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蟹生态育苗技术要点
时间:2008-12-12 15:53 来源: 责任编辑:
核心提示:
河蟹生态育苗包括亲蟹的选留、运输、越冬、促产,怀卵蟹的饲养(幼体孵化)、幼体培育和蟹苗捕捞等技术环节。其中亲蟹是生态育苗的基础,幼体培育是育苗的关键。
一、亲蟹的选留
亲蟹应选择长江水系精养池塘中养成的河蟹作为亲本,要求体质健壮,附肢齐全,体表干净,无病害。雌蟹规格在80克左右,雄蟹规格在125克左右,雌雄比例为2―3:1。亲蟹的选留一般在立冬前后进行,选留后随即进行强化培育。但根据崇明地区几年来的生产情况,养殖户一般都在3月上、中旬,水温8―14℃时采购,然后直接将亲蟹投入促产池中进行交配,这样对亲蟹体力的恢复以及对水环境的适应都有一定的影响。
二、亲蟹交配
亲蟹放入塘中经过一段时间的强化培育,待外界条件适宜便可进行交配。根据崇明地区的气候特点,3月上中旬是河蟹交配产卵的高峰期,在此期间,将越冬亲蟹置于15‰―22‰海水中,均能顺利交配产卵。海水促产后的第二天,即能见到怀卵个体,一周后怀卵率可达70%左右,半个月后可基本怀卵。
三、怀卵蟹饲养
怀卵蟹的饲养与亲蟹饲养相比,除了需要海水环境外,一般管理方法基本相仿,应该做到以下4点:
(1)必须雌雄分养:将雄蟹全部拣除干净,因为如果有雄蟹混养在怀卵蟹中,雄蟹会追逐纠缠怀卵蟹,重复交配,容易造成怀卵蟹步足伤残或卵粒散落,雄蟹的分养密度为2―3只/m2。
(2)投饲量应适当增加:怀卵蟹在第一次怀卵后还需要大量摄食,积累营养,为下一次怀卵作准备,因此不仅需增加投饲量,而且应改善饵料品种,绝不能让怀卵蟹饥饿,否则怀卵蟹会用大螯挖取卵块充饥,对生产造成严重后果。
(3)保持水质清新:每3―4天要换注新水一次,同时应注意防止海水盐度聚变,尤其在胚胎发育时,对盐度突变非常敏感,稍有不慎就有可能造成全军覆没。
(4)在亲蟹抱卵后约1个月,必须认真检查胚胎的发育情况,当胚胎心跳达到每分钟130次左右,即可干塘将怀卵蟹捕出。
四、幼体培育
(1)清塘消毒工作:在幼体培育开始前的半个月至1个月,就必须对培育池加以清整和消毒,杀灭敌害生物,清除塘底淤泥及维修进、排水管道等等,以保证培育工作的顺利进行。在怀卵蟹放入培育池进行孵幼前,要用药物浸泡消毒以杀灭附生于蟹体的细菌及寄生虫等。注水时必须用200目以上纱绢过滤已沉淀的海水,水位应控制在1米左右。
(2)布苗密度:布苗密度应控制在每立方米水体的一期蚤状幼体为3万―6万只左右。这一放养标准,就目前的育苗条件和手段而言,有利于提高成活率和产量。
(3)幼体的饵料:河蟹各期蚤状幼体都是杂食性的,以动物性饵料为主,植物性饵料为辅,也摄食有机碎屑。生产上一般常用的有轮虫、沙蚕幼体、卤虫无节幼体、豆浆以及人工微粒配合饵料等。投饵是幼体培育中极为重要的一项措施。原则是“适时、适口、适量”,能够或者大体上能做到这“三适”,才能使幼体培育获得较高的成活率和产量。
(4)改善水质:在育苗生产中,水质问题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普遍存在水质差的情况,这也是造成育苗产量不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试验证明,河蟹幼体在蜕皮变态期间,对水质理化因子的变化及有毒物质含量的耐受性明显下降,幼体的死亡通常发生在快要蜕皮或正在蜕皮以及刚刚完成蜕皮的个体。因此要特别注意换水的时机、换水量及水质的理化指标,以创造最适的水环境,来满足幼体的正常发育,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根据往年的生产经验,在培育池中放置增氧机比不放的池塘产量要高,因为增氧机的运转,除了增氧作用外,搅水还能形成适宜幼体生活的流水环境,防止幼体集结打团和沉底,使得幼体及活饵料分布均匀,有利于促进幼体生长变态。在育苗生产中,有几项水质指标是广大养殖户应该了解的。水中的含氧量应保持在5毫克/升以上;适宜温度是19―25℃;最适盐度约在 13‰―26‰左右;ph值应控制在7―9之间;非离子态的氨氮应控制在1.5毫克/升以下。
