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首页 农业新闻 致富信息 农业技术 农产品价格 农产品图片 农民学电脑 农业搜索 农药 网站地图

北方无公害水稻生产病虫害防治技术

发布时间:2009-06-30  来源:
摘要:2.防治措施由于幼苗徒长而根系发育不好,当揭膜炼苗时因叶片蒸腾作用加快而根吸收水分不够或吸收不畅造成叶片失水打绺而呈青枯状。或因置床不平的间隙,造成根无法吸水形成生理缺水。或幼苗遭受强低温,其原生质受破坏,透性加大持水力降低,在冷后回暖时因温差过大,叶
    2.防治措施 由于幼苗徒长而根系发育不好,当揭膜炼苗时因叶片蒸腾作用加快而根吸收水分不够或吸收不畅造成叶片失水打绺而呈青枯状。或因置床不平的间隙,造成根无法吸水形成生理缺水。或幼苗遭受强低温,其原生质受破坏,透性加大持水力降低,在冷后回暖时因温差过大,叶片蒸腾作用加强,土温又较低吸水力差导致生理失水形成青枯。寒流来时保温措施差;作床粗放,置床不平,填土不够;氮肥过多;练苗不够。

    增加防寒措施(同黄枯病)。苗床要整平整细,与秧盘接触紧密,盘四周用土填实不跑风。氮肥不宜过多。要根据天气炼苗,提高秧苗素质。发病后浇1~2次酸化水(同黄枯病)。

    四、恶苗病:最明显特征是病株细长,颜色淡黄。

    1.症状表现恶苗病是全株性病害。这种病状从苗期到现穗后都可显现,苗期一般在4~5叶期开始显现症状,病苗黄瘦细高,很易识别,根系发育不良,根毛很少。早期显现症状的病苗,到移栽前后多半枯死。本田一般从水稻分蘖期开始显现症状,病株颜色淡黄,稍高,另一个特征是在下部节上生有上下伸长的假根。多数病株在水稻出穗前后枯死,少数可以出穗,但不能正常结实,故有“公稻子”之称。枯死病株的下部叶鞘及茎秆上生粉白色霉状物(病菌分生孢子),期间偶尔还散生黑紫色小点(病菌子囊壳)。谷粒被害时,有的变成秕粒,有的在内外颖的合缝处生一条红线(病菌分生孢子)。

    2.防治措施恶苗病由种子传播。带菌种子播种后,病菌随种子发芽侵入幼苗,以后在水稻体内繁殖,产生毒素,最后显现症状,一部分在苗期枯死,一部分在出穗前后枯死。枯死株的茎秆上产生的病菌分生孢子,随气流传播,落在稻穗上侵入稻粒,以后随种子越冬,又成为下一年的侵染来源。水稻浸种催芽及播种育苗时期,病种子所带病菌,能继续侵染邻近种芽幼苗引起发病。

    带菌种子是恶苗病侵染来源,严格实行种子消毒,是防治此病害的有效措施。

    (1)50%溴硝醇200~250倍,浸种3天,种子与药液比为1∶1.2。每天搅动一次,一浸到底,直接催芽播手中。

    (2)45%“901”可湿性粉剂,兑水500倍(小包装100克,加水50公斤,浸种40公斤左右),在室内常温下浸种5~7天,一浸到底,方法同上。

    (3)10%浸种灵乳油,2毫升加水10公斤,搅拌均匀后,随即浸种6公斤,一浸到底,不用清洗可直接催芽播种。

    五、稻瘟病:水稻从发芽到收获都可以受稻瘟病侵害。由于病菌侵入的时间和部位不同,表现症状不同,一般习惯按发病部位分别称之为叶瘟、节瘟、穗颈瘟、枝梗瘟、谷粒瘟等。北方地区发生较普遍的是叶瘟,特别年份穗颈瘟也较严重。

    1.叶瘟病 一般于6月下旬到7月上旬开始发生,7月中下旬达到盛期。在水稻秧苗和成株的叶片上都可发生。开始时叶上出现针头大小的褐色斑点,很快扩大,主要症状是在叶片上产生梭形、边缘褐色、中央灰色的病斑,严重时病斑密集合成条斑,以致叶片枯焦,植株萎缩,远望如火烧状,不能正常出穗结实。

    叶瘟病斑的形状、颜色和大小,依发病当时的气候条件和水稻抵抗能力而有种种变化,一般可分为四种类型。

    (1)慢性型病斑梭形,病斑分三部分,外边为黄色晕圈,次之为褐色坏死部,中央为灰白色椭圆点,另在病斑两头各有一条褐线。天气潮湿时,病斑背部生灰白色霉层,能散放病菌孢子,有相当的传染性。病斑密集时,汇合在一起,变成长梭形或长条斑,但仍可辨认出各个病斑轮廓。

