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冷水江 农机化发展成就辉煌
湖南冷水江市自1969年建市以来,农业、农村、农民状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村通公路、家家有住房,户户有电视、手机进万家。生活大提高,逐步进小康。
农村的发展变化,离不了农业机械化。该市农业机械化事业的不断发展,使该市的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农村生产能力不断提高。改变了过去那种“脸朝黄土背朝天,肩挑背负苦连连”的劳动局面。
纵观该市40年来的农机化事业发展,辉煌成就呈现眼前:
一、农机装备逐步现代化。1970年,该市农村的农业机械化装备水平,还刚刚起步,全市仅有两台拖拉机开始进行农业运输,41台柴油机、和11台电动机来带动少量的抽水排灌机具作业,全市农机总动力仅(831马力)610。8千瓦。在全市439平方公里土地上繁衍生息的农民,生产劳动仍然处在繁重的体力劳动之中,那种靠天吃饭的状况没有多大改观。然而,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该市农机化40年的发展速度惊人。特别是近年来党的支农惠农政策的实施,该市不断加大争取上级资金的力度,做大农机购置补贴项目,推广先进适用的农机具,极大地激发了全市农民的购机用机热情,到2008年底止,全市拖拉机及其配套机械就有625台6475千瓦。拥有农用柴油机、汽油机、电动机等各种农用动力机械9932台,农用总动力达175468千瓦。农民的生产生活物资几乎再不要肩挑背负了,祖祖辈辈耕田靠牛的状况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变,现代化的犁田机械——水田耕整机把老黄牛从艰辛的耕田中解救了出来。机械化作业遍布每个乡村角落和每个农业生产环节。
二、农业作业机械化程度逐年提高。农业机械这种先进的生产工具已经浸透到了农业作业的每一个生产环节和农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之中,比如运输、抽水排灌、农田耕作、植物保护、收获脱粒、碾米加工等等,特别是粮食生产,正在向水稻生产作业全程化方向发展。可以说,那里有生产,哪里就有机械化。
建市初期的农业机械,最初解决的是农田排灌问题,然后向碾米加工领域发展。因为该市地理状况是丘陵山区,田块小,干旱严重,常年靠天吃饭,致使农民劳动强度大而收成低。当时,每个乡镇(人民公社)也仅有少量几个固定的抽水排灌站、固定机埠。尽管一个固定排灌站,要承担几十甚至上百亩水稻田的抽水抗旱任务,但全市数量少,其机械化程度是相当低的。到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后期,在中央提出的八零年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口号推动下,全市农业机械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全市每个乡镇(人民公社)建立了农机厂,每个村(大队)办起了碾米加工厂,小型的排灌抽水机械每个村民小组(生产队)都有一至两台。全市的农业机械化程度得到了大幅度提高。据统计,1978年,该市机电排灌动力机械达952台,1246千瓦。当年一季灌田4.73万亩,占水田面积的71.6%,也就是说,除了一部分可以自流灌溉的农田外,基本实现了农田排灌机械化。
农田作业机械化的发展,经过了一个曲折摸索的过程。自各乡镇办起了农机厂以后,拖拉机开始了发展的鼎盛时期。既用于农业运输,也配套犁田耕作机具进行田间作业。1980年,全市拥有农用拖拉机268台,配套犁铧等农具186部,全年机械耕田面积1.68万亩,占水田面积的25%。然而,终因拖拉机体积大,重量笨,不适合丘陵山岗区邱块高、面积小的水田作业,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退出了水田耕作的历史舞台,而转入单纯的农业运输。
1983年,引进试用一种新的小型犁田机具——水田耕整机。这种犁田机械,体积小、重量轻、轻巧灵便、价格低、效率高,为耕田机械化打开了新路。但是,随着家庭联产责任制的推行,集体经济解体,农民个体购买农机的能力受到了很大程度的限制,这种机械虽好,也没有迅速在全市推开。到1987年,全市也仅有44台,完成水田机耕7000亩。
水田耕整机,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其发展势在必行。党的十七大以来,党中央注重农业、农村、农民的“三农”发展,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力度,为适应市场经济机制的需要,对农民购买农业机械,实行购机补贴政策,大大地刺激和激发了农民购机用机的热情,加之农村经济发展了,农民生活提高了,条件改善了,个体购机也就有了能力和条件。因此,近几年农业机械的发展出现了良好的势头。至2008年底止,全市水田耕整机就达到了884台套,全年完成农田复耕面积3.4千公顷,全市水田耕作也基本实现了机械化。昔日那些劳苦功高的耕田老黄牛,逐渐退出了耕田的历史舞台。如今,走进乡村,到处可以看到机械化耕田的靓影。
水稻生产实现全程机械化,一直是农机人追求的目标。育秧、插秧、抽水排灌、中耕施肥、植保杀虫、收获脱粒、谷物烘干、碾米加工等等。在这些生产环节中,有抽水排灌、植保杀虫、收获脱粒、碾米加工等主要环节完全实现了机械化或半机械化作业,其它也正在探索之中。
为了插秧实现机械化,1970年该市毛易公社购进机动插秧机一台,插秧器4架,开始了插秧机械化的尝试。而后其它乡镇(公社)也有少量购进,至1976年全市也购进了插秧器17架。经过十余年的漫长试用,终因不适合农艺要求,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被淘汰。现在,对水稻机械化育秧、插秧已经又有了新的规划和设想,全市12个乡镇都拥有了一台以上的新型机械插秧机,在三尖镇建立一个水稻机械化育秧、插秧示范基地,已被列入了2009年全市重点建设项目范围。预计在三年内可望全面实现水稻育秧插秧的全程机械化,全面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三、农机社会化服务功能增强。计划经济时代,农业机械的经营管理,都以公社、大队、生产队为单位,农机是为集体服务的一种工具。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千家万户个体经营的农业机械,却成了社会化服务的载体。农民买农机,除了满足自家生产生活需要外,还可面对社会服务,从中获得服务收入,而把农业机械作为了致富的路径和手段。一时期,各种购机农户增加,各种自发组成的农机化服务组织也蜂拥而起。到2008年底止,全市就有农机户7120户,有七千多个农民进入了农机服务从业大军,有农机作业服务队102个,农机专业户900户。而最有影响的是毛易镇由乡农机站牵头自发组织成立了一个农机专业合作社,这为农机的有序经营和发展,探索了新路。这些个体农机经营者,全年获得经营总收入6108万元,利润总额2117万元。这样,农机经营业,服务了农业生产,转移了农村劳力,增加了农民收入,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四、农机内部管理服务机构不断健全。建市之初,农机管理机构尚未独立和健全,农林水机副食畜牧等大农业合成一个管理机构。以后一些行业和部门逐步分出,但农机和水利一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才分成独立的管理机构。市农机局直到1983年才独立建制。机构独立了,功能也就增强了。在农机管理、安全监理、农机新机具推广、农机技术培训等农机内部管理和服务上得到了加强。1984年,在局级机关下成立了“冷水江市农机安全监理所 ”,1988年成立“冷水江市农机技术培训中心”,1994年成立了“冷水江市农机技术推广站 ”。这些机构都是根据农机化事业的发展需要而设立的。承担着全市农机的安全监理、技术培训和新机具推广任务,为农民使用农机提供全方位服务。使农业机械在全市得到健康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