(5)防病措施:育苗期病害综合防治措施宜采取以防为主,以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在各个环节都要认真对待。其中包括选择不带菌的亲蟹、亲蟹购买后进行消毒、定期对怀卵蟹消毒、在幼体即将脱膜进入孵幼前要彻底消毒等。鉴于河蟹幼体病害增多很大一部分因素是因为怀卵蟹胚胎上就带病了,所以应把病害消灭在孵苗之前,千万不要把病害带入幼体培育池。
生物防病是今后病害防治的必由之路。在育苗池中投放一定数量的光合细菌,使其在育苗池中形成优势群落,分解有机废物,降低水中的氨氮、硫化氢等有害物质的浓度,保持水质清新。光合细菌在水中繁殖时释放出的抗病性的酵素在一定程度上还可防止蟹苗患病。在初期还可作为幼体饵料被利用,其所含的丰富B族维生素等活性物质,能促进蟹苗生长,增强机体抗病能力。
在幼体易患病的阶段,适当地用一些杀菌药物预防是有效的,但要防止长期使用药物或药物使用的剂量不足、方法不当所产生的副作用。通常3―5天泼洒0.1― 0.2ppm高锰酸钾一次,或者用土霉素拌饵投喂,常用量为饵料的1%。为了改善育苗池底质,可增放生石灰、沸石粉等。
(6)优质的饵料与合理的投喂:饵料是幼体维持代谢和生长发育的物质基础。所以应该保证饵料的适口性、营养价值及新鲜度,不投腐败变质、或消毒处理不彻底的饵料,同时应依据幼体发育的不同阶段来安排饵料的种类与投喂方法。原则上以鲜活饵料为主,必要时辅以代用饵料,投饵应遵循少量多次的原则。
五、蟹苗捕捞与淡化
当池中有80%左右的蚤状幼体变态为大眼幼体时,可开始进行捕捞。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减少池中未变态为蟹苗的第五期蚤状幼体被大眼幼体咬死的损失,提高幼体培育成活率和产量。但是,蟹苗捕捞也不可过迟,若蟹苗已开始变成幼蟹,就不易起捕。
捕苗可以根据蟹苗的集群性和趋光性,白天利用蟹苗喜集群,喜一定水流,喜岸边的习性,选择上风一角,通过增氧机的转动,造成一定方向的水流,然后用网具抄捕,可以捕到大量蟹苗。晚上可采用灯光诱捕法,主要利用蟹苗喜光习性,用100―200瓦灯光诱集,用网具抄捕。
从培育池中捞出的蟹苗,在准备放养到淡水水域中去之前,还必须经过3―4天的暂养淡化,才能放养于淡水水域。
大眼幼体的暂养方法是,在池中,每平方米设置气石一枚,连续大量送气,暂养密度5万―10万只/立方米,每天数次投饵和水体交换,换水量为1/3左右。经过暂养后的大眼幼体,体质健壮活泼,外观壮实,规格可达到每公斤14万―16万只。其目测的标准是,用手抓起一把已沥去水分的大眼幼体,轻轻一捏,当松开手掌后,大眼幼体即迅速散开逃逸。这样的大眼幼体,可经得住长途运输,放养成活率也较高。
一、亲蟹的选留
亲蟹应选择长江水系精养池塘中养成的河蟹作为亲本,要求体质健壮,附肢齐全,体表干净,无病害。雌蟹规格在80克左右,雄蟹规格在125克左右,雌雄比例为2―3:1。亲蟹的选留一般在立冬前后进行,选留后随即进行强化培育。但根据崇明地区几年来的生产情况,养殖户一般都在3月上、中旬,水温8―14℃时采购,然后直接将亲蟹投入促产池中进行交配,这样对亲蟹体力的恢复以及对水环境的适应都有一定的影响。
二、亲蟹交配
亲蟹放入塘中经过一段时间的强化培育,待外界条件适宜便可进行交配。根据崇明地区的气候特点,3月上中旬是河蟹交配产卵的高峰期,在此期间,将越冬亲蟹置于15‰―22‰海水中,均能顺利交配产卵。海水促产后的第二天,即能见到怀卵个体,一周后怀卵率可达70%左右,半个月后可基本怀卵。
