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虾池养殖刺参在我国迅速崛起,大多采取粗放经营、广种薄收的养殖方式,而刺参虾池生态养殖模式是将刺参、对虾、梭鱼、海藻等引入同一养殖池塘,使其形成品种之间相互利用、相互促进、生态互补的生态环境。混养对虾、梭鱼,可以有效地提高养殖刺参池塘的水体利用率,投喂对虾的饼类、小杂鱼虾及麸皮等饲料的剩余残饵和鱼虾粪便既可以增加池水肥度,促进藻类繁殖生长,又可以为对虾、刺参提供天然的饵料生物,同时,养殖的梭鱼还可以利用其摄食有机碎屑、浮游动物及吞入大量的泥沙、刺参和对虾的粪便等垃圾,起到清洁养殖水体的作用。现将虾池生态养殖刺参的技术要点介绍如下
一、养殖池的选择
虾池所在海区要求水质洁净,潮流畅通,附近无大量淡水注入和其它污染源,适宜于刺参摄食的饵料生物丰富,尤其是底栖硅藻数量充足,水体盐度常年保持在26‰以上,最好能纳自然潮水,池深在1.7m~2.0m以上,一般养殖面积以10亩~50亩为宜。
二、放苗前的准备工作
1.人工参礁的设置 虾池底质环境是刺参栖息的重要条件,对,于一般底质的虾池可以用石块、水泥板、空心砖等垒成堆状,作为人工参礁,每亩虾池堆放体积为50立方米~80立方米。
2.虾池消毒 人工参礁设置好后,纳水浸泡虾池15天,再将池水放掉,采取连续冲洗、浸泡的方法以降低底泥的有机物含量。在放养前20天,用50kg/亩~75kg/亩生石灰进行彻底清塘消毒,以杀灭敌害鱼类及病菌、病毒。
3.在放苗前10天左右,用60目筛绢网纳水,水位达50cm~60cm,肥水。肥水时,虾池投放50kg/亩~80kg/亩经过发酵的鸡粪,或施用无机肥2kg/亩~4kg/亩,以培养池水中的基础饵料生物。
三、苗种的搭配与放养
3月份,放养规格为体长10cm~15cm左右的梭鱼鱼苗,放养密度为50尾/亩左右;3月份~4月份,放养50头/kg~60头/kg的大规格天然刺参苗种于人工参礁上,放养密度一般为2000头/亩~3000头/亩;5月份,放养经过塑料大棚暂养的、体长1.2cm~3.0cm的中国对虾虾苗,放养密度为2000尾/亩~3000尾/亩;有条件时可在适当时机移植大叶海藻,如石莼、马尾藻等。
四、养殖管理
1.水质调控 水质是养殖水生生物的主要生活环境,水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养殖对象的生长发育与生存死亡。水质调节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养殖前期(6月份之前),水位不宜过深,一般以100cm~120cm为宜,每潮要根据池塘的具体情况适时换水,以利于基础饵料生物的繁殖及养殖品种的正常生长;养殖中期(进入7月份之后),应逐步加深水位,一般应保持在1.5m~1.8m以上,并加大换水量,保持水质清新,以确保刺参夏眠;养殖后期(到9月份中旬左右),可以适当降低水位,此时刺参夏眠结束,有利于刺参的活动与摄食。
2.饲料投喂 在整个养殖过程中,不对刺参进行特别投喂,在投喂中国对虾时适量多投喂对虾人工配合饲料,并结合虾池内养殖品种的数量适量投喂部分粉碎的饼类、小杂鱼虾、麸皮、木屑及藻类,让部分残饵与鱼虾粪便沉落在池底,以供刺参摄食。
3.日常管理定时进行水质监测,控制好水温、盐度、溶解氧、pH等理化指标,调控好水色,并根据池水透明度适时肥水,及时掌握池水中浮游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定时向虾池内投入光合细菌等有益微生物,既为刺参提供饵料生物,又起到改善底质、净化水质的作用。同时,每天要定时巡池,观察养殖品种的生长、摄食、排便、病害、成活率等情况。夏季应防止池水水温剧升。大雨过后要注意及时排掉虾池表层淡水,并加大换水量,始终保持池水盐度在26‰以上。
刺参虾池生态养殖技术
发布时间:2008-12-12 来源:
摘要:近几年来,虾池养殖刺参在我国迅速崛起,大多采取粗放经营、广种薄收的养殖方式,而刺参虾池生态养殖模式是将刺参、对虾、梭鱼、海藻等引入同一养殖池塘,使其形成品种之间相互利用、相互促进、生态互补的生态环境。混养对虾、梭鱼,可以有效地提高养殖刺参池塘的水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