    (2)急性病斑椭圆形或不规划形,暗绿色,水浸状,背面有密集的灰色霉层,有时病斑能散放大量的病菌孢子,传播迅速。出现这种病斑,是稻瘟病流行预兆。在适宜潮湿条件下,发展快、危害性大。当天气干燥(晴)或经药剂防治后,植株抗病能力增强,病斑又可转为慢性型,为害减小。

    (3)白点型病斑近菱形或圆形,苍白色,天气高温干旱可转化为近似慢性型病斑。这种病斑不常见,多在阴雨后突然放晴转干旱时,在高度感病品种的嫩叶上出现,一般不产生孢子,对稻瘟病传播流行无大影响,但是病斑出现不久,遇上连续阴雨的天气,有可能产生病菌孢子,继续传播蔓延。

    掌握各种病斑类型、性质,可以判断病害发展趋势,有助于及时开展防治。如叶瘟发生期间,若田间出现较多急性型病斑就要防治。

    2.瘟病一般在水稻出穗后十天显现症状,但在大流行年份,有时出穗时即已发病。症状是最初在穗颈处生暗褐色小点,以后扩大到整个穗颈,变成黑褐色,病部组织干枯,严重影响结实。特别早期发病的绝大多数形成白穗,减产严重。

    3.节瘟病一般在水稻出穗后发生,先在茎节处生黑褐色或蓝黑色斑点,以后扩大,使整个节部变黑褐色,遇风易折断,早期若发病(灌浆前发病)多形成白穗,减产严重。

    4.枝梗瘟病是穗主轴的一部分或枝梗发病,在水稻灌浆后显现症状,稻粒不能正常灌浆,大流行年份多形成“半白穗”,引起减产。

    5.粒瘟病是稻粒和护颖发病引起,稻粒早期得病,完全不能灌浆结实,变成秕粒。护颖受害,一般与结实没有关系。

    6.稻瘟病识别 水稻叶片上除发生叶瘟以外,还有细菌性褐斑病和胡麻斑病,病斑有些近似,又往往混生,容易误认。

    六、稻瘟病菌是怎样传播和发病的。

    随种子过冬病菌,基本上不起传病作用。稻瘟病菌在6月下旬气温升高后,每逢降雨即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落到叶片上,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便萌发侵入水稻叶片,引起叶瘟。叶瘟病斑上还能产生大量分后孢子,进行再侵染,一个生长季节,多次重复侵染,蔓延扩大导致叶瘟大流行。同时繁殖的大量分生孢子,为穗期发病提供了主要侵染来源,进而引起颈、节、粒瘟等。秋后病菌又随病草、病秕谷越冬,第二年再侵染发病。

    稻瘟病在北方地区为害有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从水稻分蘖到幼穗分化阶段,发生叶瘟。这个时期如果病势严重,影响产量极大,如不严重,仅在叶片上形成若干病斑,对水稻产量影响轻微。第二时期是水稻出穗前后,发生颈瘟、节瘟、枝梗瘟等,这一时期如果病势严重则全为白穗。

    稻瘟病能否大流行(发生),主要决定于当年气候条件、水稻生育状态及病菌来源。病菌基数是引起发病的前提,水稻生育状态是构成为害的基础,气象因素是导致大发生的关键条件。三者同时存在有利于稻瘟病发展,极易酿成大范围流行。

    1.气象条件

    其中重要的因素是温湿度,温湿度对稻瘟病发生和流行具有决定作用。因为只有合适的温湿度才能够满足病菌的大量繁殖和侵染。据研究,稻瘟病菌只有在水滴条件下才能萌发侵染,尤以夜间6~8个小时的温度不低于20℃(20~32℃),湿度在92%以上环境条件,即可发病。以上环境条件,除特殊低温和干旱年份外,北方地区稻区,都或长或短具备这样的环境条件。问题在于这种环境出现的早晚和持续时间的长短。如在7月15日前出现,病菌和水稻条件都适合,就可能扩展流行成灾。如果7月末有这样的环境条件,一般不致流行成灾。总的来看,6月下旬到8月上旬,如多雨多雾,夜间温度稍高或正常,发病常常严重,而6月下旬到7月上中旬连续阴雨温度稍高,更能加重稻瘟病的流行。

    2.水稻条件

    水稻本身对稻瘟病的抵抗能力如何,也是决定能否大量发病的重要条件。

    (1)品种的抵抗力:抗病品种在一般年份基本不受损失,在大发生年份损失也较小。

    (2)水稻的发育阶段:同一品种在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发病轻重差异较大。一般叶瘟在7月20日以前发生(幼穗分化前后发生),蔓延迅速,受害严重,如其它条件适宜时,容易引起大流行。而到7月25日(孕穗前后)以后发生时,由于水稻本身抵抗力增强,一般不再重发生,也就是说7月25日前后如果叶瘟未见有大的发展,当年叶瘟受害已过。颈瘟等发生情况与叶瘟变化趋势相同,一般出穗当天及出穗后10~15天易发病;且多形成白穗,超过此期发病减轻,一般不再形成白穗。
打印 责任编辑:农林

企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