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抗奶”被禁:标准缺失下的商业炒作

发布时间:2009-05-22 11:54  责任编辑:欣然  来源:浙江在线健康网阅读:
  卫生部、农业部、工商总局、质检总局等六部委日前联合发出公告,严禁在乳品标签、标识和广告中宣传“无抗奶”等不科学、不符合实际的内容。近年来,“无抗奶”一直成为一些奶企的卖点。业内人士指出,“无抗奶”宣传被禁的背后,实际上反映的是国家标准的缺失下奶企的无序炒作。

  重拳整顿“无抗奶”

  这份由卫生部、农业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工商总局、国家质检总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联合下发的公告中说,近期少数乳品企业宣称生产“无抗奶”,误导消费者。要求企业停止“无抗奶”生产经营活动,发现乳品违法生产经营活动和宣传“无抗奶”的,消费者有权向当地卫生、农业、工商、质量技术监督和食品药品监管部门举报。

  卫生部等六部委要求自2009年6月30日起,各有关监管部门对此开始依法查处。

  公告指出,奶畜养殖者、生鲜乳收购者和乳制品生产企业,禁止销售、收购和加工尚在用药期和休药期内的奶畜产的、不符合健康标准或者未经检疫合格的奶畜产的以及其他不符合法规标准的生鲜乳,确保乳品质量安全。

  所谓“无抗奶”,是指用不含抗生素的原料生产出来的牛奶,因为有些奶牛在每年换季时易患乳腺炎,向牛乳房部位直接注射抗生素,奶牛才能尽快恢复健康。但若长期食用有抗生素残留的牛奶,慢慢地人体有可能就会对该药物产生抵抗性。而我国《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兽药管理条例》中也指出,处于用药期和休药期内的奶畜产的奶,是禁止使用的。但针对牛奶中添加抗生素的问题,我国目前还没有明确的法律出台。

  中国奶业协会常务理事王丁棉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建议有关部门尽快出台禁止企业收购含抗生素残留奶源的强制性规定,将乳品中不能含有抗生素残留写入国家标准。

  既然“有抗奶”会对人产生危害,为什么却要叫停“无抗奶”宣传销售?专家表示,牛奶本来就应该是“无抗”的,那众多乳品企业宣传自家的牛奶是“ 无抗奶”就是一种概念炒作和过度宣传。也有业内人士称,“治理”企业过度宣传是表面原因,更深层原因是为了防止部分企业为了“无抗”而在牛奶中使用一种叫做β-内酰胺酶的生鲜牛乳抗生素分解剂。

  王丁棉表示,此次叫停“无抗奶”有多方面因素,其中包括添加剂问题。今年3月9日,卫生部公布了《全国打击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近期工作重点及要求》,其中指出,β-内酰胺酶(解抗剂)可以用来掩蔽抗生素,冒充“无抗奶”。

  有公开资料显示,目前中国一般奶牛场中奶牛乳腺炎的患病率在30%左右,奶牛子宫和肢蹄病的患病率大约在40%和25%左右,抗生素的使用在奶牛养殖行业不是秘密。

  北京一位食品检验专家指出:“就目前我国奶牛的饲养环境而言,牛奶的绝对无抗是很难达到的。因此,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是目前牛奶生产中使用最多的抗生素。β-内酰胺酶把牛奶中残留的抗生素分解掉,但抗生素即使被分解,对人的危害依然存在。”

  据悉,目前标榜“无抗生素”的液态奶、奶粉产品主要集中在光明、完达山、三元品牌,涉及光明17个单品以及完达山、三元10个品种。其中,光明品牌在上海最为常见。

  乳企反应不一

  据了解,2002年起,“无抗奶”这一概念是由光明乳业集团率先提出来的。当时光明乳业的相关负责人称:光明将在上海全面推出“无抗奶”,达到牛奶不含抗生素的国际标准,并在外包装上都进行了标注。此后,三元、完达山等多家企业也提出要制造“无抗奶”。

  此禁令一出,三元、光明等企业表示,将按照国家相关规定执行,并更换包装。

  光明集团公共事务部负责人表示,尽管此前“无抗奶”是光明的一大卖点,但光明会遵守新规定。

  完达山新闻部负责人也解释,之所以标注“无抗奶源”,是依据此前农业部公布的《无公害食品———生鲜牛乳》。完达山将在6月30日前的限期内,改换包装与宣传语。

  北京三元相关人士表示:“既然国家出台了这个政策,我们一定会执行。”他们会考虑更换产品包装,不再使用“无抗奶”的字样。

  伊利公司则表示:“一直以来,伊利从未在任何生产、经营环节或渠道、场所以‘无抗奶’为概念进行包装、宣传。”

