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螯虾的疾病预防
时间:2009-06-26 00:39 来源: 责任编辑:
核心提示:最近几年来,随着对螯虾需求量的不断增加,各地已陆续开展了螯虾养殖试验,有些地方已形成规模化养殖,目前养殖的主要品种是克氏螯虾和从澳洲引进的红螯螯虾和麦龙螯虾等。其中,克氏螯虾因其适应性强,苗种来源广,养殖成本低而被作为主要的养殖对象。随着养殖规模的不
最近几年来,随着对螯虾需求量的不断增加,各地已陆续开展了螯虾养殖试验,有些地方已形成规模化养殖,目前养殖的主要品种是克氏螯虾和从澳洲引进的红螯螯虾和麦龙螯虾等。其中,克氏螯虾因其适应性强,苗种来源广,养殖成本低而被作为主要的养殖对象。随着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养殖密度的增加,疾病预防就显得比较重要。从总体来看,螯虾养殖过程的疾病很少,这主要与目前通行的低密度养殖模式有关,但某些疾病可对螯虾的养殖造成严重影响。由于我国螯虾养殖刚刚起步,有关螯虾疾病方面的资料比较缺乏,而国外养殖历史悠久,研究也比较深入,现将收集的有关国外螯虾养殖疾病的资料作简单介绍。
一、螯虾瘟疫:这是螯虾的真菌性疾病,病虾受到真菌Aphanomycesastaci的感染,易造成大量死亡,有时会使整片水域的螯虾全部死亡,克氏螯虾对该病有天然的抵抗力,不会发病,但可以作为该病的携带者,感染红螯螯虾、麦龙螯虾、中华绒螯蟹等其它水生甲壳类。受感染个体最初无明显外观症状,时间稍久,便会在腹部两侧的壳较薄的部位、附肢关节处的肌肉组织产生白色的病灶斑点,有的个体表皮和肌肉会变为棕色。该病的真菌主要感染螯虾的软组织和表皮,菌丝体可沿神经索生长,肉眼可发现病灶周围有棕色的菌丝体延伸至水中,菌丝体产生游动孢子,感染其它个体。发病时螯虾活力降低,生物节律破坏,白天可在池边发现大量螯虾,机体运动机能失调,容易翻倒,呈腹部朝上的姿势,无法翻正,濒死个体运动机能丧失,多腹部朝上死亡。此病目前无特效药物可以治疗,但漂粉精可在体外杀灭该病原体和游动孢子,但对感染个体治疗效果不太理想。国外采取的主要措施是改善养殖环境来进行预防,对发病水域进行隔离和严格消毒,由于游动孢子怕旱,故对池塘进行曝晒可有效预防该病,此外,碘伏对此病也有一定疗效。由于我国目前养殖对象多为克氏螯虾,对该病有天然的抵抗力,故对螯虾的养殖危害不大,但由于该病也可感染其它甲壳类动物,故在进行河蟹和青虾的养殖时,应注意清除池塘中的克氏螯虾,防止进行种间感染。
二、霉菌病:是广泛存在于鱼类和螯虾等水生生物的疾病,病原为Saprolegniaspp,现在已从多种螯虾的身上分离出该病原体,产生的游动孢子主要从虾体受伤部分感染,有时会造成养殖螯虾大量死亡,死亡率可达20%以上。主要症状表现为,在受感染的螯虾伤口周围和受感染的卵上有大量的菌丝生长,部分病灶部位有黑色斑点。该病629主要由于养殖条件恶化引起,目前无特别的防治手段,发病特别严重的池塘可使用食盐全池泼洒,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三、红点病:主要由一系列真菌感染引起,包括Ramulariaastaci,Didymariacambari和Fusariumspp.等,可入侵螯虾的体表和鳃。受感染个体体表可发现火烧样斑点,直径可达1厘米左右,中间呈棕黑色,具鲜红色的边缘,可造成螯虾大量死亡,但多发病于精养池塘中。目前无有效的防治方法,福尔马林对其有一定疗效。
