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新农网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诱发奶牛流产的几种传染病防治要点

时间:2008-12-12 15:53  来源:  责任编辑:
核心提示:
    1 布氏杆菌病

    布氏杆菌病是由布氏杆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呈慢性经过,临诊主要表现流产、睾丸炎、腱鞘炎和关节炎,病理特征为全身弥漫性网状内皮细胞增生和肉芽肿结节形成。潜伏期短者两周,长者可达半年。母牛流产是该病的主要症状,流产多发生于怀孕5~7个月,产出死胎或弱胎。母牛流产后常伴有胎衣不下或子宫内膜炎,阴道内流出红褐色恶臭液体,可持续2~3周,或者子宫蓄脓长期不愈,常因慢性子宫内膜炎而多年不孕。由于该病临床上多呈阴性经过,又缺乏典型症状,极易被基层兽医所忽视。因此奶牛场要坚持每年进行2次血清学检验,对平板凝集试验阳性和可疑者,要进一步进行试管凝集试验和补体结合试验,确诊的阳性病牛必须及时予以淘汰,同群健康牛还要进行免疫接种。

    2 李氏杆菌病

    牛李氏杆菌病是一种散发性的疾病,发病率不高,但死亡率很高。患有李氏杆菌病的动物是该病的传染来源,病畜随粪便、尿液与乳汁排出病菌,公牛则可从精液中排出病菌。健康动物主要是由于采食了污染有病菌的饲料和水而发生感染。李氏杆菌病的潜伏期约2~3周。病牛在发病初期即见体温升高,但很快降至常温。患牛精神沉郁,食欲不振,反刍减弱或停止,继而出现流涎,两耳下垂,眼睛半睁半闭,流泪怕光,头颈常呈一侧性麻痹,弯向一侧,最后昏迷而死。该病诱发流产多在春秋季节发生,尤以怀孕4~6月为多。患牛常无任何症状而突发流产。剖检胎儿可见淡红色胸腹水、胃肠充满气体或粥样液体。母牛剖检主要变化为脑和脊髓充血与水肿,或有脓灶。确诊需经过实验室检查。该病的预防主要是加强饲养管理,搞好环境卫生。治疗用四环素族抗生素和链霉素、磺胺类药物均可。四环素族抗生素每千克体重剂量10毫克、链霉素为2万单位、磺胺类药物0.1克。

    3 牛钩端螺旋体病

    钩端螺旋体病是一种人和多种动物共患的传染病,病原体属于细螺旋体属的微生物,流行于我国的有14个血清群计56个血清型。主要通过破损的皮肤和黏膜感染而发病。牛通过交配也可传播这种疾病。奶牛主要症状是流产,常呈亚急性经过。病程较长,体温略有升高,食欲不振,反刍不全,精神萎顿。乳汁色泽变黄,产奶量减少或停止,有时且含有凝固的血块。全身黏膜和浆膜有不同程度的黄疸,通常在2~3周内痊愈。泌乳量恢复较慢。根据疾病流行情况、症状和剖检变化,可怀疑患有该病。确诊的方法很多,包括微生物学检查、动物接种和血清学诊断等。该病可用四环素和链霉素治疗,动物每千克体重为25~30毫克,分两次肌肉注射,连用数日。同时以大量的10%葡萄糖和维生素C行静脉注射做对症治疗。发现病牛时应立即隔离治疗,消毒场地和用具,注意避免水源和饲料受到污染。

    4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在世界上分布很广,是一种以侵害呼吸道为主的传染病。该病的潜伏期只有4~6日,临床上以呼吸型多见。体温上升至40℃~42℃。病牛精神萎顿,食欲锐减废绝,流黏液性、脓性鼻涕,鼻腔黏膜重度充血,俗称“红鼻子”,并有糜烂与溃疡。呼出气中带有恶臭气味,呼吸加快,常有咳嗽。病程大约10日左右。重症病例病牛可在数小时内死亡。初产奶牛在其怀孕的任何阶段均可发生流产。经产奶牛多于怀孕5~8个月时发生流产。流产前几小时常伴有不安现象和胎衣滞留现象。剖检的主要变化为鼻黏膜充血、出血并有糜烂与坏死,上有黏液性和脓性渗出液复盖。炎症常累及气管和支气管组织,有时伴有化脓性肺炎。生殖道感染型的病例中则可发现阴道黏膜有脓疱形成,有时还发生阴道黏膜大片坏死。根据牛鼻和气管的特征性病变以及临床症状,可对该病做出初步诊断。确诊该病应通过病毒分离和鉴定。该病无特效药物,常用弱毒疫苗做预防接种可减少临床症状发生。

    5 赤羽病

    该病是由赤羽病毒所引起的流产、早产、死胎及先天性的关节弯曲症与水脑症症候群。该病的病型分为流产、死胎及体型异常或畸形等三种。其流行多呈区域性、季节性、地方性。在每年8~9月发生流产及早产且数量激增,至10月为最高峰,以后渐减。孕牛在怀孕初期(2~4个月)极易发生感染。若母牛在病毒感染时及怀有异常胎牛期间,在临床上并无症状表现。胎儿流产易发生在怀孕7个月以上或接近分娩时,早产、死胎胎儿多见体形异常,四肢明显弯曲。特别是12月至翌年分娩的病牛,其胎儿多有大脑缺损情况发生。在预防上应加强对吸血昆虫的杀灭,流行地区可使用疫苗注射接种。

    6 中山病

    该病系由里奥病毒科的环状病毒属中山病毒感染所引起的牛异常分娩病。主要由以库蠓为主的吸血昆虫传播。流行多为秋季,怀孕125天的母牛易感染,发病高峰多在次年1~2月份,感染后母牛无明显症状。以新生犊牛不能吸乳,眼球白浊,旋转运动,不能站立为主症。对该病的确诊以病牛的病毒分离为主。目前尚无特效疗法,免疫和消灭吸血昆虫是预防该病的最佳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