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瘟病又称稻热病,俗称火烧瘟、吊颈瘟。水稻三大重要病害之一,可引起大幅度减产,严重时减产40%~50%,甚至颗粒无收。世界各稻区均匀发生。本病在全国各地均有发生,其中以叶部、节部发生为多,发生后可造成不同程度减产,尤其穗颈瘟或节瘟发生早而重,可造成白穗以致绝产。
一、症状识别
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根据被害部位不同,可形成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和谷粒瘟等病害。
1.苗瘟主要发生于幼苗期叶片上,形成褐色、梭形或不定形病斑,有时可在病斑上形成灰绿色霉层。
2.叶瘟一般于分蘖期以后发生,由于品种和气象条件不同,叶瘟有四种症状,除褐点型(抗病品种上产生)、白点型(感病品种嫩叶上产生)外,在田间常见的有急性型与慢性型病斑。
①急性型病斑:在气象有利时产生,病斑为褪绿色,近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背面密生灰绿色霉层。
②慢性型病斑:在气象条件变化大时产生,或由急性型病斑转化的,病斑多为梭形、纺锤形,一般为褐色,中央为灰白色,最外层为黄色或淡黄色晕环,病斑两端各有一条褐色坏死线。在气候潮湿时,病斑背面也产生灰绿色霉层。后期可多斑融合成不规则形大斑,使全叶枯死。
3.节瘟多发生于剑叶下第1~2个节上,初为黑褐色小点,逐渐扩大,病斑可环绕节的一部分或全部,使节部变黑色,后期病节干缩,凹陷,使稻株折断而倒伏,影响结实、灌浆,以至形成白穗。
4.穗颈瘟发生于颈部、穗轴、枝梗上,病斑初为暗褐色小点,以后上下扩展形成黑褐色条斑,轻者影响结实、灌桨以至秕粒增多,重者可形成白穗,全不结实。
5.谷粒瘟发生于颖壳或护颖上,初为褐色小点,后扩大成褐色不规则形病斑,有时使整个谷粒变为褐色、暗灰色而成为秕谷。
二、病原鉴定
稻瘟病系由半知菌亚门、丝孢目、梨形孢属Pyricularia oryzae Cav.(灰梨孢菌)真菌引起。病斑上生灰绿色霉层,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梗不分枝,但有隔膜,基部淡褐色,越往上颜色越浅。分生孢子为无色,鸭梨形,多为2个隔膜,顶端尖,基部钝圆,有小突起,大小为14~60微米X 6~13微米。病菌有生理分化现象,全国有7群43个生理小种,黑龙江省有7群15个生理小种。
三、侵染循环
病菌以菌丝在病稻草上和病种子上越冬。除病种子在旱育秧条件下有可能发生苗瘟外,主要是病菌在病稻草上越冬,来年温、湿度适宜,病稻草上病菌即可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到水稻上,遇到适宜温湿度条件时很快萌发,直接穿透表皮侵入叶片,引起初侵染,使叶瘟发生,再通过气流传播引起再侵染,使叶瘟加重,并繁殖出大量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进而引起穗颈瘟、节瘟、谷粒瘟发生。收割脱谷后病菌则在病稻草和病种子上越冬。
四、发病条件
1.品种抗性不同品种间的抗性有明显差异,当前生产上所用抗病品种多属垂直抗性品种,其抗性因生理小种组成只能保持一定时期抗性,一旦劣势小种变为优势小种,某些品种则丧失抗病性,而使病害发生。
2.菌源数量如病种子多,又未进行浸种消毒,尤其病稻草、病秕谷未进行销毁或处理不彻底,越冬菌源多,发病常重。
3.气象条件如分蘖期阴雨连绵、雨日和雨次多,形成高湿、低温、寡照(日照时数少)的环境,可以降低水稻抗病性,从而有利于叶瘟发生;抽穗期前后仍为连雨天气,降雨日多,降雨次数多,形成高湿、低温、寡照条件,不利干水稻生育,但对病菌孢子的产生、孢子萌发侵入有利,其中,高湿有利病菌孢子萌发与侵入;而低温寡照条件使穗颈瘟、节瘟、谷粒瘟发生常重。
4.稻田管理如施用氮肥过多、过晚;经常冷水灌、深水灌等,会降低水稻抗病力,均可加重病情。
总之,稻瘟病的发生与流行系上述四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五、防治方法
