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大米的价格传递效应,不断叩问每一个国家的粮食安全之门。正如温家宝总理所担忧的那样,今年恐怕是经济最困难的一年。而国家采取的各项支农与稳定粮价措施也是历历在目。国际粮食局势风云变化,不得不引起我们对粮食形势的深切关怀。基于此理念,本报派出7路记者,踏上中国粮食考察之旅,辨析每一颗粮食的真情实貌。
大米行情如此紧俏,以至于小偷也盯上了大米,泰国一些农民不得不日夜坚守稻田。
跟记者聊起这件事时,苏拉育笑着说:“一些农田确实被盗了,农民也加强了保安工作。但是,这种现象也不是很普遍。”
苏拉育是泰国大米厅(商务部下属的官方调研机构)政策和战略研究部科学家,他对记者预测说,未来几个月,价格还会继续上涨。尽管泰国在7月份进入雨季,产量会有所提高,但世界范围内的需求还是会继续推动米价。
“未来几个月内泰国大米出口价格会达到每吨1000美元。”苏拉育说。根据泰国商务部提供的数据,泰国大米目前平均出口价格是433美元/吨,去年这一价格是380美元/吨。
泰国有充裕的大米用来出口。
泰国的农业经济办公室预计,2008年泰国大米产量将达到近2000万吨,其中第一季的收成会收获1549万吨,第二季会收获442万吨。该办公室表示,泰国国内消耗在900—1000万吨之间,将有875万吨出口。超过700万吨的稻米会储备起来。
商务部长Mingkwan Sangsuwan也呼吁说,未来世界市场需求会继续推高米价。“廉价食品时代”已经终结,有经济学家称,这一轮粮价波动也许要到2010年才能企稳。
这一切对于中国都是无法回避的“必答题”。
东北大地上的“米客”
泰国大米狂飙的“多米诺骨牌”,开始传导到中国,第一站是香港。
香港市场约九成以上的大米来自泰国进口。记者获悉,广东省物价局海外物价采集中心曾于4月1日公布,香港各大超市大米品种齐全,价格与一周前相比变化不大。
不过本报记者采访的香港部分米商说,市民由于吃惯泰国米不愿另择其他替代品,宁愿多买些存在家里,因此米价仍会水涨船高,涨幅预计能达到上周的1/3。
香港当局也着手稳定市场预期,抑制不断上扬的粮价。香港工贸署对外贸易部相关人士表示,本港食用米储量充足,米商在4月1日到6月30日进口总承诺数量超过9万吨,同时港府要求米商须储够应付15天食用粮的存货,以备不时之需。
记者同时从东莞、江门等地面向香港的粮食出口商处获得的信息是,目前还没有接到大宗港商订单,但泰国米进价较前段时间已有所增长。
如果国际粮价的“蝴蝶效应”的这一端是香港的话,那么链条的另一端应该是辽宁省盘锦市这样的供应方。盘锦被称为“米中之王”,不逊于江南大米。
在盘锦的大米市场上,“那一群江苏人”成为3月最神秘的传说。
流传在盘锦大米加工厂之间的说法是,春节后某一天,一群江苏人突然结队来到了盘锦,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里,他们专门联络尚有大米积压在手中的米厂和米商,大量收购大米,然后用船运到南方。
很多米厂表示接到了江苏人的询价电话,接待了他们的到访,但是奇怪的是,谁也不肯承认,究竟谁把米卖给了江苏人。一家米厂的负责人说,他并没有和江苏人做生意,但是他看到每隔几天就有一班运米船发出。按照每船10万斤的规模计算,这批江苏人先后起码从盘锦采购了1000多吨大米。
利是米业集团采购部经理陈茂军不经意地用了一个词称呼这一群江苏人——“米客”。这是一个有深厚历史底蕴的词语:解放前,这个词语专门被用来描述将粮食从主产区运到销区,然后卖给米行的小商贩。
这个专用名词消失了几十年之后,又一次出现在了东北大地上。只是这一次,它的外延和内涵,都已经发生了不小的变化。
昆山海翔粮油米业有限公司采购经理高怀道就是这群江苏“米客”中的一员,但是他还没意识到他们在盘锦搞起了这么大的“响动”。
高怀道在记者面前否认江苏粮商去盘锦是有组织的,他说,这群人的特点是,基本为“非国有”,到了盘锦也是各自为政,自己寻找货源、购买大米和联系船运。
