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新农网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木耳

林场遍开“黑牡丹”

时间:2009-10-28 16:15  来源:林城晚报  责任编辑:欣然
核心提示:近日,走进汤旺河石林林场,会看到一片繁忙景象,林场居民将一袋袋打好包的“黑牡丹”运到车上。刘淑云脸上荡漾着灿烂喜悦的笑容:“今年黑木耳的收成好,销售也不错。”优惠政策的激励

  东北网伊春10月28日讯

  林城晚报提供 记者赵永娟吴聿宏/文

  近日,走进汤旺河石林林场,会看到一片繁忙景象,林场居民将一袋袋打好包的“黑牡丹”运到车上。刘淑云脸上荡漾着灿烂喜悦的笑容:“今年黑木耳的收成好,销售也不错。”优惠政策的激励

  今年47岁的刘淑云是汤旺河石林林场计划生育员。在石林林场,说起刘淑云,大家无不称赞她是带领林场妇女姐妹依靠科技在种植、养殖、加工、营销领域发展家庭经济增收致富的女带头人。

  刚成家时,刘淑云生活负担较重,上有多病老人,下有年幼的孩子,虽然她和丈夫勤劳肯干,但日子过得紧紧巴巴。我市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后,汤旺河区委、区政府号召林业职工解放思想,大力发展自营经济,并出台了鼓励种植户建立木耳摆放基地,免收多种经营用地使用费;木材生产中的阔叶枝桠材以及抚育伐中的枝桠材按成本价供种植户使用;贫困职工、下岗职工资金上有困难,按规定提供小额无息担保贷款等有利于计划生育家庭发展林下经济的一系列优先、优惠政策。

  刘淑云抓住机遇,开始发展自营经济。养猪、养笨鸡、养鹅……经过几年的拼搏,积累了经验,也壮了胆子,又琢磨着增加生产项目。经过市场考察,她发现栽培黑木耳是一个好项目。想发展木耳产业,必须懂技术才行。可对木耳栽培技术一窍不通怎么办?她和丈夫自费到辽宁、山东等地向有经验的木耳大户实地取经,系统学习栽培木耳相关技术。带头发展自营经济

  掌握相关技术后,刘淑云夫妇回到汤旺河,准备栽培木耳。可是没有原料、厂房,资金又不足,困难重重。石林林场场长安健说,林场非常支持职工群众发展自营经济,发挥场里资源优势,帮助职工群众增收致富。对发展自营经济的职工群众,免费提供木料,无偿帮助他们锯末子,需要用车时,免费提供车辆。买来关于栽培木耳的光碟、书免费送给场里的职工群众,还请来技术人员到地里做技术指导。得知刘淑云夫妇的情况后,林场领导研究决定将场里300多平方米厂房让他们无偿使用,扶持刘淑云夫妇创业。

  有了汤旺河区委、区政府和石林林场的强大支持,刘淑云夫妇如鱼得水,干劲十足。从2000年开始,他们建架搭棚,购锅炉,开始发展林下袋栽木耳经济。由于是第一次栽种木耳,虽然在理论上已经温习了很多次,感觉也是可行的,但是在实践中遇到困难却不少:木耳产量低、杂菌率高……刘淑云没有气馁,边找原因边摸索,哪个环节出问题了,就重新做试验,买书自学,向有经验的人学习,家里关于发展自营经济的书摆满了几大书柜。梅花香自苦寒来。刘淑云的木耳栽培技术日益提高。在成绩面前,她没有止步,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辛劳获得了丰厚的回报,刘淑云当年生产袋栽木耳3万袋,获利4万余元,还清了贷款,还赢利 2万余元。

  刘淑云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如今,她家每年仅袋栽木耳一项就年收入达5万余元。除此之外,还种灵芝,发展家庭养殖业等,家里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富裕了。发明“小孔无根开口器”

