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新农网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泥鳅

泥鳅养殖病害防治

时间:2008-12-12 15:53  来源:  责任编辑:
核心提示:
    近年来,由于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及农药化肥污染严重,加之捕捞强度加大,导致天然水产资源存量锐减。泥鳅属小水产,市道好(目前市价22~25元/千克),为百姓餐桌上的珍品,泥鳅的人工养殖已越来越被广大养殖户看好。由于养殖泥鳅的水域一般较浅,小塘小池居多,且多为静水状态,水质容易恶化。因此,在泥鳅病害防治方面,放养密度应合理,注意科学投喂与施肥,经常加注新水以保持水质清新,同时要定期打药杀虫防治,才能促进其健康生长,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1.养殖环境。泥鳅对养殖环境要求不高,坑凼、庭院水泥池、避风向阳靠近水源的水塘、浅塘等均可,但是农药污染和化学药物浓度较高的水域是不宜于养殖的。放种苗之前,要将坑塘、小浅塘全面整治、消毒。因泥鳅是无鳞光滑底层杂食性小型鱼类,喜欢钻洞打穴逃游,故之池塘、坑塘四周基堤要坚固、无洞穴,进排水口要用尼龙丝网或铁丝密网过滤,一来减少杂质垃圾落塘,二来防止泥鳅逃走。同时,还要在池塘边种植一些水生植物(水草),给泥鳅营造一个遮荫、舒适、安静的生活环境,水生植物的根部为一些底栖生物的繁殖提供条件,为泥鳅提供天然饵料。

    2.抓种苗质量、消毒下塘。要选择体质强健、游动活泼、体光表滑、无伤无病、规格一致的泥鳅种苗。投放前要用 20~30克/升的食盐水浸浴5~10分钟,以杀灭体表的病原体。投放要选择晴天上午或下午投入,刮风、下雨、气压低及天气寒冷不宜投放苗种。

    3.放养密度。养殖期间,放养密度低,造成水体空间浪费;放养密度高,则泥鳅长大后活动空间窄,亦易染病死亡。经长期养殖实践证明,一般放养体长3~4厘米的夏花100~150尾/平方米,体长5厘米以上的苗种可放养50~80尾/平方米,在养殖条件好、鲜活饵料又充足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增加放养量,否则要适当减少放养量,讲究辩证合理。

    4.投饵管理。泥鳅是一种杂食性的淡水鱼类,尤其喜食水蚤、丝蚯蚓及其他浮游生物,但动物性饲料一般不宜单独投喂,否则泥鳅贪食,容易导致消化不良、呼吸不正常,甚至胀气死亡。腐败变质的饲料不能投喂,否则泥鳅易患肠炎等疾病。

    5.水质管理。养殖期间,抓好水质培养是降低养殖成本的有效措施,同时也符合泥鳅养殖的生理生态要求,可弥补人工饲料营养不全面和摄食不均匀等缺点,还可以减少病害的发生,提高产量,增加效益。泥鳅放养后,根据水质情况适时施用发酵过的有机肥料,以培育丰富的天然饵料(浮游生物),保持水质处于肥、活、嫩、爽的状态。

    6.鱼病防治。养殖任何水产动物,都会发生这样或那样的病虫病。因此,在养殖工作中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定时(半个月)用1毫克/千克的漂白粉泼洒杀菌,或每亩 1米水深用生石灰10~15千克对水泼洒调节水质。在夏秋高温生长期间,经常灌注新水(20厘米),排放老水(20厘米),保持水质新鲜肥活,并相对稳定,预防病害,有利生长。

    7.捕捉上市。捕捉上市有2种做法:在11月下旬,可用鳝笼诱捕,晚上7~8时放笼,第二天早晨4~5时收笼,或是放干池塘水,用双手翻泥巴打阵地战逐条捉净。如果留作春节后上市,可适当加深水位,以利泥鳅在冬季钻泥过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