盘锦的消息证实了江苏粮商的“非国有”性质。盘锦大米协会的一名工作人员说,这些客商从来没有和协会联系过,都是自己寻找米。
而米厂则消息各异,一些规模较大、品牌较佳的米厂说,江苏人出价不高,估计都去了规模比较小、积压比较严重的米厂采购,没有去他们那里。而一家小米厂的厂主则毫不掩饰自己内心的不平衡:“我们这里规模太小了,都没有人来联系,估计人家看不上。”
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副司长王守聪告诉本报记者:“今年1月份黑龙江、吉林、辽宁稻谷出售价格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0%左右。受运输、成本多种因素制约,目前仍有大量粮食积压在农民手中。”
江苏的这帮“米客”,显然是捕捉到了这个天赐商机。
高怀道说,仅仅他这一次,就从盘锦采购了1000多吨大米。这批江苏粮商总的采购量,可能远远高出盘锦当地米厂的估计。
盘锦当地流传的消息说,江苏粮商们将大米大部分运到了深圳。高怀道跟记者说,自己的大米是运回江苏本地销售的,但他也承认,可能更多的大米被运到了广东——一个销售市场更好的地区。
“米王”价差
让外界颇为惊异的是,虽然号称米中之王,但盘锦的大米价格却处在一个“低价时代”。
盘锦由于地处辽河入渤海的三角洲,非常有利于大米的生长。
但是盘锦大米在2007年稻谷丰收之后,价格一路下跌。没有回到稻谷收成前的1.4元。分析者称,一方面,国家采取各种方式,稳定米价,这对消费者无疑是一个福音;另一方面,国家对稻谷实行最低保护价收购,令米价和稻谷价格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小。
一家米厂的负责人说,去年秋粮上市的时候,稻谷平均收购价达到每斤1.25元,新米价格却跌破1.4元,这样米厂经过收购、脱粒、仓储之后,几乎无利可图,何况米价还一路走低。因此,去年到今年,不少当地米厂和粮库减少了收购规模。他自己的米厂一直开工不足。
盘锦的大米产量占整个辽宁省的20%左右。据当地粮食部门统计,2007年,盘锦水稻总产量达到了100万吨。
就在盘锦当地农民和米厂为历年罕见的大米和稻谷积压发愁时,江苏人来了。
这一次,当地“傲慢”的米厂老板不得不表示出了欢迎。利是米业的陈茂军说,这些粮商和他们并不形成竞争关系——他们将当地大米价格抬高了3-5分钱左右。
但是另外一家接受过江苏粮商询价的米厂厂主说,江苏人开价并不高,甚至略低于当地价格,因此他没有和江苏人做生意。他认为,江苏米客们的主要采购对象,是此前积压一直比较严重的一些中小米厂。由于价格过低、市场惨淡,这些前期收购储存了稻谷的米厂,对于新的客户非常感兴趣。
3月,国务院做出决定,适当提高东北稻谷收购价,并且对农民手中余粮敞开收购。
郑商所“稳定器”
国际国内粮价冰火两重天的背后,郑州商品交易所起了重要作用。
在郑州未来路69号,强麦期货刚刚过完了5岁的生日。自2003年3月28日,优质强筋小麦期货在郑州商品交易所上市交易以来,一直是中国小麦市场最重要的晴雨表和风向标。“强麦期货和国内现货市场目前的相关度是0.91。”郑商所研究发展部总监施利敏说。
作为目前国内最活跃的农产品期货品种之一,强麦的走势基本可以代表小麦市场的大势。只是基于期货市场的放大效应,强麦波动更为明显。
跟大豆不同,我国的小麦和稻谷拥有90%以上的自给率。跟国际农产品市场的风起云涌比起来,郑商所犹如一个“隔板”,基本切开了内外两个市场——从强麦的历史上看,价格波动主要来自政府政策影响,而非国外同类期货。
2007年,在国际小麦价格屡创历史新高的同时,中国小麦出口从7月开始逐月增加,强麦价格也应声而起,并在2007年11月达到年内高点。但是, 随后中国政府推出了托市粮、提高小麦和面粉出口关税,以及对出口面粉实行配额之后,强麦价格也随之下落。
那么,郑商所是怎样通过强麦期货市场来影响现货市场的呢?
