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新农网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土豆

土豆将代替粮食 由救命薯成为致富薯

时间:2008-07-01 10:10  来源: CCTV经济半小时  责任编辑:刘琳
核心提示:图片01:粮食涨价了,替代食品炙手可热,马铃薯位居 小麦 和水稻之后,是世界第三大重要农作物,在粮食短缺时,联合国把今年定为国际马铃薯年,许多国家也在倡导用马铃薯替代粮食,在国际粮食市场的这种变化下,在深处内陆的甘肃定西却掀起了一场商业热潮。 图片0

  甘肃超兴淀粉制品有限公司人事部部长韩洲泽:“我们是从2007年4月取得出口权的,从4月份到去年年底,总共出口2300吨淀粉,其中马铃薯精淀粉是800吨,全粉是1500吨,出口的国家主要有亚洲马来西亚、菲律宾、韩国,非洲孟加拉国,欧洲俄罗斯,澳大利亚等国家。”

  韩洲泽还告诉记者,从去年春季过后,当意识到国际粮价的持续走高,可能会给公司带来更大的出口定单时,他们就加大了各类马铃薯产品的产量,收购窖藏鲜薯2万吨,生产精淀粉2500吨、全粉2100吨,产值3140万元,今年公司又在石泉、香泉、青岚建立良种扩繁基地1800亩,加工薯基地13000亩,以满足这些粮食紧缺国家的出口需要,而令记者疑惑的是对于地处甘肃这样一个偏远的山区,他们又是如何和这些境外国家取得商贸联系的?

  韩洲泽:“我们有一个网站,他们通过看到我们的网站,就自己就找上门来。”

  韩洲泽告诉记者,马铃薯精淀粉加工能力由原来的不足2万吨增加到12万吨,消化鲜薯35万吨;安定区马铃薯加工企业总产值达到3.5亿元,占马铃薯产业总产值的32%,在采访中记者发现,从加工环节来看,超兴淀粉制品有限公司已经形成了精淀粉、全粉、变性淀粉和马铃薯休闲食品为主的马铃薯精深加工体系,而出口的这些国家,对于超兴淀粉的用途也范围广泛。

  韩洲泽:“他们大部分都用在食品方面,包括精淀粉和全粉都用在蓬化食品和冷冻食品。”

  韩洲泽还详细地帮记者算了一笔账:安定区现有的马铃薯加工企业加工能力15.3万吨,这些项目建成后,加工能力将达到30万吨,产值超过20亿元,供应这些因缺少粮食,而大量依赖他们公司淀粉产品的国家,是不成问题的。

  韩洲泽:“最近我们的几位老总都出去专门考察市场,通过考察我们准备把产品的加工各方面,包括卫生质量方面将提高,合乎外商标准。”

  马铃薯结束多年“薯贱伤农”的历史,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金蛋蛋”

  马铃薯畅销,给定西打开了通向国际市场的大门。虽然定西地处黄土高原,沟壑纵横,经济落后,但海拔高、气温低、温差大,雨季降水相对充足,正好适合种植高质量的马铃薯。过去,定西人靠马铃薯填肚子,现在他们又从马铃薯身上,找到了什么新价值呢?

  在安定区高峰乡,记者见到了村民陈月兰,她是定西市有名的马铃薯种植专业户,她告诉记者,随着定西的土豆出口量越来越大,她也变成了新的出口型农户,她家去年种植30亩陇薯6号马铃薯新品种,平均亩产4000公斤,总产量120吨,这些马铃薯大部分都通过市里的出口公司带到了严重缺粮的中东地区国家,而通过销售马铃薯,她家今年收入达到8万多元,靠种马铃薯致富,盖起了新瓦房,这位朴实的农村妇女没有多少文化,但是对科学种薯,她却有一套理论。

  安定区高峰乡贡马村农民陈月兰:“这是用芽栽培育种植,原来大面积种马铃薯很容易烂,用这样芽栽技术不容易烂。”

  陈月兰告诉记者,她对种马铃薯有着特殊的感情,她家祖祖辈辈都是种马铃薯的,但是,每一个时代,马铃薯对她们的意义却各有不同。

  陈月兰:“原来就是救命薯,到了80年代就是温饱薯,现在就是致富薯。”

  随着国际粮食缺口不断扩大,陈月兰还告诉记者,为了种植更多更好符合出口标准的马铃薯,她家今年又租了7亩地,花4500多元买了60多袋化肥,还购置了微型耕作机械,从而可以提高机械化作业水平,这样算下来今年的收成比去年还好,记者在采访中也发现,在安定区,从水川区到山旱区,由西南部向东北部,家家推广普及微型耕作机械,全面提高机械化作业水平,掀起了一场“以机代牛”的革命。

  安定区石峡湾乡清水村刘家渠社农民顾海彦:“养芋一年最少也有600元/人均,一般收入有1000元/人均。”

  安定区石峡湾乡清水村农民杜守刚:“加上养芋今年计划人均达到3000元,3000斤粮3000元收入。”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这样一组数据,2006年,定西农民人均纯收入1762元,而来自马铃薯的收入就达1304元。2007年农民人均从马铃薯产业中将获得1500元收入。不起眼的马铃薯,已经成了定西广大农民增收的“黄金产业”。

  对红红火火的马铃薯产业,当地农民编了句顺口溜,马铃薯开花赛牡丹,土豆变成了金蛋蛋。经过10年发展,年产500万吨马铃薯的定西成了名副其实的“中国马铃薯之乡”,可这个过程并不顺利,就在五六年前,定西的不少农民还曾经因为种马铃薯,而伤透了脑筋。

  在安定区的鲁家沟镇,记者遇到了运输大户张维汉,他告诉记者在2003年以前虽然全区马铃薯价格长期低迷,农民增产不增收,“薯贱伤农”现象时有发生,挫伤了广大种植户的积极性,当时政府提出来养芋工程,但老百姓种销不出去,销出去了价格也非常低。

  张维汉告诉记者,在马铃薯刚刚走向市场的初级阶段,本地贩子甚至为了争夺几分钱的代办费相互激烈竞争,导致他们也难挣到钱,产业链条最低端的农民更难获利。

  张维汉:“当时我们的土豆主要靠南方发货的从我们这边收购、采购,价格由他们说的算,刚开始九几年,这么大的小马铃薯才4分钱到6分钱,大的8分钱到1毛2。”

  记者了解到,为了避免恶意竞争薯贱伤农的现象,在2003年7月,由安定区政府牵头成立了马铃薯经销协会,选举理事14名,当年发展会员89名,现已发展到468人,下设23个分会,覆盖农户46000多户,安定区马铃薯经销协会会长、全国人大代表刘大江告诉记者,协会的这支营销队伍都是当地土生土长的农民。

  安定区马铃薯经销协会会长刘大江:“协会成立以后,从农民种植、收购、储藏、销售整体的一体化的服务。”

  刘大江也告诉记者,协会是定西马铃薯产业发展,实现市场化的桥梁和纽带,它的作用是改善了农户在市场竞争中的弱势地位,为农民搭建了通向市场的平台,而当他们意识到,在全球粮价持续走高,导致非洲和亚洲等20多个发展中国家的粮食短缺现象进一步严重时,协会也在把目光投向国际市场。

  刘大江:“出口这块,有一个很好的对比就是我们国内和国际的销售,他们的利润空间差了三至五百元。”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用户名: 密码:
查看所有评论新农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