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新农网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河南省奶牛寄生虫病流行概况

时间:2008-12-12 15:53  来源:  责任编辑:
核心提示:
    河南省奶牛养殖业和奶制品加工业最近几年发展很快,奶牛的饲养数量不断增加,饲养方式也在逐渐向集约化发展。但是奶牛疾病,尤其是寄生虫病却往往被人们忽略掉,或引不起足够的重视。笔者最近几年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人畜共患寄生虫病,其中涉及到奶牛的寄生虫病流行病学调查,积累了一些资料,现总结如下,以供同道参考。

    1 肝片吸虫病

    肝片吸虫病是一种重要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该病广泛分布在河南省各个地区。据《河南省畜禽疫病志》(1993年编)记载牛羊肝片吸虫病分布于河南省商丘、洛阳、许昌等10个地市。但从所掌握的资料来看,关于黄牛、水牛肝片吸虫病报道较多,对于舍饲奶牛肝片吸虫病报道较少。1996年郑州郊区某养殖户所养奶牛因肝片吸虫病而死亡,引起郑州某奶牛场领导重视,1997年初与笔者合作对奶牛场所有青年牛和成年牛进行了肝片吸虫病感染情况调查,并进行了驱虫试验,制订了综合防制措施。

    该场是当时郑州市最大的奶牛场,饲养奶牛近400头,奶牛全部舍饲。青干草、青贮料购自黄河滩等地。采用水洗沉淀法检查虫卵,按每栋牛舍实际牛总数的20%采样检查。结果表明:四栋牛舍肝片吸虫感染率分别为40%、40%、70%、87.5%,平均52.8%。该场奶牛肝片吸虫感染非常普遍,从EPG值分析,阳性牛EPG值均较低,50以上仅3头。尚未发生肝片吸虫病的死亡病例。

    因其中一栋牛舍感染率达87.5%而且EPG值较大,因此选择该牛舍作为驱虫试验对象。在驱虫之前对该牛舍逐头粪检,共查出肝片吸虫阳性牛14头。本来建议用肝蛭净,但由于费用较高而改用丙硫咪唑,使用5mg/kg体重,估测每头牛体重后,将药物混于精料中,逐头饲喂。用药后第2天,个别牛有轻度腹泻,采食量无明显变化,产奶量普遍下降,3天后回升。驱虫后第10天,平均产奶量稍有增加,但增幅不大,转阴率达71.4%,基本上显示出丙硫咪唑的良好药效。

    由于肝片吸虫感染阶段――囊蚴多附在水草上,而黄河滩水域多,青草多,适于放牧牛羊,历来为肝片吸虫病疫区。笔者在检查郑州某肉种牛场时也曾查到肝片吸虫感染。因此,肝片吸虫应引起我省养牛业的重视。由于该病主要感染于青草茂盛季节,每年于早春及早冬各驱虫1次,基本上可以预防肝片吸虫病的流行。或者于流行季节,该病疫区每隔8~10周用药1次。此外奶牛场的粪便应集中发酵,以免污染水源。

    2 奶牛球虫病

    奶牛球虫病发现于1878年,其主要特征是出血性肠炎,是牛常见的寄生性原虫病,分布于世界各地。据资料报道,美国养牛业每年由球虫病导致的经济损失达几亿美元。加拿大因牛球虫病每年造成380万美元的损失。中国养牛业目前是优先发展的养殖业,养牛业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但球虫感染十分普遍,球虫病病例也屡见报道,包括北京、南京等地的奶牛场均发生犊牛球虫病。河南省郑州地区某些奶牛场的犊牛也曾发生过球虫性腹泻,而且发生犊牛死亡。笔者曾诊断1例,不明病因的顽固性腹泻月余,后查粪便有球虫感染,予以确诊,对因治疗,很快治愈。由于当时感到河南省规模化奶牛场球虫病流行情况尚缺乏系统的调查资料。在1999年3月~5月对郑州地区8个规模化奶牛场进行了系统的流行病学调查。

    检查方法采用饱和盐水漂浮法。2.5%重铬酸钾保存卵囊,置于恒温培养箱中,在27℃~28℃条件下完全孢子化。孢子化卵囊制片后在带有测微尺的显微镜下,观察内部结构和形态结构特征,记录、显微照相、测量大小。