郑州易盛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信息部经理海洋说,目前国家对于小麦现货价格的调控,更倾向于市场化,主要通过托市收购和拍卖来完成。
例如2006年,小麦产量超过需求,强麦期货价格也于2006年的7月21日,达到上市以来最低的1504元/吨。2006年7月下旬,国家出台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并收购了4000多万吨小麦,现货价格和强麦都出现回升。
2007年,当强麦受到国际市场影响,一路冲高时,国家又加大了托市小麦的投放力度。每周的周三和周四,通过河南等几个交易市场,按照国家确定的价格,提供100万吨-450万吨的国储小麦拍卖。
“托市小麦拍卖价格一般只比最低收购价略高一点,比如每斤6毛9收的,拍卖的时候卖7毛1,7毛2收的卖7毛4等等。”海洋说。
这一举措受到面粉企业的广泛欢迎,不少企业开始随拍随买,每周拍卖成交率大概在10%到20%左右。
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低价时托市收购、高价时拍卖的手段,在国际小麦期货价格增长超过200%时,中国小麦现货价格得到了较好调控,一直比较平稳。
“根据我们的数据,2006年,国家收储了4600万吨小麦,2007年收储了3600万吨小麦,而拍卖一共累计成交了4350万吨左右。”海洋说,“按照这几个数字计算,目前国家小麦储备仍然比较充足,如果继续执行托市粮投放的政策,应该可以一直持续到6月新麦上市。”
由于普遍预计新麦收购价格会有所上升,3月的最后一周,国储小麦拍卖成交率有了明显上涨。
“我们曾经就面粉企业的问题作过专门调查,”郑商所市场部总监王晓明说,“面粉企业大部分资金比较紧张。目前,面粉企业直接参与期货的量不大,加上企业内能够从事期货交易的人才也非常缺乏,限制了面粉企业直接参与期货套期保值,而是通过某些贸易流通商间接参与。”
因此,大部分面粉企业都是通过每天跟踪强麦走势,来判断小麦价格的后市发展。施利敏说,除此之外,不少农业生产者,比如各地农协、粮食局、粮食经纪人,也会根据强麦走势来决定当年播种的品种、规模和价格预期。
曾经有专家表示,中国小麦进出口规模很小,尤其是在粮食出口减少之后,国际价格通过现货贸易向中国传导的链条被切断,因此要防止国际价格通过中国期货市场,再传向现货市场。但是从目前强麦走势的数据上来看,受外盘影响并不大,仍然更多反映中国的小麦价格趋势。
唯有一点中国与世界同步:看好大宗商品市场的企业和资本越来越多。施利敏说,今年不但有很多人到郑商所咨询,而且为各期货公司所作的交易员培训也都常常爆棚——今年前3个月,郑州商品交易所总成交额35291.87万,比去年同期增长511.09%,总成交量8887.48万手,比去年同期增长了330.32%。
粮仓的粮储困境:两头价格控制,中间甩给民营
郑商所的“隔板”效应,一方面规避了中国粮食市场的价格波动,但与此同时,在价格管制之下,中国的粮食生产、流通环节出现了扭曲现象。
首先是粮食储备环节。跟粮食的销售链条比起来,粮食的储备环节是连接生产和销售的两头,也是粮食安全的稳定“阀门”。
2003年前后,我国进行了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在改革中,建立了国家和地方的两级四层粮食储备体系。其中,最高一层是中央直属储备粮库,由中央储备粮食管理总公司垂直管理,国家财政拨款维持运营。
