动物密度大量下降,其它水草疯长。1998年宣城市杨泗 180多亩的内河因菹草疯长,春季覆盖水面,造成苦草和金鱼藻不能萌发,5月底开始衰退腐烂,随着水温上升而水质迅速恶化,6月下旬造成整个水域泛塘;1997年宣城市宣州区养贤水花生疯长,覆盖水面(上面在生长,下面在腐败),水体中植物的光合作用几乎不能发生,厌氧反应代替有氧反应,内圩近700亩水域于8月底全部泛塘。这种后果的产生,主因是水草结构不合理,采取人工干预水草结构的措施在养贤、杨泗两地收到较好的效果,具体做法如下:
1.针对水花生疯长,分别于9月底至10月初和翌年2月底至3月初用除草剂喷洒叶面,施药后表现为叶面迅速萎缩,自上而下枯败沉落到水下,由于秋后和初春的水温较低,一般不会造成水质明显变化,9月底至10月初用药可减少水花生的茎、果越冬成活率,2月底至3月初用药可减少水花生的萌发,采取这一措施后一般都能达到控制水花生的目的,且没有表现出对河蟹养殖有影响。当然,对水体最没有影响且效果最好的措施是人工连根拔除。
2.针对菹草疯长,在水温达到18℃~20℃时用探刀(一种割水草的专用刀)将草在水下沿浮泥割断,待浮起后借助风力自然漂到岸边集中,人工或机械打捞上岸作绿肥用;同时,大量种植苦草和金鱼藻,从目前的调查来看还没有因苦草种植密度过大而造成不利后果的。在菹草疯长的水域,如果不清除菹草,无论洒多少苦草籽,几乎不萌发。
3.由于金鱼藻的种子难以收集,杨泗乡在几个水域曾试验了种植的办法:一是在秋后连草带籽捞上岸晒干,翌年初春萌发期将晒干的草籽种在没有金鱼藻的区域,萌发情况较好,缺点是劳动强度过大,且对原茂发区域下年度生长不利;二是5月底草势成群后,在密度较大的地方用探刀割起一部分,随水流漂浮落地生根,少部分水域效果较好,但大部分水域效果较差。金鱼藻的大面积种植还有待研究。
四、加强软体动物增殖管理
1.限制捕捞有一定经济价值的软体动物。一是软体动物的捕捞要有规划,要有总量控制,设立增殖带,规划休捕区、轮捕区;二是禁止不分大小的机械捕捞,人工捕捞要捕大留小;三是要沿着岸线呈直角"梳状"捕捞,切忌"剃头一刀铲"法捕捞;四是要避开受精高峰期和产卵高峰期。
2.针对部分软体动物的钩介幼虫需要中间寄主的特征,应平均套养5cm左右鲢鱼100尾/亩左右。
五、清除过多淤泥
在江河、湖泊可结合水利兴修、航道清理等工程有重点地清淤,有条件的地方还可结合捞沙作业实行捞沙和洗沙分离作业的方法清淤,内圩沟渠的清淤更为方便。但所有清淤工程的关键要求是:人工或机械作业的位置应在"水体透明度+20cm"以下,以减小清淤工程对水环境的破坏。
河蟹养殖导致水域富营养化的原理是:随着近年来幼蟹生产产量的大幅度提高,市场呈现略饱和状态,幼蟹价格也随之大幅度下降,由1996年(3~6)元/只下降到 2003年(0.1~0.3)元/只,其直接后果导致幼蟹放养密度的提高,幼蟹投入密度由1996年300只/亩左右逐步提高到(800~1500)只/亩,水环境的再生能力远远低于消耗总量,河蟹生产适口水草和软体动物被大量消耗,其它种群失去天敌,导致水域厌氧反应代替有氧反应,同时为弥补饲料不足生产者又加大饲料投喂量,大量食物残渣和排泄物分解后超越了生态环境的容量,导致水体呈富营养化趋势。笔者认为,解决河蟹养殖水域富营养化趋势的缓解措施主要有5个方面。
一、调整放养模式