  在外销售木耳过程中,刘淑云到哈尔滨、山东等地大市场开了眼界,看到那里的人们生产木耳的规模和效益,看到人家生产的木耳,质量好,朵形美,根少不浪费。

  同样栽种木耳,为什么木耳质量不一样呢?回到家后,她拿着别人生产的木耳仔细琢磨。经过努力和多次实验,2006年,刘淑云夫妇研制发明了“小孔无根开口器”。在栽培木耳时,使用“小孔无根开口器”后,木耳长势良好,提高了木耳质量和生产效率,节省了劳力,她栽培的木耳进入“上品”行列,效益非常可观。当地木耳生产户听说后来取经,刘淑云夫妇毫不保留地将“小孔无根开口器”介绍给大家。近日,刘淑云夫妇将“小孔无根开口器”在全市范围推广,受到木耳栽培户的热烈欢迎,目前全市大部分木耳生产户都在使用“小孔无根开口器”。带领姐妹致富

  通过几年的木耳经营和到外省考察,刘淑云发现黑木耳的市场需求潜力巨大,这更加坚定了她发展木耳经济的信心。刘淑云想,一个人富起来固然是好事,但如果能带动大家都富起来,不是更好吗?刘淑云在人口计生工作岗位上工作近20年了,她深知,林区妇女想致富却“无门路、少技术”,渴望有人带动她们学知识、学技术。刘淑云决定向林场姐妹免费传授技术,在林场搞一个黑木耳栽培基地,带动大家共同致富。

  如何助推黑木耳产业的发展,刘淑云费了很多心思。根据林场有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实际情况,如何做好新时期人口计生工作,刘淑云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出发,在开展“三结合”和实施“幸福工程”过程中,通过计划生育协会之家,组织林场妇女学习木耳栽培知识,观看木耳栽培讲座光盘,无偿为姐妹提供木耳栽培技术资料。在她的影响和带领下,原来持观望怀疑态度的姐妹们,纷纷打消顾虑,跑到她这儿学技术,搞木耳栽培。积极扶持试种的经营户,谁不会不懂,打个电话,随叫随到。她成了场里的技术指导,耐心细致地为居民讲解和示范,将自己掌握的经验和技术毫不保留地传授给种植木耳的姐妹们,使她们在种植环节上少走弯路。林场居民发展自营经济、栽种木耳形成一股热潮。

  几年来,刘淑云爱心奉献。有的居民家中没有菌锅,她无偿给用;林场妇女高学英的丈夫因患脑溢血失去了劳动能力,在刘淑云的扶助下,第一年就栽培木耳1万袋,有了可观的收入;马丽患有骨股头坏死,生活困难,刘淑云主动帮助她发展木耳生产,使她掌握了栽培木耳的技术,马丽全家栽培木耳2万袋,年收入达2万余元;李春英的父母、公婆年迈多病,生活拮据,刘淑云主动帮助她加工菌袋,李春英感激地说:“刘淑云是我们发家致富的及时雨呀!”从2000年至今,刘淑云无偿帮助林场贫困家庭达9000余元。

  木耳丰收了,受市场影响,木耳市场出现疲软,木耳价格低,木耳积压。刘淑云想,大家丰收了,却换不回钱,急众姐妹所急,想种植户所想,她积极与外地亲属、朋友联系,多次自费去吉林长春和山东滕州跑市场、找销路。通过刘淑云的努力,林场积压的木耳全部销售出去。刘淑云同这两个城市的木耳客商建立稳定的木耳供货关系,林场木耳再也不愁没销路了。
过去林区妇女受“等工资、靠丈夫”的依附观念束缚,在家无事可干,走东串西,说长道短,在社会和家庭中没有地位。如今,在刘淑云的影响和带动下,林场妇女转换了脑筋,摒弃了保守、封闭的山沟意识,树立了商品、市场经济新观念,120多户居民几乎都投入到发展自营经济的主战场,80多户居民种植袋栽木耳,出现了“黑牡丹”遍地开花的喜人局面。林场多种经营年总产值746万余元,仅木耳一项,年产值达96万余元,人均收入5000余元。林场“木耳专业户”、致富“女状元”等一批女能人脱颖而出。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用户名: 密码:
    查看所有评论新农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