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症状苗期和成株期均可受害。主要危害叶片、茎、卷须及花梗。幼苗期发病,子叶正面产生不规则形的褪绿枯黄斑。潮湿时,叶背产生灰黑色霉层,严重时,子叶变黄干枯。成株期发病,多从下部叶片开始,逐渐向上蔓延。发病初,叶片正面发生水渍状淡绿色或黄色的小斑点,后渐扩大,由黄色变成淡褐色,受叶脉限制形成多角形的病斑,在叶片背面病斑处生成紫灰色霉层。在潮湿的条件下,霉层变厚,呈黑色。严重时,病斑连接成片,全叶黄褐色,干枯卷缩,全株叶片枯死。
发病后,在高温干燥的条件下,霉层易消失,病斑迅速枯黄,病情发展较慢。
(2)发生条件
①温、湿度霜霉病发生的适宜温度是15-24℃,低于15℃,高于28℃不适于发病。病菌适宜的空气相对湿度为80%以上,湿度在60%以下时孢子囊不能产生。孢子囊萌发和侵入一定要在叶面上有水滴或水膜存在的条件下,否则不会发病。露地栽培在20-24℃时,加上雨水多、雾大、结露多时,病害才能大流行。华北5月下旬-6月中下旬发病较多。温室内的丝瓜一般在11-12月和2-3月发病严重。
②品种不同的品种间抗霜霉病有明显的差异。
③生育阶段丝瓜植株不同的生育阶段抗病性有一定差异,结果初期和盛期发病较重。气孔已充分发育的叶片,有利于病菌的侵入,易染病。
④栽培管理在地势低洼、栽植过密、通风不良、肥料不足、浇水过多的情况下,均易造成病害的流行。
(3)防治方法
①品种尽量选用抗病品种。
②栽培管理培育壮苗,苗床增施有机肥料,尽量采用营养钵育苗,防止幼苗徒长和老化,提高幼苗的抗病力。选择地势高燥、排水良好的地块栽培,减少传染源。深翻和平整土地,施足基肥,增施磷、钾肥。生育前期多中耕少浇水,提高地温。生育期适当控制灌水,忌大水漫灌,雨季注意排水,最好利用滴灌暗灌。及时摘除病、老叶,加宽行距,改善通风透光条件。
大棚、温室内的丝瓜要加强通风,降低棚内空气湿度在90%以下。铺设地膜,降低土壤水分蒸发量,减少浇水次数,降低空气湿度。利用无滴薄膜,减少大棚薄膜结露滴水落在叶片上。
③生态防治在大棚、温室管理中,利用控制温度条件,创造不利于病菌发生流行的环境条件,抑制病害的流行。上午及早闭棚,迅速提高棚内温度到28-33℃,使病菌停止发育。下午在20-25℃的温度时,及时放风,降低空气湿度,减少侵染。傍晚降低棚内温度在12-15℃,抑制病菌的生长发育。
④高温闷棚闷棚前1天先浇水,在晴天上午闭棚提高棚内温度到44-46℃,保持2小时,后适当通风恢复常温。隔3-5天重复1次,可抑制病情的发展。
⑤营养防治丝瓜生长中后期,如肥料不足、长势弱的情况下会出现营养不良,造成植株内汁液的氮糖浓度比值下降到2以下。此时,霜霉病易发生。而当比值提高到2.2以上时,则可防止病害的发生。为此,可用尿素0.25千克,加糖0.5千克,加水50千克,制成溶液,每5天1次,连续喷4-5次,一般在早晨喷在叶背面,此法可防止病害的大发生。
⑥清洁田园在重发病区,收获结束,拔秧前,可用5%石灰水,每公顷1500千克喷布均匀,或用石灰粉按每公顷300千克量喷粉,病株集中烧毁,可减少田间病菌残留。
⑦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可用25%瑞毒霉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40%乙磷铝可湿性粉剂3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或5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或58%瑞毒霉锰锌500倍液,或64%杀毒矾M8的400倍液,或70%甲霜铝铜250倍液。上述药之一,每7-10天1次,连喷3-6次。
发病初也可用5%百菌清粉尘剂,每公顷15-22.5千克喷粉,每8-10天1次,连喷3-6次。在大棚、温室内亦可用40%百菌清烟剂,每室用药200-250克,把药分成4-5份,均匀分布在棚、室内,傍晚用暗火点燃,闭棚,次日晨通风,每7天1次,连熏3-6次即可。
丝瓜病害霜霉病
发布时间:2008-12-29 来源:
摘要:(1)症状苗期和成株期均可受害。主要危害叶片、茎、卷须及花梗。幼苗期发病,子叶正面产生不规则形的褪绿枯黄斑。潮湿时,叶背产生灰黑色霉层,严重时,子叶变黄干枯。成株期发病,多从下部叶片开始,逐渐向上蔓延。发病初,叶片正面发生水渍状淡绿色或黄色的小斑点,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