1.减少幼蟹放养密度,以质量补数量。区别水环境的状况,每亩投放规格为100只/kg~200只/kg的幼蟹100只~300只。通过皖东南地区南漪湖和水阳江湾汊等原生态水域放养幼蟹500只/亩即造成较大程度生态破坏的实际来看,每亩投放幼蟹不得超过300只;实际操作中,从经济效益来看,由于目前大规格成蟹的价格优势明显,基本能实现"以质量补数量"的目标,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2.择期加大饲料投喂,缓解水草和软体动物过度消耗的压力,在河蟹适口水草(如苦草、金鱼藻)萌发和结实时期、软体动物产卵高峰期,增量投喂鲜活饵料生物。
3.套养鲢鳙鱼,根据水质状况投放鲢鳙鱼种25kg/亩~100kg/亩,维护浮游生物的总量基本平衡。对鲢鳙鱼实行秋季捕捞上市,在浮游生物密度下降时避免与软体动物争食,以保证软体动物的越冬成活率。
二、调整养殖布局
1.在江河、湖泊、沟渠等较大的自然水域中,在围网养殖块与块之间、拦网养殖的段与段之间,每年拿出一部分块(段)穿插一些其它养殖模式,作为生态恢复的支点,现在比较有效的是养殖鳜鱼的模式。办法一:在块(段)之间按比例插入一块(段)养殖鳜鱼,控制投放草食性水产苗种(包括河蟹),鳜鱼消耗野杂鱼的同时螺、蚌、蚬等软体动物及河蟹适口水草失去天敌,必然得到迅速恢复,周边河蟹养殖水域种群补充,缓解水域富营养化,我们称之谓"互补模式"。办法二:实行鳜鱼养殖模式和河蟹养殖模式轮作,即在同一块水域养两年河蟹后再养一年鳜鱼,采取生态破坏后再修复,修复后再破坏的相对平衡的办法,我们称之谓"循环模式"。
2.为了达到鳜鱼养殖作为河蟹养殖的重要补充,实现合理布局的目的,需要3个方面的措施:一是经济优惠,在水面发包中把调整布局的水域的承包费打折下调;二是用合同条款或在养殖证审批过程中把调整布局作为法定条件固定下来;三是在政策、资金和技术上鼓励鳜鱼苗种生产、科技研发、市场营销和加工。
三、人工干预水草结构
单一的河蟹放养模式造成水域中水草结构发生不正常的变化,河蟹喜食的苦草和金鱼藻大面积萎缩,软体动物密度大量下降,其它水草疯长。1998年宣城市杨泗 180多亩的内河因菹草疯长,春季覆盖水面,造成苦草和金鱼藻不能萌发,5月底开始衰退腐烂,随着水温上升而水质迅速恶化,6月下旬造成整个水域泛塘;1997年宣城市宣州区养贤水花生疯长,覆盖水面(上面在生长,下面在腐败),水体中植物的光合作用几乎不能发生,厌氧反应代替有氧反应,内圩近700亩水域于8月底全部泛塘。这种后果的产生,主因是水草结构不合理,采取人工干预水草结构的措施在养贤、杨泗两地收到较好的效果,具体做法如下:
1.针对水花生疯长,分别于9月底至10月初和翌年2月底至3月初用除草剂喷洒叶面,施药后表现为叶面迅速萎缩,自上而下枯败沉落到水下,由于秋后和初春的水温较低,一般不会造成水质明显变化,9月底至10月初用药可减少水花生的茎、果越冬成活率,2月底至3月初用药可减少水花生的萌发,采取这一措施后一般都能达到控制水花生的目的,且没有表现出对河蟹养殖有影响。当然,对水体最没有影响且效果最好的措施是人工连根拔除。
