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流转 承包地托给农机合作社前后
在土地家庭承包经营不断巩固的形势下,采取什么样的流转途径,才能使家家户户零散承包的土地,实现集中连片经营和集约化管理?近日,带着这一问题,笔者来到内蒙古赤峰市唯一一个建起农机合作社的松山区太平地镇碱洼子村调查走访。
碱洼子村是个人口小村、土地大村,共有270户、1100口人、1.2万亩耕地。1981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出现了一家一条地、作物品种不统一、“铁牛”干着急进不去地等新问题。其中第二村民组每人承包地仅为三分三厘三,致使村民重又扶起弯弯犁、扬起红缨鞭,除秋天四轮车能进地拉庄稼外,其他时节根本听不到马达声。村集体仅有的一台链轨拖拉机,硬是“趴窝”
十多年。偶尔用它推推土,别无他用,村民索性叫它“推土机”。
2004年,碱洼子村开始搞设施农业,实行户均一棚。面对艰难的地块互调,面对村民顾得了山上顾不了大棚的沉重劳动负担,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决定推倒土地承包户之间的无形界墙,实行土地集中连片经营,从而达到大面积机械化作业的目的。
2008年,村里9个农机户作为联合发起人,在工商部门注册成立了“赤峰市松山区金秋农机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该社除将自有机具加入农机合作社统一管理外,还利用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更新和新购6台大中型动力机械,12台精量播种机、深松机、玉米联合收获机等配套机具,拥有资产达到百余万元。另外又自筹资金22万元,兴建了占地面积1600平方米的农机大院,办公室、会议室、封闭式车库以及零配件库和机具棚一应俱全。当年搞了1500亩耕地托管试验,即第三、四村民组120户村民以每亩180元托管费用,将这些集中连片的耕地委托给农机合作社经营,除浇灌由村民自己负责外,机翻地、春种、中耕、收割等生产环节全部由合作社实施机械化作业。
今年,碱洼子村依托农机专业合作社,开始推进土地流转及规模化经营。村委会在村民自愿的基础上,首先将3000亩耕地反租过来给农机合作社经营,加上托管1000亩,村机动地以入股形式交给合作社经营1300亩,共使5300亩耕地实现了向农机合作社流转。年初,合作社在去年经营托管土地每亩玉米纯收入400元的基础上,为新入“社”土地和生产成果定产定价:保底亩产玉米800公斤,秋后如达不到保底产量,合作社按每亩400元付给村民的产出收入不变。玉米出售价格按每市斤0.55元定价,市场价格每涨一分,其增值的70%归村民所有。
与过去相比,那些将土地流转给农机合作社经营的农户,不仅收入有了保证,而且致富门路更宽了。今年土地流转使全村腾出300余名劳动力,他们不再常年被拴在“一亩三分地”上,而是就地转移务工。截至目前,这些剩余劳动力靠务工共增收120万元。第一村民组王学,在去年将10亩承包地交给农机合作社托管后,今年将流转面积扩大到27亩。他和妻子腾出手经营了6栋大棚,收入不菲。王学说,明年还要把40亩承包地流转给合作社。
变一家一户零散经营为农机合作社集约化经营,变拴在地头的“死身子”为摆脱土地的“活身子”,这对农民来讲,无疑是一场增加收益、解放劳动力的革命。试想,倘若类似农机合作社多起来,该有多少劳动力从土地走出来?土地产出该增加多少?该有多少农民摆脱强度极大的劳作困扰?近日,碱洼子村党支部书记李树合向村民拍了胸脯:明年实现土地流转7000亩,3年内实现万亩良田全部流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