三、怀卵蟹饲养
怀卵蟹的饲养与亲蟹饲养相比,除了需要海水环境外,一般管理方法基本相仿,应该做到以下4点:
(1)必须雌雄分养:将雄蟹全部拣除干净,因为如果有雄蟹混养在怀卵蟹中,雄蟹会追逐纠缠怀卵蟹,重复交配,容易造成怀卵蟹步足伤残或卵粒散落,雄蟹的分养密度为2―3只/m2。
(2)投饲量应适当增加:怀卵蟹在第一次怀卵后还需要大量摄食,积累营养,为下一次怀卵作准备,因此不仅需增加投饲量,而且应改善饵料品种,绝不能让怀卵蟹饥饿,否则怀卵蟹会用大螯挖取卵块充饥,对生产造成严重后果。
(3)保持水质清新:每3―4天要换注新水一次,同时应注意防止海水盐度聚变,尤其在胚胎发育时,对盐度突变非常敏感,稍有不慎就有可能造成全军覆没。
(4)在亲蟹抱卵后约1个月,必须认真检查胚胎的发育情况,当胚胎心跳达到每分钟130次左右,即可干塘将怀卵蟹捕出。
四、幼体培育
(1)清塘消毒工作:在幼体培育开始前的半个月至1个月,就必须对培育池加以清整和消毒,杀灭敌害生物,清除塘底淤泥及维修进、排水管道等等,以保证培育工作的顺利进行。在怀卵蟹放入培育池进行孵幼前,要用药物浸泡消毒以杀灭附生于蟹体的细菌及寄生虫等。注水时必须用200目以上纱绢过滤已沉淀的海水,水位应控制在1米左右。
(2)布苗密度:布苗密度应控制在每立方米水体的一期蚤状幼体为3万―6万只左右。这一放养标准,就目前的育苗条件和手段而言,有利于提高成活率和产量。
(3)幼体的饵料:河蟹各期蚤状幼体都是杂食性的,以动物性饵料为主,植物性饵料为辅,也摄食有机碎屑。生产上一般常用的有轮虫、沙蚕幼体、卤虫无节幼体、豆浆以及人工微粒配合饵料等。投饵是幼体培育中极为重要的一项措施。原则是“适时、适口、适量”,能够或者大体上能做到这“三适”,才能使幼体培育获得较高的成活率和产量。
(4)改善水质:在育苗生产中,水质问题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普遍存在水质差的情况,这也是造成育苗产量不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试验证明,河蟹幼体在蜕皮变态期间,对水质理化因子的变化及有毒物质含量的耐受性明显下降,幼体的死亡通常发生在快要蜕皮或正在蜕皮以及刚刚完成蜕皮的个体。因此要特别注意换水的时机、换水量及水质的理化指标,以创造最适的水环境,来满足幼体的正常发育,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根据往年的生产经验,在培育池中放置增氧机比不放的池塘产量要高,因为增氧机的运转,除了增氧作用外,搅水还能形成适宜幼体生活的流水环境,防止幼体集结打团和沉底,使得幼体及活饵料分布均匀,有利于促进幼体生长变态。在育苗生产中,有几项水质指标是广大养殖户应该了解的。水中的含氧量应保持在5毫克/升以上;适宜温度是19―25℃;最适盐度约在 13‰―26‰左右;ph值应控制在7―9之间;非离子态的氨氮应控制在1.5毫克/升以下。
(5)防病措施:育苗期病害综合防治措施宜采取以防为主,以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在各个环节都要认真对待。其中包括选择不带菌的亲蟹、亲蟹购买后进行消毒、定期对怀卵蟹消毒、在幼体即将脱膜进入孵幼前要彻底消毒等。鉴于河蟹幼体病害增多很大一部分因素是因为怀卵蟹胚胎上就带病了,所以应把病害消灭在孵苗之前,千万不要把病害带入幼体培育池。
生物防病是今后病害防治的必由之路。在育苗池中投放一定数量的光合细菌,使其在育苗池中形成优势群落,分解有机废物,降低水中的氨氮、硫化氢等有害物质的浓度,保持水质清新。光合细菌在水中繁殖时释放出的抗病性的酵素在一定程度上还可防止蟹苗患病。在初期还可作为幼体饵料被利用,其所含的丰富B族维生素等活性物质,能促进蟹苗生长,增强机体抗病能力。
