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新农网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牛传染病防治技术:牛流行热

时间:2009-07-06 02:27  来源:  责任编辑:
核心提示:牛流行热是牛流行热病毒引起的急性、热性传染
  牛流行热是牛流行热病毒引起的急性、热性传染病。其特征为高热、流泪,消化道和呼吸道有炎症、四肢关节有不同程度炎症、运动障碍。病热迅锰,但多为良性经过,大部分病牛经2~3日恢复正常,故又称三日热或暂时热。 

  1.病原 本病病原为牛流行热病毒,属弹状病毒科,呈子弹头状或圆锥状,有囊膜。 

  2.流行特点 本病仅感染牛,3~5岁黄牛易感性最强,乳牛次之,水牛和犊牛较少。病牛是本病传染源。病毒存于病牛血液、呼吸道分泌物及粪便中。自然传播途径多经呼吸道传染,通过吸血昆虫叮咬经皮肤传染。本病有明显季节性,多发于夏季和初秋,多雨潮湿容易诱发,营养不良、卫生差、劳役过度也是发病诱因。本病传播迅速,发病率2%~20%,病死率1%以下。有周期性,约3~5年大流行1次。 

  3.临床症状 潜伏期3~7天。发病前可见恶寒战栗,突然高热达40~42℃,稽留1~3日后恢复。发热同时,病牛精神委顿,呼吸促迫,有痛苦呻吟,多腹式呼吸,肺泡音粗厉咳嗽,鼻孔流出透明分泌物。食欲减退,反刍停止,鼻镜干而热,皮温不整,眼结膜潮红、肿胀流泪,重者羞明。患畜不愿站立,肌肉疼痛,关节轻度肿胀,热痛跛行;脉搏细而弱,每分钟80次以上。奶牛大量唾液呈线状流出,奶量剧减;便秘或腹泻,尿量减少、浑浊。孕牛流产。多良性经过,一般2~3日可自愈。 

  4.解剖病理改变 急性死亡,见气管和支气管黏膜充血和点状出血,黏膜肿胀,气管内充满大量泡沫状液体。肺肿大、水肿和间质气肿,压之有捻发音。全身淋巴结充血、肿胀或出血。真胃、肠黏膜卡他性炎和出血。实质脏器浑浊、肿胀或有出血。 

  5.诊断 本病流行特点是大群牛只同时发病,传播迅速,有明显的季节性,数年流行一次,发病率高,死亡率低;临床特点为高热、流涎、皮温不整,呼吸系统的变化明显,跛行。据以上特点,可初诊为牛流行热。必要时可采发热期的血液送检,进行病毒学检查以确诊。 

  6.防治 (1)预防: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对周围环境消毒,消灭蝇蚊以减少传播机会。加强饲养管理,增强体质,提高抗病力。用灭能苗及弱毒苗预防接种,有一定预防效果。 (2)治疗:本病无特效治疗药物,可据具体情况酌用解热镇痛、强心利尿药,补充生理盐水及葡萄糖液。解热镇痛:复方氨基比林20~40毫升,30%安乃近注射液20~30毫升皮下或肌注。强心利尿解毒:5%葡萄糖盐水2~3升,樟脑水20~30毫升,一次缓慢静脉注射。兴奋呼吸中枢:尼克刹米注射液10~20毫升,皮下或肌肉注射。健胃整肠:人工盐100~200克,碳酸氢钠20~50克,大黄末15~50克,复方龙胆酊10~50毫升,加温水5~10升内服。防并发感染:抗生素肌注。强心利尿:用肾上腺素或安钠加注射。跛行:交趾穴、八字穴用小宽针放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