    2.1 奶牛球虫感染情况

    感染率:在检查的8个奶牛场中,阳性场7个,最高感染率为58.33%,平均感染率29.60%。成年牛感染率9.82%,青年牛感染率40%,犊牛感染率63.04%。

    感染强度:在检出的66头阳性奶牛中,感染强度最大OPG值为38200,平均OPG值为990.91。其中某奶牛场的感染强度较大,平均OPG值为3863.64。球虫阳性成年牛平均OPG值为163.64,球虫阳性青年牛平均OPG值为369.23,球虫阳性犊牛的平均OPG值为1862.07。

    检出率:从调查结果看,7个球虫阳性的奶牛场共查出13种艾美耳属球虫,2种等孢球虫,最常见的球虫虫种为椭圆艾美耳球虫(Eimenaellips)和曼德拉艾美耳球虫(E.mundaragi),检出率分别为33.72%和23.4%,其中博姆本(E.bombayansis)、曼德拉艾美耳球虫(E.mundaragi)为国内新记录,伊利诺斯艾美耳球虫(E.illinoisensis)为河南新记录。

    2.2 奶牛球虫种类

    椭圆艾美耳球虫(E.ellipsoidalis),奥博艾美耳球虫(E.aubumesis),亚球形艾美耳球虫(E.subsperica),怀俄明艾美耳球虫(E.wyomingensis),伊利诺斯艾美耳球虫(E.illinoisensis),加拿大艾美耳球虫(K.canadensis),曼德拉艾美耳球虫(E.mundaragi),巴西艾美耳球虫(E.brasiliensis),邱氏艾美耳球虫(E.zuemii),阿拉巴艾美耳球虫(E.alabamensis),博姆本艾美耳球虫(E.bombayansis)等。

    2.3 奶牛球虫病防制

    各种品种的牛对球虫病都有易感性,2岁以内的犊牛发病率高,死亡率也高,老龄牛多为带虫者。潮湿的环境有利于球虫的发育和存活。冬季舍饲期间也可能发病。饲料、垫草和母牛乳房被粪便污染时,常引起犊牛感染。牛球虫主要寄生于小肠下段和整个大肠的上皮细胞内,在裂殖生殖阶段,使黏膜上皮大量遭受破坏;黏膜下层出现淋巴细胞浸润,并发生溃疡和出血。肠黏膜被大量破坏之后,造成了有利于肠道腐败细菌的生长繁殖的环境,其所生产毒素和肠道中的其它有毒物质被吸收后,引起全身性中毒,导致中枢神经和各个器官的机能失调。

    发病多为急性型,病期通常为10~15天,个别情况发病后1~2天内引起犊牛死亡。病初精神沉郁,被毛松乱,体温略高或正常,粪便稀,稍带血液,母牛产乳量减少。典型症状为排带血的稀粪,其中混有纤维性薄膜,有恶臭。后肢及尾部被稀粪污染。病之后期,粪便呈黑色,几乎全为血液,体温下降,在极度贫血和衰弱的情况下发生死亡。慢性型病牛一般在发病后3~5天逐渐好转,但下痢和贫血症状仍持续存在,病程数月,也有因高度贫血和消瘦而发生死亡的。

    3 奶牛隐孢子虫感染情况

    1996年开始对郑州地区7个奶牛场隐孢子虫感染情况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发现7个奶牛场均有隐孢子虫感染,但感染率不尽相同。最低为16.67%,最高达52.4%。不同年龄的奶牛感染率亦有明显的差异。其中犊牛感染率为46.67%,育成牛感染率为42.1%,产奶牛感染率为36.1%,平均感染率达40%。犊牛的感染率明显高于育成牛、产奶牛。

    在压滴镜检中,其阳性牛的感染强度也不尽相同,每个视野10个以上卵囊的牛有6头,阳性牛占21.4%(6/28),其中1岁以下的有5头,其余阳性牛每个视野卵囊数均在5个以下。阳性牛每个视野的平均卵囊数以犊牛最高为8.43,其次为育成牛5.87,成年牛最低为3.61。

    为了进一步掌握奶牛场隐孢子虫流行病学资料,在1997年集中对某大型奶牛场进行调查,对184头不同年龄奶牛的粪样检查结果表明,该场总感染率为22.3%,其中犊牛的感染率最高为39.5%,其次青年牛20.5%,成年牛17.5%,育成牛最低为5.6%。

    该奶牛场隐孢子虫的感染强度测定:由于隐孢子虫卵囊比较小,无法测其克粪便卵囊数,因此检查10×100倍镜下每视野卵囊数,比较该数值大小来判定感染强度。经测定该奶牛场隐孢子虫的感染强度为每视野1~25之间,而且绝大多数(61.0%)在1~5之间,随感染强度的增大,感染的牛越来越少,但无论何种感染强度,阳性牛均未表现出临床症状。