四、腐壳病:由可分解几丁质的细菌感染引起,患病虾外骨骼几丁质被细菌缓慢分解,表现为甲壳变黑,并被逐渐侵蚀,有时病灶会深入组织内部。从总体上看该病危害不大,但严重时也会造成螯虾死亡。本病主要是由于水质恶化和养殖密度过高引起,通过改善养殖条件和调整养殖密度可以有效防治。
五、假单胞菌病:为螯虾比较严重的细菌性疾病,感染个体表现为行动迟缓,反应迟钝,附肢不停抖动,容易造成大量死亡。主要传染途径是受伤,不洁饵料和同类相残也是传播本病的途径。目前无特别有效的办法进行防治,但改善养殖环境对预防本病的发生有一定的作用。
六、诺卡氏菌病:由诺卡氏菌感染引起,表现为病虾尾部肌肉结节黑化,行动迟缓,革兰氏染色阳性,无特效防治办法。
七、原生动物病:由原生动物Psorospermiumspp.以阿米巴样或孢子样阶段的形态感染螯虾机体,一般感染不严重,但偶尔也会造成螯虾大量死亡。受感染个体的外壳呈现橙色斑点,显微镜检查可在肌肉和消化管内发现大量的厚壁孢子。目前对其传播机理和治疗方法尚不清楚。
八、吸虫病:主要由并殖吸虫(Paragonimusspp.)等感染,河蟹和其它虾类也会受到感染。一般性的感染不会造成死亡,但可使螯虾的生长停滞,感染的伤口可引起二次感染,引发其它疾病。此外,感染此病的螯虾若烹调不当,病原体可感染人体。感染个体无明显外观症状,通过切片可发现有大量的虫体节片存在。此病较易发生在我国的长江流域,主要的防治办法是尽量消除池塘中的螺、蚌。
九、涡虫病:主要由涡虫感染引起,几乎可以感染所有的淡水甲壳类动物,如各种虾、蟹等。涡虫主要寄生在螯虾身体附肢的关节、头胸甲与尾部的连接处、鳃部和口器等部位。受感染个体的体表肉眼可发现大量5毫米左右的水蛭样的虫子,一般不影响螯虾的正常生长,但由于在体表大量附着,并且可将卵黏附于螯虾体表,可使其它病原体更易感染,并影响商品虾的外观。使用0.5%的福尔马林浸浴1分钟可除去涡虫,在池塘中泼洒食盐也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也可以通过促进螯虾蜕皮除去。
十、环节动物病:主要由水蛭感染引起,一般寄生或共生在螯虾的鳃部,可吸食螯虾的体液,伤口可产生二次感染,长期寄生在鳃部可引起鳃部发黑,但由于寄生数量很少,一般危害不大。
十一、白尾部:由微孢子虫感染引起,患病个体尾部肌肉逐渐变为瓷白色,使尾部肌肉僵硬,可造成大量死亡。此病的主要发病原因是在操作过程中使螯虾受伤引起,尤其在幼虾和亲虾投放时易引起该病。目前无有效防治手段,主要是在操作中尽量避免使机体受伤,投放幼虾和亲虾时用盐水消毒等。
十二、杆状病毒病:由杆状病毒感染引起,无明显外观症状,受感染个体的肝胰脏内可发现大量病毒颗粒,但一般不会造成螯虾死亡,在精养池塘中可使螯虾生长迟缓,但整体危害不大。
综上所述,螯虾养殖的许多疾病都是因为养殖条件恶化引起,而且大部分疾病无特别有效的药物可进行防治,往往给生产带来较大的损失。由于目前螯虾养殖模式多为粗养,单位放养密度不高,因疾病造成的损失尚不明显,但随着各地陆续开展螯虾的精养试验,我国螯虾养殖产量将很快增加,疾病的防治问题也将突现,有必要对其进行系统的研究。另外,根据报道,螯虾瘟疫是欧洲螯虾养殖死亡的最主要原因,并可传染给中华绒螯蟹,我们在进行螯虾养殖时,应注意进行预防,以防止该疾病在不同养殖品种间的传播。
