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网首页

四川灾区恢复水稻生产技术指导意见

发布于:2008-05-22 09:26  来源:农业部新闻办公室

农业部水稻专家指导组

2008年5月20日

  当前,正值“三夏”农忙时节。为指导四川灾区生产恢复,最大限度减少灾害损失,农业部水稻专家指导组提出以下技术指导意见。

  一、强化秧田管理

  目前,秧苗叶龄已经达到7叶左右,而且还有一定计划栽插面积在6月份才能移栽,特别是在都江堰水利工程灌溉的尾水地区。因此,要在育壮秧、护好苗的基础上,普遍在苗床喷施一次150PPM(旱育秧)或300PPM(湿润育秧)多效唑,既控制秧苗高度,又增强秧龄弹性,防止老苗。

  二、做好适龄秧苗抢时移栽

  为切实做到“抢时”,在移栽时可以选择采用免耕栽培技术。免耕省去了耕作过程,更重要的是节约了劳动力投入和泡田整地用水,可以保证大面积水稻抗灾适时移栽。其主要技术要点包括:一是选择好田块。除排灌不方便的高台位田块和漏水漏肥的漏沙田外,川西平原的主要稻田均可采用。二是清理前作残茬。将多余的秸秆移出田面,以利水稻移栽和水稻生长。如杂草较多,则应喷施除草剂。三是泡田软化表土。将水引入田间,浸泡2-3天以上,使土壤表层软化,土壤含水量达到饱和状态。如果田面不平,可适当平整。四是施肥。按照当地的常规施肥水平即可,一般亩施纯氮9-10公斤,底肥只施用50%,注意磷钾配合。五是抛秧。将盘育秧苗按照亩抛1.8万苗均匀入田。待水源状况好转,再全田关水。及时早追分蘖肥,比例占总氮量的30%左右。其他管理技术与常规栽培相同。六是免耕移栽。在本田施肥后,立即采用简易机具撬窝,人工将带泥秧苗栽入窝内。由于窝内有水层,秧苗即可生长。另外,考虑秧龄已较长,移栽后分蘖能力已转弱,因此移栽时应增加移栽密度,确保亩插1.6万窝左右。若秧苗高度超过50cm,可割去部分叶尖。

  三、加强肥、水、药管理

  在6月5日后才移栽的水稻应提倡“底肥一道清”,且氮肥用量应低于常规用量。在孕穗阶段,要切实根据植保部门的预报,抓好病虫综合防治,重点是防好螟虫。

  四、抓紧修复水利设施

  地震对灾区水利设施的破坏极大,如引水渡桥垮塌,渠系掩埋、断裂和变形等,甚至可能引发水库溃坝。目前川南、川中的水稻已经移栽入田,正是需水分蘖的阶段,而这些地区的灾害相对较轻,应立即组织人力进行修复,保证稻田灌溉。川西平原在夏粮收获后马上就要进入泡田移栽阶段,全部用水来自都江堰灌溉工程,如果一个地方的渠系损毁或不畅,将影响下游的大片稻田,因此必须立即修复。

相关新闻:
24小时新农网新闻排行:

 

 

返回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