地方上则建立了省级粮食储备体系。“有的省建立了一层即省层粮食储备,有的建了3层,即省市县三层都有粮食储备,这是根据地方财力情况由省里决定的,国家没有强制要求。”国家粮食局有关人士介绍说。
但记者在该省怀化市下属的洪江市调查发现,洪江市境内只有1座中央直属的国家储备粮库,没有建立起地方的储备体系。
湖南是产粮第一大省,稻谷产量常年稳居全国第一,2006年稻谷产量2514.81万吨,占全国产量的1/7。中国粮仓里的洪江市的粮食储备体系,大体算是中国粮食储备的一个缩影。
“洪江没有建立地方粮食储备体系,因此,这18个粮库既不承担国家粮食储备任务,也不承担地方粮食储备任务,有些粮库空置是正常的。”了解当地情况的省粮食系统人士向记者表示。
但记者了解到的情况并非“正常”二字可以概括。“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后,最优质的一块粮储资产被中储粮划走了,剩下的基层粮库都是储存水平低、储存条件差的粮库,这几年持续亏损,效益非常差。要储粮,需要地方财政拿一大笔钱出来修建粮库,同时提供收储资金,地方财政无法承受,所以地方储备没有建立起来。”知情人士表示。
但没有建立并不意味着不需要。“按照国家要求,要按照产区保持3个月销量,销区保持6个月销量的原则安排储备,怀化洪江是典型的销区,原则上要安排6个月的储备。”上述人士表示。现在的情况是——地方储备没有建立,虽然有一个中央直属储备粮库,但中央储备粮是垂直管理的,原则上地方不能动用,因此,地方的粮食安全保障不足。
现在的问题是,中储粮有国家财政补贴,效益不错,业内人士跟记者说,除此以外的粮食企业效益都很差。
2003年前后,我国粮食大量减产,当时的国务院负责人拍板决策,建立了一批高水平的国家粮食储备库,这批库主要由国家出钱,地方出土地建立。此外历年地方上筹集资产建立了一批仓库,其中设施比较好的,都被中储粮收上去了。
到目前为止,全国共有521个中储粮直属储备粮库,加上委托储备的粮库,承担国家粮食储备任务的粮库约1600家,储备粮食约1200亿斤。
“中储粮由国家财政补贴,地方粮食企业的财力不够,补贴少,而且原粮和商品粮的价格都不是市场化。”知情人士表示。
湖南娄底市的统计数字证实了这点。当地粮食行业全年政策性粮食经营收入2000万元,年开支为2300万元。“光靠粮食,我们是亏损的,好在我们去年还有480万元的非粮食经营收入,主要来自门面厂房出租和加工种养殖业等。”该市粮食局一份调研报告显示。
为何地方粮储企业不赚钱?在粮食系统内部人士看来,这既有粮食系统内部的问题,也有粮食储存流通制度的问题。
“粮食系统历来是一个非常封闭的系统,改革开放后很久还是计划指令式运营,系统内职工对市场经济不熟悉,不会参与。”一粮食系统职工很诚恳地跟记者说。
而另一方面,记者调查发现,粮食流通储存制度的现实状况是:国家控住了粮食的两头,却抛下了中间的加工流通环节给民营企业。
“粮食收购价是国家严格控制的,商品粮的价格也基本在国家控制的范围内,而且中储粮和中粮公司分别控制了两头的产量价格。粮食储存的规律是:新粮储旧、旧粮储坏,粮食储存必须和粮食加工流通结合起来,才能发挥最大的效益。”上市粮食系统人士表示。
但是,在两头价格都被控制的情况下,粮食加工流通成为了微利乃至亏损的行业。“利润率相当低,而且价格不能自己控制,几乎没有国营企业从事这个行业,都是民营企业在做。”粮食系统人士表示。
