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新农网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水稻

专家表示没有海南野生稻就没有中国杂交水稻(图)

时间:2007-11-19 11:22  来源:中新海南网  责任编辑:欣欣
核心提示:我国著名水稻专家朱英国院士(左) 中新海南网11月19日电 据海南日报报道,我国著名水稻专家朱英国院士对海南野生稻有非常深厚的感情,从1972年开始,朱英国每年冬天就会像候鸟一样,从湖北武汉飞到海南,到陵水的研究基地从事杂交水稻的培育、制种等科研工作

 
我国著名水稻专家朱英国院士(左)

  中新海南网11月19日电 据海南日报报道,我国著名水稻专家朱英国院士对海南野生稻有非常深厚的感情,从1972年开始,朱英国每年冬天就会像候鸟一样,从湖北武汉飞到海南,到陵水的研究基地从事杂交水稻的培育、制种等科研工作。

  “它看起来像一株不起眼的杂草,却改变了中国杂交水稻事业,为中国粮食增加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说起海南野生稻的故事,朱英国院士如数家珍,从原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丁颖教授培育出世界上第一个含有普通野生稻基因的杂交稻,到“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再到他自己的红莲型杂交水稻,朱英国说,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每一次进步、每一次飞跃,都与海南野生稻密不可分。

  1930年,丁颖教授利用海南野生稻与亚洲栽培稻杂交,培育成功世界上第一个含有普通野生稻血缘的栽培稻“中山一号”,在育种与生产上利用了长达半个多世纪,为粮食增产做出了巨大贡献。1970年11月,当时只是湖南省农科院一位普通教师的袁隆平和助手李必湖,在三亚南红农场发现一株“野败”普通水稻。袁隆平带领科研人员,以这棵野生稻雄性不育植株为祖本,育成不育系品种,并与保持系、恢复系配套,于1974年培育成强化三系杂交水稻,它的推广种植,使中国水稻亩产平均提高了20%。此项农业技术在世界上居领先地位,被誉为水稻生产的“第二次绿色革命”。1980年作为专利转让给美国。这是中国向西方发达国家转让的第一个大型科技项目,标志着中国水稻育种和生产走向世界科技舞台。

  1972年的春天,朱英国的导师汪向明、张廷璧在位于海南陵水的杭州市南繁基地里发现了海南红芒普通野生稻,并将这种红芒野生稻带回武汉交给朱英国。朱英国和他的导师一起,以红芒野生稻作母本,用几十个常规稻种作父本进行杂交,经过6代回交后,终于培育出红莲型水稻三系及红莲型杂交稻。经大面积种植亩产可达700公斤以上。这项成果获得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而“红莲型”杂交稻和袁隆平的“野败型”杂交稻一起被国际公认为水稻的三大细胞质雄性不育类型之一。

  为什么杂交稻一定要从野生稻中寻找母本呢?为什么中国杂交稻育种史上的三个里程碑式的进步,都与海南野生稻分不开呢?朱英国告诉记者,这得从杂交稻的育种理论上说起。只有含有不育基因的野生稻与栽培稻杂交后才能保证其第二代仍然含有不育基因。“而水稻要想大面积推广种植,首先必须解决制种问题。”朱英国说,要培育出一个杂交水稻必须要有水稻的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三系配套,才能育出新品种,而不育系就得从野生稻中寻找。“海南野生稻资源丰富,岛上光热水等自然条件又非常适宜育种,所以,中国杂交稻的成就自然与海南密不可分了。”

  “由于成功利用了海南野生稻的遗传基因资源,杂交水稻在中国累计推广面积达38亿亩,增产稻谷3600亿公斤。所以说,海南野生稻,为中国乃至世界粮食增产都做出了巨大贡献。”不过,朱英国院士遗憾地说,海南野生稻自然群落正在迅速减少,袁隆平曾在三亚找到的“野败”,现在其原生地一株也没有了。(范南虹 陈文)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用户名: 密码:
    查看所有评论新农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