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节水少耕栽培技术
时间:2008-12-12 15:53 来源: 责任编辑:
核心提示:
我国水稻生产中的水田耕整地方式一直采用传统的犁耕或旋耕机进行水田耕翻,而后灌水泡田、水耙田、耢平、沉淀等田间耕作制度,存在着费用高、耗水多且浪费严重,耕整地周期长、秸秆还田量少、耕层结构紊乱等问题。同时土壤易沉实板结,耕层水分饱和,空气被排除,呈还原状态,当秋季排水落干后充满空气时,又呈氧化状态。这样反复循环形成一种特殊的物理、化学、生物过程,使稻田在物质的转化与移动、养分的保持和释放等方面,都与一般旱田土壤不同。针对稻田土壤的上述特点和传统耕作方法的弊端,我们进行了“水田保护性节水少耕栽培技术”项目的试验和推广。
市农机化所研制的1GZSF-180/6型水田少耕施肥机。
1、项目主要内容 该技术采用哈尔滨市农机化所研制的AGZSF-180//6型水田少耕施肥机。该机是由减速箱总成、机架总成、旋耕刀轴(左、右)总成、施肥总成、镇压器总成、地轮总成等工作部件组成的新型机具。它是特制的普通行与宽窄行水田带状旋耕机,同时加装施肥装置。原稻茬保持不动,在两行稻茬之间对水田进行横截面为“T”字形的带状旋耕及施肥作业,旋后进行镇压整形。该机配套动力47.8~59.9kW,工作效率0.27―0.62hm2/h,工作幅宽180cm,带状作业6行,每行耕宽15cm,耕深16―18cm,行距30cm,与普通插秧机配套。而宽窄行带状旋耕机工作幅宽为120cm,带状作业4行,每行耕宽30cm,耕深16-18cm,行距为20X40cm,与宽窄行插秧机配套。水田经上述旱整地后即可放水泡田,一般泡田6小时后不需进行其它整地作业即可用普通行插秧机或宽窄行插秧机进行水稻插秧。第二年对未耕区域进行轮耕,多次轮耕后视情况进行一次全面翻耕。
2、项目技术创新点 该项目技术创新点表现在耕作制度创新:第一年采用带状少耕,第二年对未耕区域进行带状少耕,多次轮耕后再进行一次全面耕翻的耕作制度。耕层结构创新:该机打破了水稻生产的传统模式,是水稻生产过程中的又一创新技术。它采用“T”字形耕层结构,耕宽为上宽下窄。耕层面积创新:只有30%的土壤得到了旋耕,70%的土壤保持原样,且稻茬全部留在地里。作业环节创新:耕后泡田6小时就可进行插秧,减少了机械耙田、手工扬肥、耢平、捞残茬和沉淀五项作业环节。机具结构创新:1GZSF-180/6型水田少耕施肥机打破了水稻生产的传统模式。它采用的是不同的旋耕齿排列顺序,且分为长刀和短刀,根据每行的耕层宽和耕层深度进行排列组合。
3、项目节本增效 该项目实施2年,共计完成105.3hm2。对比田采用的是旋耕、泡田、手工扬肥、机械耙田、耢平、捞残茬、沉淀、插秧的传统耕作方法;试验田采用的是带状少耕同时施肥、水泡田6小时后进行插秧的保护性耕作方法。保护性少耕法缩短作业周期8―12天;节省油料lO.35kg/hm2;全生育期节水2265m3/hm2。
机插后,连续测试了15天,结果表明,保护性耕作法比传统耕作法每天提高地温0.7摄氏度-1.56摄氏度,发根数比传统耕作法多18根,根长比传统耕作法长13cm,可见保护性节水少耕对水稻根系的发展和增强土壤的通透性具有良好的作用。
节水少耕法比传统耕作法节肥45kg/hm2,增产673.5kg/hm2,节约燃油、化肥和工时合计为550.95元/hm2。
2003~2004年秋对保护性耕作试验田及对比田进行了实地测产。测产结果为,德善莲花村试验田产量平均为7357.5kg/hm2,对比田产量为6789kg/hm2,试验田增产幅度为8.4%,增效益(水稻价格1.70元/kg)966.45元/hm2;会发镇会发村试验田产量平均为7656kg/hm2,对比田产量为6877.5kg/hm2,增产幅度为11.3%,增加效益1323.45元/hm2。保护性耕作节本与增产效益合计为(550.95元+966.45元,取增产效益最低值)1517.4元/hm2。
该项目技术的实施,可节约大量的水资源,大大地降低了生产成本,打破了传统的耕作方法,实现了保护性耕作;保护了生态环境,提高了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大大减少了化肥的施用量,为我国粮食生产安全提供了保障,会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
市农机化所研制的1GZSF-180/6型水田少耕施肥机。