一、螯虾瘟疫:这是螯虾的真菌性疾病,病虾受到真菌Aphanomycesastaci的感染,易造成大量死亡,有时会使整片水域的螯虾全部死亡,克氏螯虾对该病有天然的抵抗力,不会发病,但可以作为该病的携带者,感染红螯螯虾、麦龙螯虾、中华绒螯蟹等其它水生甲壳类。受感染个体最初无明显外观症状,时间稍久,便会在腹部两侧的壳较薄的部位、附肢关节处的肌肉组织产生白色的病灶斑点,有的个体表皮和肌肉会变为棕色。该病的真菌主要感染螯虾的软组织和表皮,菌丝体可沿神经索生长,肉眼可发现病灶周围有棕色的菌丝体延伸至水中,菌丝体产生游动孢子,感染其它个体。发病时螯虾活力降低,生物节律破坏,白天可在池边发现大量螯虾,机体运动机能失调,容易翻倒,呈腹部朝上的姿势,无法翻正,濒死个体运动机能丧失,多腹部朝上死亡。此病目前无特效药物可以治疗,但漂粉精可在体外杀灭该病原体和游动孢子,但对感染个体治疗效果不太理想。国外采取的主要措施是改善养殖环境来进行预防,对发病水域进行隔离和严格消毒,由于游动孢子怕旱,故对池塘进行曝晒可有效预防该病,此外,碘伏对此病也有一定疗效。由于我国目前养殖对象多为克氏螯虾,对该病有天然的抵抗力,故对螯虾的养殖危害不大,但由于该病也可感染其它甲壳类动物,故在进行河蟹和青虾的养殖时,应注意清除池塘中的克氏螯虾,防止进行种间感染。
二、霉菌病:是广泛存在于鱼类和螯虾等水生生物的疾病,病原为Saprolegniaspp,现在已从多种螯虾的身上分离出该病原体,产生的游动孢子主要从虾体受伤部分感染,有时会造成养殖螯虾大量死亡,死亡率可达20%以上。主要症状表现为,在受感染的螯虾伤口周围和受感染的卵上有大量的菌丝生长,部分病灶部位有黑色斑点。该病629主要由于养殖条件恶化引起,目前无特别的防治手段,发病特别严重的池塘可使用食盐全池泼洒,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三、红点病:主要由一系列真菌感染引起,包括Ramulariaastaci,Didymariacambari和Fusariumspp.等,可入侵螯虾的体表和鳃。受感染个体体表可发现火烧样斑点,直径可达1厘米左右,中间呈棕黑色,具鲜红色的边缘,可造成螯虾大量死亡,但多发病于精养池塘中。目前无有效的防治方法,福尔马林对其有一定疗效。
四、腐壳病:由可分解几丁质的细菌感染引起,患病虾外骨骼几丁质被细菌缓慢分解,表现为甲壳变黑,并被逐渐侵蚀,有时病灶会深入组织内部。从总体上看该病危害不大,但严重时也会造成螯虾死亡。本病主要是由于水质恶化和养殖密度过高引起,通过改善养殖条件和调整养殖密度可以有效防治。
五、假单胞菌病:为螯虾比较严重的细菌性疾病,感染个体表现为行动迟缓,反应迟钝,附肢不停抖动,容易造成大量死亡。主要传染途径是受伤,不洁饵料和同类相残也是传播本病的途径。目前无特别有效的办法进行防治,但改善养殖环境对预防本病的发生有一定的作用。
六、诺卡氏菌病:由诺卡氏菌感染引起,表现为病虾尾部肌肉结节黑化,行动迟缓,革兰氏染色阳性,无特效防治办法。
七、原生动物病:由原生动物Psorospermiumspp.以阿米巴样或孢子样阶段的形态感染螯虾机体,一般感染不严重,但偶尔也会造成螯虾大量死亡。受感染个体的外壳呈现橙色斑点,显微镜检查可在肌肉和消化管内发现大量的厚壁孢子。目前对其传播机理和治疗方法尚不清楚。
八、吸虫病:主要由并殖吸虫(Paragonimusspp.)等感染,河蟹和其它虾类也会受到感染。一般性的感染不会造成死亡,但可使螯虾的生长停滞,感染的伤口可引起二次感染,引发其它疾病。此外,感染此病的螯虾若烹调不当,病原体可感染人体。感染个体无明显外观症状,通过切片可发现有大量的虫体节片存在。此病较易发生在我国的长江流域,主要的防治办法是尽量消除池塘中的螺、蚌。
