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农首页>农机>行业动态>-老村官的感叹 镰刀、锄头时代一去不复返

老村官的感叹 镰刀、锄头时代一去不复返

时间:2009-09-21 13:46  来源:中国吉林网  责任编辑:海岸

  从今年春天开始,农安县合隆镇陈家店村的401户农民,放下使惯了的镰刀、锄头,彻底结束了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耕生活;从这个春天开始,他们的301公顷耕地,从翻地、播种、喷药、锄草、收割,甚至是灭茬,全部实现机械化作业。在农村呆了一辈子的“老村官”文业胜感慨地说:“镰刀、锄头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陈家店村是一个典型的农业村,全村793公顷耕地多少年来一直延续着传统的耕种模式。文业胜至今仍清楚地记得,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前,农机具都归村集体所有,但不常使用。上个世纪70年代,村里种地都靠马犁,每个生产队都有七八套,还得有五六十匹马。两副马犁杖一起干活,一天最多也就能种一公顷地。那时锄草用锄头,打场用滚子,收庄稼用镰刀,刨茬子用镐头。一到秋收,即使都是二三十岁的壮劳力,也得从“十一”干到元旦。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虽然农机具大多分到了个人家,但一家一户的耕作模式没有提供这些大型农机具用武之地。不少大型农机具因此生了锈,被当成废铁卖掉了。到了1993年左右,因为冬天的柴火不够烧,有些人家把小四轮开进了地里刨茬子,小型农机具开始现身大田。

  2007年11月,陈家店村农机合作社宣告成立。2008年春天,合作社的大型农机具对部分大田进行了一次深松深翻,板结多年的耕地终于得到了一次较为彻底的“解放”。也是从去年起,合作社以每公顷1万元的价格,集中了村里401家农户的301公顷耕地,采用全程农机化和大垄双行保护性耕作等模式,实行土地规模经营。说起全程农机化的好处,县农机局局长苑士武总结了3个字——一是“快”:一天最少也能播种五六公顷地;二是“准”:人工播种一亩地需要六七斤种子,而且距离有远有近,机械播种一亩地只需要4斤种子,距离远近都一样;三是“省”:省了人力,也省了种地的人工费。从土地中解放出来,陈家店村的很多农民纷纷外出打工,家庭收入里又多了一项工资性收入。虽然今年陈家店村也遭遇了严重的伏旱,但目前实行全程农机化的301公顷耕地依然长势良好。

  陈家店村生产工具的变迁,反映了吉林省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历程。

  从1953年有计划地发展农业机械化事业起步,全省农业机械化大体经历了5个发展阶段——

  国家经营为主阶段。20世纪50年代初期,主要由国家投资进行试办试验,由国家投资60万元,首先在农业互助合作化基础好的榆树、海龙(今梅河口市),各建一处县级农业机器拖拉机站,并装备了从国外进口的拖拉机9台,以及配套农机具51台。

  集体经济办机械化为主阶段。在榆树市弓棚人民公社等地进行了集体经济办机械化试点。到1970年,全省163个人民公社和1497个大队,购买和经营拖拉机4502台,占全省农用拖拉机总保有量的62%。国家为了扶持集体经济办机械化,从1974年至1978年的5年间,向全省农村人民公社无偿投资1.13亿多元。

  农民办机械化为主阶段。随着全省广大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吉林省集体拥有的农业机械相继低价卖给个人,农业机械保有量和作业量下降。

  长足发展阶段。1986年到2000年,以农民为主体的多元化投入和多种所有制竞争发展的新格局基本形成,农民购机用机热潮方兴未艾,农业机械数量大幅增加,作业领域越来越宽,作业规模逐步扩大,并形成了农机与农艺相互适应的生产模式。

  加速发展阶段。2000年,吉林省下发了《关于加快全省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决定》,推出对大型农机具更新采取442的支持政策。2004年,国家颁布了《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继而实行了农机购置补贴、投资项目拉动等一系列惠农政策,全省农业机械装备水平、作业水平、新机具应用水平大幅度提高,农业机械化得到了空前的快速发展。

  到2008年末,全省大中型拖拉机保有量已达20.1万台,比1978年的1.83万台增长998%;小型拖拉机已达56.7万台,比1978年的2.4万台增长2262%;配套农具达到202万台(套),比1978年的7.9万台增长2456%。农机作业水平也在提高。2008年,全省机械耕地面积5723万亩,比1978年的2620万亩增长118%;机械播种面积4328万亩,比1978年的1334万亩增长224%;主要粮食作物的综合机械化作业水平达到48.3%,农业运输、场上作业和后勤加工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和电气化。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查看所有评论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查看所有评论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