1、项目主要内容 该技术采用哈尔滨市农机化所研制的AGZSF-180//6型水田少耕施肥机。该机是由减速箱总成、机架总成、旋耕刀轴(左、右)总成、施肥总成、镇压器总成、地轮总成等工作部件组成的新型机具。它是特制的普通行与宽窄行水田带状旋耕机,同时加装施肥装置。原稻茬保持不动,在两行稻茬之间对水田进行横截面为“T”字形的带状旋耕及施肥作业,旋后进行镇压整形。该机配套动力47.8~59.9kW,工作效率0.27―0.62hm2/h,工作幅宽180cm,带状作业6行,每行耕宽15cm,耕深16―18cm,行距30cm,与普通插秧机配套。而宽窄行带状旋耕机工作幅宽为120cm,带状作业4行,每行耕宽30cm,耕深16-18cm,行距为20X40cm,与宽窄行插秧机配套。水田经上述旱整地后即可放水泡田,一般泡田6小时后不需进行其它整地作业即可用普通行插秧机或宽窄行插秧机进行水稻插秧。第二年对未耕区域进行轮耕,多次轮耕后视情况进行一次全面翻耕。
2、项目技术创新点 该项目技术创新点表现在耕作制度创新:第一年采用带状少耕,第二年对未耕区域进行带状少耕,多次轮耕后再进行一次全面耕翻的耕作制度。耕层结构创新:该机打破了水稻生产的传统模式,是水稻生产过程中的又一创新技术。它采用“T”字形耕层结构,耕宽为上宽下窄。耕层面积创新:只有30%的土壤得到了旋耕,70%的土壤保持原样,且稻茬全部留在地里。作业环节创新:耕后泡田6小时就可进行插秧,减少了机械耙田、手工扬肥、耢平、捞残茬和沉淀五项作业环节。机具结构创新:1GZSF-180/6型水田少耕施肥机打破了水稻生产的传统模式。它采用的是不同的旋耕齿排列顺序,且分为长刀和短刀,根据每行的耕层宽和耕层深度进行排列组合。
3、项目节本增效 该项目实施2年,共计完成105.3hm2。对比田采用的是旋耕、泡田、手工扬肥、机械耙田、耢平、捞残茬、沉淀、插秧的传统耕作方法;试验田采用的是带状少耕同时施肥、水泡田6小时后进行插秧的保护性耕作方法。保护性少耕法缩短作业周期8―12天;节省油料lO.35kg/hm2;全生育期节水2265m3/hm2。
机插后,连续测试了15天,结果表明,保护性耕作法比传统耕作法每天提高地温0.7摄氏度-1.56摄氏度,发根数比传统耕作法多18根,根长比传统耕作法长13cm,可见保护性节水少耕对水稻根系的发展和增强土壤的通透性具有良好的作用。
节水少耕法比传统耕作法节肥45kg/hm2,增产673.5kg/hm2,节约燃油、化肥和工时合计为550.95元/hm2。
2003~2004年秋对保护性耕作试验田及对比田进行了实地测产。测产结果为,德善莲花村试验田产量平均为7357.5kg/hm2,对比田产量为6789kg/hm2,试验田增产幅度为8.4%,增效益(水稻价格1.70元/kg)966.45元/hm2;会发镇会发村试验田产量平均为7656kg/hm2,对比田产量为6877.5kg/hm2,增产幅度为11.3%,增加效益1323.45元/hm2。保护性耕作节本与增产效益合计为(550.95元+966.45元,取增产效益最低值)1517.4元/hm2。
该项目技术的实施,可节约大量的水资源,大大地降低了生产成本,打破了传统的耕作方法,实现了保护性耕作;保护了生态环境,提高了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大大减少了化肥的施用量,为我国粮食生产安全提供了保障,会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
←浏览更多技术文章请点击左侧的导航条相关技术文章...
- 1.水稻良种――培杂金康民
- 2.杂交粳稻新组合嘉乐优2号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
- 3.水稻长绿飞虱
- 4.2006年全国品审会审定水稻品种
- 5.九稻44号
- 6.水稻新品介绍----陆两优28
- 7.绥江县2006年稻瘟病发生动态、未来趋势和防治建议
- 8.梅雨后稻田当心追肥
- 9.辐优130(水稻)
- 10.水稻缺氯防治
- 11.稻瘟病的识别与防治
- 12.夏稻育种新技术
- 13.晚粳稻“浙粳30”
- 14.丰优191(原名:丰源A/191)(水稻)
- 15.杂交水稻新组合Q优2号
- 16.中稻中、后期病虫害发生趋势及防治意见
- 17.汕优92-4(水稻)
- 18.新型水稻浸种剂――使百克
- 19.优质水稻新品种――紫香糯2315
- 20.辽粳454-18水稻
更多案例...看看致富经验...
- 1.王立富:种稻养鹅两手抓钱
- 2.兴业:千余农民用QQ做生意
- 3.回乡就业的启示--大学生
- 4."牛粪蘑菇"铺就
- 5.水稻地里养小龙虾赚大钱
- 6.建起13个神秘大棚之后(视
- 7.推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
- 8.大棚富农家
更多视频...相关技术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