采取以消灭越冬菌源为前提,选用抗病丰产良种为中心,农业栽培技术为基础,药剂防治为辅助的综合防治策略。稻瘟病系气流传播为主的多循环病害,防治应以选用抗病品种与药剂防治为重点。
1.选用优质、高产、抗病或耐病品种:注意生理小种变化,以防品种丧失抗病性,最好不用单一品种,可以用2~3个抗病品种搭配种植。当前在黑龙江省抗病品种主要有空育131、合交16、合交19、东农416、东农415等品种。
2.种子处理
①种子包衣对苗期稻瘟病防效较好。
②播种前种子用1%石灰水浸种,早稻在10~15℃时浸种6天,晚稻在20~25℃时浸1~2天,石灰水层要高出种子15厘米左右,加盖静置,浸种后用清水清洗3~4次。
③用20%福尔马林浸种20~30分钟,取出用薄膜覆盖闷种3小时。
④4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700%甲基托布津(又称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稻瘟净乳油、40%异稻瘟净乳油。早稻用1 000倍液浸种48~72小时,晚稻用500倍药液浸种24小时。早稻用福尔马林300倍液浸种48~72小时,晚稻用200倍液浸种24小时,用三环磋和多效唑研制成一种可湿性混配粉剂,早稻用0.3%药液浸种48小时。
3.减少菌源:及时处理病稻草,可将病稻草集中烧掉,不可用病稻草苫房、盖窝棚、垫池梗或入水口,对发病重的病种子应进行消毒,以减少菌源。
4.加强田间肥、水管理,提高水稻抗病性:在培育壮秧的前提下,要做到早插秧、多施基肥,并做到早追肥,不要施用氮肥过多、过迟,科学地施用氮、磷、钾肥。要在平整土地的前提下,实行合理浅灌,分蘖末期进行排水晒田,孕穗到抽穗期要做到浅灌,以满足水稻需水的要求,有条件的地区设置晒水池,以提高灌水温度,有助于水稻生育与提高抗病性。
5.田间调查与药剂防治:为了准确及时用药,首先应进行病情调查,一般于水稻分蘖期前,每逢降雨后到感病品种的高肥田、入水口以及粪堆底(生长茂密地段)等处进行调查,观察有无急性型病斑出现,如有急性型病斑出现应立即进行药剂防治,施药后10天左右,病情仍在发展可再施药1次。如叶瘟于孕穗期才开始发生,病情不重,可结合预防穗颈瘟进行药剂防治。一般穗颈瘟防治在孕穗末期到抽穗始期进行,不论叶瘟发生轻或重均应进行药剂防治一次,为了控制穗颈瘟的发展,最好在齐穗期再进行一次药剂防治。
可选用的药剂有:
①40%富士1号(稻瘟灵)可湿性粉剂,或30%稻瘟灵乳油,每公顷900~1125克,加水喷雾;
②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每公顷1125~1500克,或75%比艳(三环唑)可湿性粉剂,每公顷300~450克,加水喷雾:
③25%施保克(咪鲜胺)乳油,每公顷1125~1500毫升,加水喷雾;
④2%春雷霉素水剂,每公顷1125~1500毫升,加水喷雾;
⑤0.4%低聚寡糖水剂,每公顷3000毫升,加水喷雾。
为了保证高效,应注意下列事宜:
①对水量要足够,以便喷得均匀周到。尤其用飞机喷药,对水量更应加大,每公顷喷药液量不能少于75升。
②抢(趁)晴喷药,因东北地区防治叶瘟、穗颈瘟时恰值雨季,降雨天多,影响正常喷药,为了及时防治,应根据气象预报,抓紧时机抢晴天(4小时内不降雨)喷药。
③根据多年观察节瘟发生也较重,在防治叶瘟和穗颈瘟时应对稻株所有节部亦应喷到药。不论叶瘟、穗颈瘟还是节瘟,均应做到及早防,及时治,并应做到喷得均匀、周到,方能起到防治作用。
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方法
发布时间:2009-07-07 来源:
摘要:稻瘟病又称稻热病,俗称火烧瘟、吊颈瘟。水稻三大重要病害之一,可引起大幅度减产,严重时减产40%~50%,甚至颗粒无收。世界各稻区均匀发生。本病在全国各地均有发生,其中以叶部、节部发生为多,发生后可造成不同程度减产,尤其穗颈瘟或节瘟发生早而重,可造成白穗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