  此次禁令无疑将对标识“无抗奶”企业的销售形成影响。

  光明乳业公关负责人说,光明早在8年前开始采用国际通用的检测设备和方法,设备及检测投入累计上亿元。

  尽管六部委的公告称,“6月30日起,各有关监管部门开始依法查处”,但是各大零售商早早开始行动。记者走访家乐福、沃尔玛等大型超市发现,这些超市都开始对相关产品下架处理。

  不过,对于卖场的下架行为,光明乳业并不认可。“我们的产品质量是合格的,下架是完全没有道理的”,光明乳业公关负责人表示,欧美国家要求原料奶一定是“无抗奶”,光明为了与国际接轨,于7年前开始推动“无抗奶”事业,为此已投入近1亿元。目前,国家标准中对原奶抗生素残留并没有强制性规定,抗生素也不是必检指标,即便新政策不让在产品上标注“无抗”,但光明仍会继续对每批产品进行抗生素检测。

  两大阵营争斗的延续?

  业内人士指出,表面简单的一纸禁令背后,实际上还与两大乳企阵营长期以来的积怨密不可分。

  据了解,目前,标识“无抗奶”产品的多出于巴氏奶阵营,常温奶阵营中主流企业产品很少标识“无抗”。巴氏奶阵营就是主要生产低温灭菌奶制品的企业,代表企业是光明、三元等;常温奶阵营以生产超高温灭菌奶为主,代表企业为伊利、蒙牛。

  此前,两大阵营的乳企之间的争斗不断。

  2004年国家有关部门出台“禁鲜令”:禁止在产品包装上标识“鲜奶”,这引起巴氏奶阵营激烈反对。2006年国家又出台政策:由奶粉勾兑而成的复原乳必须在产品包装上标识,这种政策被认为是巴氏奶阵营的“反戈一击”。而此次的“无抗奶”风波,显然跟两大阵营交战一脉相承。

  事实上关于“无抗奶”的争议并非近期才有。早在2006年,光明乳业就启动“全部产品无抗生素”战略,公开向全国消费者承诺,其旗下所有乳品已实现“无抗”化生产,并严格执行与国际接轨的其他安全标准。此后,光明乳业鲜奶包装上出现了一片绿色的叶子标明不含抗生素。这就是向“有抗奶”宣战。

  国标的缺失业内人士表示,“无抗奶”的提出,是个别企业为了适应市场竞争需要,进行的一种营销手段。但是,标准的缺失、制度、监管的滞后,是“无抗奶”炒作的关键所在。

  据介绍,“无抗奶”已成为通用的国际化原料奶收购标准,但国内的养牛业生产水平比较低,奶品卫生标准要求也比较低,直到目前仍没有这样的硬性指标。

  2001年,农业部《无公害食品生鲜牛乳》(NY5045-2001)规定,抗生素“不得检出”,但至今只是一个推荐性行业标准,企业可以遵照执行,也可以不执行,没有强制性。而20多年前的GB6914-86《生鲜牛乳收购标准》作为目前仍在执行的强制性国家标准,依然没有抗生素这个指标。

  随着我国奶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在1998年后,市场对乳制品的需求大增,有个别生产企业就忽略了标准中的规定,开始出现含有抗生素成分的上市奶,在这个特殊时期,一些大企业就开始提出了“有抗奶”和“无抗奶”的说法。

  三聚氰胺事件发生后,引起了国家有关部门对奶业的重视,此次六部委出台关于“无抗奶”的禁令,目的也是为了加强乳制品的质量管理,吸取各方面教训,更好地贯彻和体现《食品安全法》。

  “2006年,相关部门着手对上述国标进行修订,但随后搁浅了”,王丁棉表示,现在六部委出台了新政策,规定禁止销售、收购和加工尚在用药期和休药期内的奶畜所产、不符合健康标准或者未经检疫合格的奶畜所产以及其他不符合法规标准的生鲜乳,但是国家标准仍是20年前的标准,所以从某种角度看,新政策与国标有自相矛盾的地方,可能导致消费者产生新的误解和盲从。

  王丁棉呼吁,政府部门能尽快从三个方面出台配套措施,从而使新政策真正实施到位。首先,加快修订国家标准,强制规定所有乳制品企业拒收抗生素残留原奶;指定一个专门的部门对奶源抗生素残留进行检测。另外,牛不可能不生病,要有相应机制对农民进行补偿,譬如以较低的价格统一收购和处理抗生素残留牛奶。
来源: 中国企业报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