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一项最新研究成果为我国稻田“平反”
水稻田并非甲烷排放重要源头
本报讯(记者 沈建华 刘文彬)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国外学者普遍认为我国稻田温室气体年排放量接近世界稻田排放总量的1/2,是全球气候变暖的重要源头。蔡祖聪等我国科学家的一项最新研究成果为我国稻田“平了反”。
2月26日,记者在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采访了主持这个项目研究的蔡祖聪研究员。他向记者介绍,我国水稻约占全球水稻种植面积的20%,仅次于印度,产量居世界第一。稻田排放的温室气体主要是甲烷,即俗称的沼气。自上个世纪80年代末以来,我国一直被认为是全球温室气体的主要排放国之一,国外科学家估算我国稻田甲烷气体年排放量约3000万吨。
“粮食供应是社会稳定发展的基础。”蔡祖聪说,限制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以抑制全球变暖的《京都议定书》将于2012年到期并重新签订。中国作为崛起中的大国势必将承担更重大的责任,而国外科学家过于夸大我国稻田温室气体排放量的估算值,不仅会使我国在环境外交谈判中处于不利的地位,更会影响到我国水稻的生产。
受中国科学院院长特别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科技部973计划项目的资助,1992年起,蔡祖聪所在的团队开始“湿地生态系统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规律”的研究。一开始他们就有针对性地选择了代表全国4种耕作制度的广东、江西、江苏、湖南、重庆、吉林等地。经过14年多的田间测试和研究,蔡祖聪和他的团队发现,我国西南地区常年淹水的冬灌田,在各类测试稻田中甲烷排放量最高,较冬季排水的稻田,甲烷排放量多出60%左右。而这种只占全国稻田总面积10%左右的冬灌田,恰恰是外国科学家在我国进行测试的稻田。目前这一观点已得到国际承认,为我国进行环境外交谈判提供了有利的科学依据。这一研究项目,也因此捧得2008年度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中国专家的观测结果,之所以能为国际社会接受,是因为专家们进行了极为艰苦细致的田间观察和严格的实验室、温室培养试验。
“空间上有代表性,时间上有连续性。参与项目观测的研究人员约有50人,田间连续观测进行了整整8年。”蔡祖聪说。
为了获得准确数据,专家们将手指粗细的试剂瓶抽真空后采集稻田排放的气体,通过一根针管与外界连接,一周两次检测试剂瓶里的温室气体浓度。“这种小瓶一个就要一美元,一年要用掉两万个。”参与研究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蔡祖聪说,大规模田间系统观测实验结果表明,中国稻田甲烷年排放量不是国外学者认为的3000万吨,而是不足1000万吨。“中国为此洗清了稻田甲烷最大排放国的‘罪名’。”
“控制冬季稻田土壤水分,是控制甲烷排放量的关键。”据蔡祖聪介绍,在相同的气候条件下,冬灌田的甲烷排放量远高于冬季排水的稻田。冬灌田在非水稻生长期继续排放甲烷,而且其排放量高于冬季排水稻田水稻生长期间的甲烷排放量。
对此,蔡祖聪建议,农民应当重视冬季稻田管理,加强稻田排水。冬季稻田抛荒后淹水无人管理,不但会产生大量甲烷,更会影响来年水稻产量。对于缺少劳动力、无法自行排水的农户,当地政府可以考虑成立专业排水队伍帮助排水。这样既解决了冬季稻田排水问题,也可以适当解决部分返乡农民工的就业问题。
研究显示我国水稻田并非甲烷排放重要源头
发布于:2009-04-15 09:59 来源:农民日报
相关新闻:
24小时新农网新闻排行:
- 温家宝考察山东:对农民要特别重视特别关心点击:76
- 国家继续对东北产区玉米大豆实行临储政策点击:70
- 国家公益林补助标准将提至10元点击:70
- 养殖业:水产品价格上涨可期点击:45
- 农产品价格应该上涨 目前不存在通胀点击:40
- 市场需求或将增加 全球米价触及年内高点点击:35
返回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