据湖南粮油统计年报显示,2006年度,湖南全省粮食总产量达2901万吨,而规模企业加工量仅378万吨,规模企业加工量只占总产量的15%。数据还显示,湖南省有粮油加工经营企业近4000家,其中多数都是几千吨到几百吨的小企业。
粮储企业不能同时发展加工运输,储备的粮食就成了“死粮”,越储越不值钱,地方粮储企业没有财政补贴,自然没有储粮积极性。
“事实上,粮食加工流通业充分发育了,凡是在周转环节的周转粮也算粮食储备的一部分(我国现在粮食储备的状况是以定点储备粮库的静态储备为主,龙头企业的动态储备为补充,在考虑储备量的时候,往往考虑静态储备量,而忽视了动态储备量),粮食只要生产出来了就不会变成空气,加工流通做起来了,粮食就不会越储越亏。”国家粮食局人士表示。
一亩水稻净收益21块钱
粮食价格的扭曲,传递到终端是生产环节。国际粮价的欢腾,还没感染到中国农民的脸上。
记者在同样是中国粮仓的湖北省发现,去年湖北双季稻主产区的枣阳市,并没有因为米贵而扩大产量,反而是纷纷从双季稻改成了一季中稻。
“只准备中稻了,早稻全部不种了。”4月2日,枣阳市熊集镇杜岗村农民李天军对记者说。
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湖北天门、潜江、仙桃等地。记者行走在湖北农村的路上,从南到北,自东向西,四周望去,田地里到处是一望无际黄黄的景象——这是油菜花。油菜收割后会改轮种中稻。
记者了解到的是,农民这么做的理由是,他们更多的是以市场价格和综合收益来衡量种植什么。比如2007年湖北油菜籽价格每斤达到1.7元左右,比2006年上涨50%,受此因素影响,2007年湖北油菜种植面积达到2500万亩,提前实现2010年目标,比2007年的1600万亩增加60%以上。
李天军耐心地对记者说出他的选择逻辑。
他有近30亩田,其中水田去年有10多亩,4亩左右种了二季稻谷,其余的为中稻。但是今年他发现,种早稻晚稻不如种一季中稻好。
原因是早稻一亩请人插秧需要100块,加上提留交纳,化肥价格上涨等因素,早稻晚稻每亩的收入和一季中稻(中稻的产量比早稻晚稻高)差不多,也就500块左右。李天军2008年才全部种植中稻,当地也是今年大规模放弃早稻。
钟祥市胡集镇秋桥村农民余正绪告诉记者,经济作物的收成,一般是棉花最贵。比如按照2007年的经验,一亩农田种植棉花纯收入是1000块左右,油菜有700块到1000块,而水稻只有500多块。
今年化肥涨价,意味着水稻赚得钱会变得更少。而减少水稻种植面积不受影响,因为种植的水稻会是自己吃,很少去卖。目前真正挣钱快的还是打工。比如自己所在周边一般打工收入在50-70元每天,他所在的村600人约有一半人都在平时农闲时打工创收。
根据钟祥物价局的调查,2008年钟祥农民农作物种植面积比2007年增加了3%。但是粮食种植面积比2007年下降了1.6%。但是油料作物面积种植增加14.5%,其中油菜籽播种面积增加14.6%。
钟祥物价局的调查给出的结论是,农民的种植意向已与市场日益紧密相联,不少农民既看到眼前形势,也着眼于未来收益。
而记者在湖南采访时获悉,湖南有关部门对近两年的稻谷生产成本收益进行了一项调查,调查范围为28个县市,56个乡镇,646户农户。调查结果显示:2007年湖南农民种植一亩水稻的净收益仅21.29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