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三门早稻播种热面积创十多年新高
时间:2009-06-17 12:32 来源:农民日报 责任编辑:欣然
核心提示:浙江三门县今年早稻生产打了一个翻身仗,播种面积达8160亩,比去年增加6500多亩,创下1997年以来早稻生产的新纪录,远远高出市里对该县的3000亩考核指标。
浙江三门县今年早稻生产打了一个翻身仗,播种面积达8160亩,比去年增加6500多亩,创下1997年以来早稻生产的新纪录,远远高出市里对该县的3000亩考核指标。
近年来,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一是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速,农业的比较效益日趋下降,种一亩粮食不如做一月工;二是种粮与种经济作物相比,收益低,不合算。每年一到春耕时节,各级政府对粮食生产都抓得很紧,并制定各种优惠政策,但农民不愿种粮的现象仍难以扭转。
那么,三门今年的早稻生产为什么会抓出实效?有什么经验?又有哪些问题值得关注呢?
土地流转点燃种粮激情
三门县农技总站站长娄齐胜认为,该县的早稻生产之所以“逆势而动”,最关键的因素是突破了土地流转的制约瓶颈,使粮田向种粮大户集中,实现了规模效益。
三门县山多地少,土地资源奇缺,人均耕地面积不到0.6亩。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的趋势日益加剧,但是民营经济及小生产的不确定性,使大部分农民不肯放弃土地,对土地流转也有顾虑。
创新土地流转机制,实现规模经营,才能实现突破性发展。为此,去年以来,三门县一方面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力度,一方面通过公开招投标的方式促使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各种补贴政策向种粮大户倾斜,效果十分明显。
据介绍,该县今年的8160亩早稻种植面积,全部集中在26位种粮大户手上,其中种植面积最多的达1505亩,最少的也有30亩。专业化、规模化、职业化粮农成为该县粮食生产的主力军,机械化插秧、直播、抛秧等一大批先进适用技术得以推广。
土地流转力度的加大,吸引不少工商资本及返乡农民工投入早稻生产。小雄镇梅岙村村民翟长杏原来一直做生意,获悉当地土地整理项目完工,他一口气包下 1000多亩水田种植早稻;六敖镇马庄村村民王从富长年在上海承包土地种粮,六敖南塘土地整理工程结束后,他第一时间赶回家乡承包土地,于今年种下 1505亩早稻,成为该县今年早稻种植状元。
政府补贴让农民有钱可挣
有钱可挣,是农民种粮的根本驱动力。
娄齐胜给笔者算了一笔账,种一亩早稻,以亩产350公斤、售价每50公斤95元来计算,粮农可收益665元,但种子、化肥及人工成本每亩一般为700元左右,如此一算,粮农还要亏损一点。为让种粮的农民有钱可挣,在动足土地流转的脑筋之后,当地政府部门今年又显著加大财政对粮农的直补力度。
“粮食安全大于天,今年各级政府都加大了粮食生产补贴力度,在选用水稻良种、应用机械化插秧作业和接受植保合作社的病虫害‘统防统治’服务等方面,农户均可享受补贴,政府还增加了粮食储备奖励。”该县农业局有关负责人说,“中央、省、市、县各级补贴加在一起,种粮大户每亩最多可领取290元的财政补贴。”
为把各级支农惠农政策宣传到位,三门县农业部门花了一番心思,向农民发放“种粮政策明白卡”便是其中一招。“明白卡”上不但印着中央和省、市、县各级政府扶持粮食生产的各项政策,各种支农服务项目、服务内容、服务单位以及服务热线等也一应俱全。早在4月份,10万多张“明白卡”就陆续分发到全县农户手中。
“现在我们十分清楚粮食生产的扶持政策和服务项目,种粮食有那么多的资金补助,我们种粮的积极性当然高了。”浬浦镇渔西村村民陈茂蓬说,他今年种了400亩早稻,挣个四五万元应该不成问题。
潜在问题影响粮食安全
初战告捷,可三门县农业部门并未感到轻松。“在城市化、工业化不断加速的大趋势下,光靠政府补贴稳定粮食生产,不知能走多久。”该县农业局有关负责人坦言,“明年早稻生产形势如何,我们心里一点底都没有。”
娄齐胜则忧心忡忡地说,尽管我县今年早稻生产打了一个翻身仗,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主要集中在三方面———
一是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水平低,耕作方式比较粗放。该县今年新发展了不少早稻种植大户,但他们缺乏种粮经验,个别连基本的育种、播种技术都不懂,完全是凭着“一腔热血”加入早稻种植队伍。
二是农民资金短缺,贷款难。比如六敖镇峋岩村村民邵全勇今年种了1300亩早稻,购置机械、缴纳承包款等前期投入已花掉100多万元。“凭我们自己的力量,实在难以创造更好的条件。但是农业要靠投入,很希望银行能放宽门槛,多贷一些钱给我们。”邵全勇说。
三是粮食生产配套设施不足。种粮规模越来越大,农民对配套设施的要求越来越高,其中晒谷场与仓库的缺乏,成为他们的心头之患。种粮大户们表示,为解决晒谷难,他们考虑过购买烘干机,但一来投入大,二来买了没地方放。“现在新农村建设一味注重美观和方便,农民家门口除绿化和公路,根本没考虑晒谷场。”
“此外,种粮风险高、劳动力紧张、种养矛盾突出等问题也在一定范围内存在。这些问题假如长期得不到解决,势必影响粮食生产安全。”三门县农技总站站长娄齐胜说。
近年来,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一是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速,农业的比较效益日趋下降,种一亩粮食不如做一月工;二是种粮与种经济作物相比,收益低,不合算。每年一到春耕时节,各级政府对粮食生产都抓得很紧,并制定各种优惠政策,但农民不愿种粮的现象仍难以扭转。
那么,三门今年的早稻生产为什么会抓出实效?有什么经验?又有哪些问题值得关注呢?