    对该奶牛场34名一线职工(占职工总数的56.7%,其中6名女性)的便样检测结果表明,该奶牛场职工没有隐孢子虫感染。取样主要集中于一线职工,包括饲养员、挤奶工、兽医,这些人员与奶牛经常接触,感染机会最大。

    该奶牛场奶牛隐孢子虫种类的鉴定:作者对牛粪便中的新鲜卵囊进行了收集,并对其中100个卵囊进行了观察和测量,其结果为:卵囊呈椭圆形,壁光滑无色,无微孔和极粒,卵囊内有四个弯曲为香蕉状的裸露子孢子围绕着一个大的圆形残体,有的残体上可见折光性强的小颗粒,卵囊大小为6.3~9.27μm×5.25~7.35μm,平均大小为7.43μm×5.8μm,卵囊形状指数(长/宽)为1.0~1.6,平均为1.28。根据卵囊形态和量度以及阳性牛的临床表现,认为该奶牛场牛隐孢子虫为安氏隐孢子虫。

    PCR-RFLP,以及基于18SrRNA基因特异片段、18SrRNA基因、HSP70基因序列进行分子种系发育结果也证实我省的奶牛隐孢子虫分离株为安氏隐孢子虫。

    2002年再次对河南省部分地区奶牛隐孢子虫流行病学进行调查,共调查郑州、商丘和洛阳三个地区的5个奶牛场、2个专业村的582份粪样,查出阳性数64份,隐孢子虫总阳性率11%(64/582)。发现两种不同形态的卵囊,本实验从粪样中分离到的隐孢子虫卵囊有两种,均为卵囊壁薄、光滑,无微孔和极粒。卵囊内有4个子孢子和1个残体。其中一种经测量50个卵囊大小为:6.21~9.1μm×5.12~7.25μm,平均大小为7.25μm×6.33μm,卵囊形状指数(长/宽)为1.05~1.52,平均为1.22。另一种测50个卵囊平均大小为:2.82~4.36μm×2.82~3.85μm,平均3.32μm×3.16μm,形状指数1.05。根据卵囊形态和测量大小初步鉴定,前者为安氏隐孢子虫(C.andem);后者为小球隐孢子虫(C.parvum)。其中4个场、两个村的奶牛感染的是安氏隐孢子虫(C.aders),只有一个场的牛感染的是小球隐孢子虫(C.parvum),且感染强度较小。犊牛感染率较育成牛、成年牛高。用小球隐孢子虫(C.parvum)进行了对公犊牛的致病性研究,并观察了排卵囊规律。感染小球隐孢子虫(C.parvum)卵囊的公犊牛潜隐期为7天,排卵囊高峰出现在第16天。高峰期持续5天,排卵囊持续期为10天。

    4 奶牛新孢子虫病

    奶牛新孢子虫病是由犬新孢子虫Neospora caninum引起的多种家畜共患的一种原虫病。该病对牛的危害尤其严重,主要造成孕畜流产、死胎以及新生儿的运动神经系统疾病。犬新孢子虫能够感染各种奶牛和肉牛。调查统计表明英国12.5%的牛流产是由犬新孢子虫感染引起。荷兰为15%~20%,美国为20%~43%,澳大利亚牛新孢子虫病也很严重达30%~35%,而且有流行性流产。法国奶牛犬新孢子虫血清阳性率21.2%、墨西哥59%、西班牙38.8%、瑞典21%~29%、阿根廷43.1%的奶牛流产是由新孢子虫病造成的。芬兰、瑞土、挪威、爱尔兰、哥斯达黎加、以色列、南非、泰国、越南、菲律宾、韩国、古巴、冰岛、俄罗斯等国均有奶牛新孢子虫的报道。

    中国农业大学的刘群教授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奶牛新孢子虫病的研究,对北京94份和河北地区55份奶牛血清样本进行检测发现,北京地区奶牛犬新孢子虫抗体阳性率为18.1%,河北地区奶牛犬新孢子虫抗体阳性率为23.6%。人工感染小鼠,从小鼠体内获得虫体,并鉴定为犬新孢子虫。证明新孢子虫病在我国奶牛中感染很普遍,应引起足够重视。

    迄今为止,尚未发现治疗奶牛新孢子虫病特效药物,Dubey等的研究认为下列药物有一定作用。复方新诺明,每日100mg/kg,分4次服用,连续用两周;MP合剂或片剂(含乙胺嘧啶25mg、磺胺六甲氧嘧啶500mg):首次每日3片,以后每日2片,连用2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