在幼体易患病的阶段,适当地用一些杀菌药物预防是有效的,但要防止长期使用药物或药物使用的剂量不足、方法不当所产生的副作用。通常3―5天泼洒0.1― 0.2ppm高锰酸钾一次,或者用土霉素拌饵投喂,常用量为饵料的1%。为了改善育苗池底质,可增放生石灰、沸石粉等。
(6)优质的饵料与合理的投喂:饵料是幼体维持代谢和生长发育的物质基础。所以应该保证饵料的适口性、营养价值及新鲜度,不投腐败变质、或消毒处理不彻底的饵料,同时应依据幼体发育的不同阶段来安排饵料的种类与投喂方法。原则上以鲜活饵料为主,必要时辅以代用饵料,投饵应遵循少量多次的原则。
五、蟹苗捕捞与淡化
当池中有80%左右的蚤状幼体变态为大眼幼体时,可开始进行捕捞。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减少池中未变态为蟹苗的第五期蚤状幼体被大眼幼体咬死的损失,提高幼体培育成活率和产量。但是,蟹苗捕捞也不可过迟,若蟹苗已开始变成幼蟹,就不易起捕。
捕苗可以根据蟹苗的集群性和趋光性,白天利用蟹苗喜集群,喜一定水流,喜岸边的习性,选择上风一角,通过增氧机的转动,造成一定方向的水流,然后用网具抄捕,可以捕到大量蟹苗。晚上可采用灯光诱捕法,主要利用蟹苗喜光习性,用100―200瓦灯光诱集,用网具抄捕。
从培育池中捞出的蟹苗,在准备放养到淡水水域中去之前,还必须经过3―4天的暂养淡化,才能放养于淡水水域。
大眼幼体的暂养方法是,在池中,每平方米设置气石一枚,连续大量送气,暂养密度5万―10万只/立方米,每天数次投饵和水体交换,换水量为1/3左右。经过暂养后的大眼幼体,体质健壮活泼,外观壮实,规格可达到每公斤14万―16万只。其目测的标准是,用手抓起一把已沥去水分的大眼幼体,轻轻一捏,当松开手掌后,大眼幼体即迅速散开逃逸。这样的大眼幼体,可经得住长途运输,放养成活率也较高。
←浏览更多技术文章请点击左侧的导航条相关技术文章...
- 1.河蟹暂养死亡原因及预防措施
- 2.河蟹常见病害―水霉病
- 3.河蟹健康养殖综合措施
- 4.河蟹生产现状与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 5.河蟹的生物学特性
- 6.河蟹防逃技术
- 7.秋季慎防河蟹死亡
- 8.介绍两种河蟹人工养殖的赢利模式
- 9.河蟹常见病害―河蟹急性中毒
- 10.稻田养殖河蟹综合种养殖高产技术措施
- 11.河蟹常见病害―河蟹蟹奴病
- 12.河蟹冬季的塑料大棚度严寒
- 13.精养河蟹夏季防病措施
- 14.河蟹黑鳃病防治方法
- 15.河蟹保活运输的技巧
- 16.挑选河蟹五要点
- 17.河蟹的工厂化育苗
- 18.池塘养殖河蟹的三个技术环节
- 19.河蟹生长期的管理技术
- 20.大规格河蟹养殖十项关键性措施
更多案例...看看致富经验...
- 1.胡恒良 “吊瓜师傅”致富
- 2.马晓飞:一年四季让人吃螃
- 3.湖南中方规模养猪 架起农
- 4.“虾兵蟹将”闯出致富路
- 5.李晓东:“蟹王”致富的成
- 6.兴业:千余农民用QQ做生意
- 7.顾阿月:虾兵蟹将闯出致富
- 8.刘东洲:蟹苗大王谣言背后
- 9.cctv致富经:赵阳卖蟹不看
- 10.cctv致富经:虾蟹混养的财
- 11.恒衍合作社,走遍四海有法
- 12.cctv致富经:养螃蟹上了“
- 13.cctv致富经:黄春的螃蟹拆
- 14.回乡就业的启示--大学生
- 15.cctv致富经:螃蟹出口的玄
- 16.cctv致富经:盲人赚钱有法
- 17."牛粪蘑菇"铺就
- 18.cctv致富经:做了广告还挣
- 19.盲人赚钱有法宝
- 20.螃蟹出口的玄机不在“大”
更多视频...相关技术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