2.针对菹草疯长,在水温达到18℃~20℃时用探刀(一种割水草的专用刀)将草在水下沿浮泥割断,待浮起后借助风力自然漂到岸边集中,人工或机械打捞上岸作绿肥用;同时,大量种植苦草和金鱼藻,从目前的调查来看还没有因苦草种植密度过大而造成不利后果的。在菹草疯长的水域,如果不清除菹草,无论洒多少苦草籽,几乎不萌发。
3.由于金鱼藻的种子难以收集,杨泗乡在几个水域曾试验了种植的办法:一是在秋后连草带籽捞上岸晒干,翌年初春萌发期将晒干的草籽种在没有金鱼藻的区域,萌发情况较好,缺点是劳动强度过大,且对原茂发区域下年度生长不利;二是5月底草势成群后,在密度较大的地方用探刀割起一部分,随水流漂浮落地生根,少部分水域效果较好,但大部分水域效果较差。金鱼藻的大面积种植还有待研究。
四、加强软体动物增殖管理
1.限制捕捞有一定经济价值的软体动物。一是软体动物的捕捞要有规划,要有总量控制,设立增殖带,规划休捕区、轮捕区;二是禁止不分大小的机械捕捞,人工捕捞要捕大留小;三是要沿着岸线呈直角"梳状"捕捞,切忌"剃头一刀铲"法捕捞;四是要避开受精高峰期和产卵高峰期。
2.针对部分软体动物的钩介幼虫需要中间寄主的特征,应平均套养5cm左右鲢鱼100尾/亩左右。
五、清除过多淤泥
在江河、湖泊可结合水利兴修、航道清理等工程有重点地清淤,有条件的地方还可结合捞沙作业实行捞沙和洗沙分离作业的方法清淤,内圩沟渠的清淤更为方便。但所有清淤工程的关键要求是:人工或机械作业的位置应在"水体透明度+20cm"以下,以减小清淤工程对水环境的破坏。
←浏览更多技术文章请点击左侧的导航条相关技术文章...
- 1.河蟹冬季好去处 塑料大棚度严寒
- 2.城市饮用水源的保护与河蟹的生态养殖
- 3.大规格河蟹养殖十项关键性措施
- 4.夏秋季节管理河蟹长得快
- 5.冬春大水面放养河蟹的技术
- 6.冬春大水面放养河蟹技术
- 7.网围生态养殖大规格河蟹试验
- 8.河蟹的人工养殖仔蟹和蟹的人工培育
- 9.河蟹大水面养殖技术
- 10.池养河蟹咋捕捞
- 11.河蟹暂养死因及对策
- 12.冬季囤养河蟹需注意的事项
- 13.冬季囤养河蟹的注意啥
- 14.河蟹暂养死亡原因及对策
- 15.河蟹的生物学特性
- 16.河蟹大棚增温囤养育肥技术
- 17.防"懒蟹"提高河蟹养殖效益
- 18.河蟹常见病害―河蟹蟹奴病
- 19.大规格河蟹养殖技术
- 20.河蟹暂养死亡原因及预防措施
更多案例...看看致富经验...
- 1.高尚凡科学种梨致富
- 2.胡恒良 “吊瓜师傅”致富
- 3.马晓飞:一年四季让人吃螃
- 4.湖南中方规模养猪 架起农
- 5.“虾兵蟹将”闯出致富路
- 6.李晓东:“蟹王”致富的成
- 7.兴业:千余农民用QQ做生意
- 8.顾阿月:虾兵蟹将闯出致富
- 9.刘东洲:蟹苗大王谣言背后
- 10.cctv致富经:赵阳卖蟹不看
- 11.cctv致富经:虾蟹混养的财
- 12.恒衍合作社,走遍四海有法
- 13.cctv致富经:养螃蟹上了“
- 14.cctv致富经:黄春的螃蟹拆
- 15.回乡就业的启示--大学生
- 16.cctv致富经:螃蟹出口的玄
- 17.cctv致富经:盲人赚钱有法
- 18."牛粪蘑菇"铺就
- 19.cctv致富经:做了广告还挣
- 20.盲人赚钱有法宝
更多视频...相关技术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