九、涡虫病:主要由涡虫感染引起,几乎可以感染所有的淡水甲壳类动物,如各种虾、蟹等。涡虫主要寄生在螯虾身体附肢的关节、头胸甲与尾部的连接处、鳃部和口器等部位。受感染个体的体表肉眼可发现大量5毫米左右的水蛭样的虫子,一般不影响螯虾的正常生长,但由于在体表大量附着,并且可将卵黏附于螯虾体表,可使其它病原体更易感染,并影响商品虾的外观。使用0.5%的福尔马林浸浴1分钟可除去涡虫,在池塘中泼洒食盐也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也可以通过促进螯虾蜕皮除去。
十、环节动物病:主要由水蛭感染引起,一般寄生或共生在螯虾的鳃部,可吸食螯虾的体液,伤口可产生二次感染,长期寄生在鳃部可引起鳃部发黑,但由于寄生数量很少,一般危害不大。
十一、白尾部:由微孢子虫感染引起,患病个体尾部肌肉逐渐变为瓷白色,使尾部肌肉僵硬,可造成大量死亡。此病的主要发病原因是在操作过程中使螯虾受伤引起,尤其在幼虾和亲虾投放时易引起该病。目前无有效防治手段,主要是在操作中尽量避免使机体受伤,投放幼虾和亲虾时用盐水消毒等。
十二、杆状病毒病:由杆状病毒感染引起,无明显外观症状,受感染个体的肝胰脏内可发现大量病毒颗粒,但一般不会造成螯虾死亡,在精养池塘中可使螯虾生长迟缓,但整体危害不大。
综上所述,螯虾养殖的许多疾病都是因为养殖条件恶化引起,而且大部分疾病无特别有效的药物可进行防治,往往给生产带来较大的损失。由于目前螯虾养殖模式多为粗养,单位放养密度不高,因疾病造成的损失尚不明显,但随着各地陆续开展螯虾的精养试验,我国螯虾养殖产量将很快增加,疾病的防治问题也将突现,有必要对其进行系统的研究。另外,根据报道,螯虾瘟疫是欧洲螯虾养殖死亡的最主要原因,并可传染给中华绒螯蟹,我们在进行螯虾养殖时,应注意进行预防,以防止该疾病在不同养殖品种间的传播。
←浏览更多技术文章请点击左侧的导航条相关技术文章...
- 1.虾类白浊病病因及症状
- 2.虾硬壳病防治方法
- 3.虾病防治
- 4.虾必康
- 5.虾脊兰花叶病的防治
- 6.当前白对虾病因及对策
- 7.淡水虾坏血病的防治
- 8.养殖螯虾的疾病预防
- 9.虾类白浊病防治方法
- 10.虾软壳病防治方法
- 11.中山超五成虾塘发病
- 12.虾黑鳃病防治方法
- 13.白虾灭毒灵
- 14.虾脊兰病毒病(CYVV)的防治
- 15.养虾防病“四观察”
- 16.台风多发季节虾塘怎样防病
- 17.渗水养虾疾病防治注意事项
- 18.罗氏虾病的综合防治
- 19.虾纤毛虫病防治方法
- 20.辨色施治虾类疾病
更多案例...看看致富经验...
- 1.cctv致富经:低洼地里的意
- 2.邓荣志:杰出大学生养虾养
- 3.小龙虾成为致富宝
- 4.cctv致富经:意外的手段赚
- 5.慈溪庵东养虾女能手滩涂创
- 6.一只小龙虾拍出八万多元
- 7.卢殿荣致富路上红红火火
- 8.徐老汉创业成功 带动乡亲
- 9.老汉卖粪肥一年赚10万
- 10.对虾越冬养殖富了中山虾农
- 11.孙老汉养蚂蚱
- 12.易增从:53岁岁老汉酿酒养
- 13.养鸡老汉巧赚鸡粪钱
- 14.养虾女能手——谭朝英
- 15.“虾兵蟹将”闯出致富路
- 16.土地流转造就出的一个“青
- 17.李倩倩:女大学生养龙虾为
- 18.兴业:千余农民用QQ做生意
- 19.顾阿月:虾兵蟹将闯出致富
- 20.骆耀庭:青虾俏销的财富秘
更多视频...相关技术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