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中下旬到7月中下旬,南方地区常遭暴雨袭击,局部地区易出现洪涝灾害。如出现洪涝灾害,除开展常规补救措施外,还要注意防细菌性病害流行和迁飞性害虫大暴发。
防细菌性褐条病流行。随着洪水泛滥,病菌得以扩散,并通过雨水和洪水期间稻株造成的伤口进行传播和侵染。受淹稻株抗性下降,更有利于病害流行。洪涝过后到病害流行有一个过程,因此,对洪涝区域内的中稻、一季晚稻要勤检查,不可麻痹大意。2003年6月中旬新邵县酿溪兔子坪等村连降暴雨,暴雨过后,该村迟熟中稻出现了细菌性褐条病的发病丘块,一些迟熟中稻心叶变黄卷曲,出现了“枯心苗”,有些农户把其当作钻心虫来防治,结果无济于事。与钻心虫不同的是,细菌性褐条病危害造成的枯心苗,无虫孔、无虫粪,也找不到虫子,基部枯黄腐烂,有恶臭味。整个植株受累,生长缓慢,发病重者全株死亡,这是分蘖期受害常表现的症状;秧苗期发病常表现为叶片基部或叶鞘上产生水渍状绿条斑,后变成浅黄色,并沿叶脉上下延伸,最后逐渐变成深褐色长条斑;抽穗期发病,剑叶及其下的1~2片叶和叶鞘出现褐条或心腐,病株较健株早抽穗3~5天,并明显高于健株,穗颈上为褐色条斑,严重时穗颈上下成段变褐,形成枯穗和小枝梗部分或全部变褐、弯曲,变成畸形穗,不实,有时出现半包穗或死胎现象。所有病株在湿度大时可产生黄白色菌脓,病重时田间有腥臭味。防治细菌性褐条病,要在排水露田的基础上,选用20%叶青双600~800倍液或5%菌毒清300~400倍液喷施,每5~7天1次,连续2~3次。
防暴雨后细菌性条斑病流行。暴雨常伴随着大风造成稻株大量伤口,有利于病菌侵入,高温促进病斑扩展,而高湿有利于病菌的传播。发病时,在叶片的叶脉间产生黄褐色条斑,可长达1厘米以上,对光呈半透明状,病斑上有许多蜡黄色菌脓。防治此病要防串灌,发病时用20%的叶青双600~800倍液和5%菌毒清300~400倍液交替用药,一般用药2次,隔5~7天1次,兼治白枯病。
防迁飞性害虫突增。第三代和第四代稻纵卷叶螟幼虫(常常世代重叠)为害孕穗期到抽穗期的中稻;第三代褐飞虱(稻飞虱的主要类型)为害8月份的水稻。这两种迁飞性害虫除来自本地虫源外,还有伴风雨、特别是随大雨期间倒槽气流由北降落到南方的虫源。因此暴雨期间常出现这些迁飞性害虫突增现象。大雨后要密切注意调查。当分蘖期卷叶率达7%~9%、孕穗期卷叶率5%~7%时用5%锐劲特600~800倍液喷雾防治;当稻飞虱若虫达到每百蔸1000~1500只时用10%蚜虱净(一遍净、大功臣、吡虫啉、康福多)2500~3000倍液防治。
洪涝过后水稻注意三防
发布时间:2008-12-12 来源:
摘要:6月中下旬到7月中下旬,南方地区常遭暴雨袭击,局部地区易出现洪涝灾害。如出现洪涝灾害,除开展常规补救措施外,还要注意防细菌性病害流行和迁飞性害虫大暴发。 防细菌性褐条病流行。随着洪水泛滥,病菌得以扩散,并通过雨水和洪水期间稻株造成的伤口进行传播和侵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