土地流转点燃种粮激情
三门县农技总站站长娄齐胜认为,该县的早稻生产之所以“逆势而动”,最关键的因素是突破了土地流转的制约瓶颈,使粮田向种粮大户集中,实现了规模效益。
三门县山多地少,土地资源奇缺,人均耕地面积不到0.6亩。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的趋势日益加剧,但是民营经济及小生产的不确定性,使大部分农民不肯放弃土地,对土地流转也有顾虑。
创新土地流转机制,实现规模经营,才能实现突破性发展。为此,去年以来,三门县一方面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力度,一方面通过公开招投标的方式促使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各种补贴政策向种粮大户倾斜,效果十分明显。
据介绍,该县今年的8160亩早稻种植面积,全部集中在26位种粮大户手上,其中种植面积最多的达1505亩,最少的也有30亩。专业化、规模化、职业化粮农成为该县粮食生产的主力军,机械化插秧、直播、抛秧等一大批先进适用技术得以推广。
土地流转力度的加大,吸引不少工商资本及返乡农民工投入早稻生产。小雄镇梅岙村村民翟长杏原来一直做生意,获悉当地土地整理项目完工,他一口气包下 1000多亩水田种植早稻;六敖镇马庄村村民王从富长年在上海承包土地种粮,六敖南塘土地整理工程结束后,他第一时间赶回家乡承包土地,于今年种下 1505亩早稻,成为该县今年早稻种植状元。
政府补贴让农民有钱可挣
有钱可挣,是农民种粮的根本驱动力。
娄齐胜给笔者算了一笔账,种一亩早稻,以亩产350公斤、售价每50公斤95元来计算,粮农可收益665元,但种子、化肥及人工成本每亩一般为700元左右,如此一算,粮农还要亏损一点。为让种粮的农民有钱可挣,在动足土地流转的脑筋之后,当地政府部门今年又显著加大财政对粮农的直补力度。
“粮食安全大于天,今年各级政府都加大了粮食生产补贴力度,在选用水稻良种、应用机械化插秧作业和接受植保合作社的病虫害‘统防统治’服务等方面,农户均可享受补贴,政府还增加了粮食储备奖励。”该县农业局有关负责人说,“中央、省、市、县各级补贴加在一起,种粮大户每亩最多可领取290元的财政补贴。”
为把各级支农惠农政策宣传到位,三门县农业部门花了一番心思,向农民发放“种粮政策明白卡”便是其中一招。“明白卡”上不但印着中央和省、市、县各级政府扶持粮食生产的各项政策,各种支农服务项目、服务内容、服务单位以及服务热线等也一应俱全。早在4月份,10万多张“明白卡”就陆续分发到全县农户手中。
“现在我们十分清楚粮食生产的扶持政策和服务项目,种粮食有那么多的资金补助,我们种粮的积极性当然高了。”浬浦镇渔西村村民陈茂蓬说,他今年种了400亩早稻,挣个四五万元应该不成问题。
潜在问题影响粮食安全
初战告捷,可三门县农业部门并未感到轻松。“在城市化、工业化不断加速的大趋势下,光靠政府补贴稳定粮食生产,不知能走多久。”该县农业局有关负责人坦言,“明年早稻生产形势如何,我们心里一点底都没有。”
娄齐胜则忧心忡忡地说,尽管我县今年早稻生产打了一个翻身仗,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主要集中在三方面———
一是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水平低,耕作方式比较粗放。该县今年新发展了不少早稻种植大户,但他们缺乏种粮经验,个别连基本的育种、播种技术都不懂,完全是凭着“一腔热血”加入早稻种植队伍。
二是农民资金短缺,贷款难。比如六敖镇峋岩村村民邵全勇今年种了1300亩早稻,购置机械、缴纳承包款等前期投入已花掉100多万元。“凭我们自己的力量,实在难以创造更好的条件。但是农业要靠投入,很希望银行能放宽门槛,多贷一些钱给我们。”邵全勇说。
三是粮食生产配套设施不足。种粮规模越来越大,农民对配套设施的要求越来越高,其中晒谷场与仓库的缺乏,成为他们的心头之患。种粮大户们表示,为解决晒谷难,他们考虑过购买烘干机,但一来投入大,二来买了没地方放。“现在新农村建设一味注重美观和方便,农民家门口除绿化和公路,根本没考虑晒谷场。”
“此外,种粮风险高、劳动力紧张、种养矛盾突出等问题也在一定范围内存在。这些问题假如长期得不到解决,势必影响粮食生产安全。”三门县农技总站站长娄齐胜说。
- 相关新闻导读...
- 09年美国水稻播种面积可能增长6.2%2009-04-01 11:13:49
- 印度夏播水稻播种面积增长10%2008-08-19 09:58:59
- 农业部水稻专家指导组发布南方早稻田间管理技术指导意2008-04-02 09:35:29
- 热点新闻关注...
- 发改委预测粮价继续回落 大米价格将再走低2009-04-24 09:32:28
- 国务院常务会议首提支持农户储粮2009-04-24 15:39:08
- 中粮首开米业订单种植模式先河2009-05-08 09:50:32
- 化肥价格总体稳定 钾肥居高不下希望调控2009-04-24 10:29:52
- 袁隆平:90岁前挑战亩产1500公斤2009-06-01 10:11:49
- 联合国粮农组织警告:全球10亿人今年面临饥荒2009-05-07 09:26:57
热门图片推荐...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查看所有评论新农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