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新农网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蜜蜂

养蜂人的甜蜜事业

时间:2009-05-25 17:20  来源:牡丹江晨报  责任编辑:欣然
核心提示: 养蜂这个行业对于一般人来说充满神秘,养蜂人头戴蜂帽,能让成百上千只飞舞的蜜蜂乖乖地听从指挥,这还真是件不容易的事儿。带着几分好奇,5月21日,记者走进了养蜂人张立同的生活,感受着养蜂给他带来的甜蜜。
  东北网牡丹江5月23日讯  养蜂这个行业对于一般人来说充满神秘,养蜂人头戴蜂帽,能让成百上千只飞舞的蜜蜂乖乖地听从指挥,这还真是件不容易的事儿。带着几分好奇,5月21日,记者走进了养蜂人张立同的生活,感受着养蜂给他带来的甜蜜。

 宁安市东京城镇红伟村是个宁静的小村庄,那里依山傍水、植被繁茂,非常适合蜜蜂采蜜。每到这个季节,张立同都会带上蜂箱来到这里。

 “经常被蜂螫,不得关节病”

 张立同今年63岁,棱角分明的紫铜色脸庞,看上去很年轻。刚一见面,张立同就迫不及待地领记者参观他的蜂场。戴上蜂帽,穿上一件厚厚的外衣,记者跟着张立同和他老伴一同来到了蜂场,蜂儿们见到有人到来,立即围了上来,在记者周围“嗡嗡”地盘旋着。“蜜蜂只是追随人的气味,只要不伤害它,一般情况下不会钩你。”张立同看出了记者有几分紧张,急忙安慰道。

 张立同干活麻利,开蜂箱时不戴手套。“不戴手套蜜蜂不螫你吗?”记者担心地问。“都被钩习惯了,现在钩一下就是一个小眼,两天就没事了。”张立同说,如果在30多年前被蜂钩一下,那可不一样。

 张立同的家在宁安市海浪镇长胜村,那时候他是第三生产队队长,35年前,牡丹江农校下乡支农,给他们村送来了4个蜂箱,张立同分了两箱。看着蜂箱里密密麻麻的蜜蜂,张立同并不感兴趣,甚至感到害怕,但是越害怕越是被螫。有的时候在盖蜂箱盖的时候,一不小心压死一只蜜蜂,其他蜜蜂就会群起而攻之。“有的人被蜜蜂钩过以后过敏,头晕呕吐,被蜂钩过的地方会肿起大包。”张立同说,“那是一种钻心的痛,但总是被蜜蜂钩,身体已经产生抗体,这样不得关节病。”

 “自己富不算富,全村富才叫富”

 “我干起了养蜂事业,还多亏了农校和农科院的工作人员。”张立同说,刚养蜜蜂那会儿,那是一点养蜂知识都不懂,都是由农校的专家、教授手把手地教,春天时候送来的蜂箱,到了当年8月份,两个蜂箱就产下了50多公斤的蜜来。张立同尝到了甜头,决定继续把蜂养下去。

 “那时候叫‘庭院养蜂’,就是在不耽误工作和生产的情况下搞副业。”张立同说,此后他又当上了村主任,但是养蜂始终没有间断过,虽然那时不让多养蜂,每户只能养两个蜂箱,但张立同自有办法,他买了两个大蜂箱养蜂,反正蜂箱数量不变就行。

  上世纪80年代,国家政策放开了,养蜂的数量也不再限制了,这时候很多村民看到张立同养蜂有些起色,就主动上门来请教,只要有村民登门拜访,张立同都是有求必应。

 “一个人富了不算富,要带动全村人共同致富才叫真正富。”张立同说,他要把当时得到的技术再无偿传授给别人,有的时候自己不会的,他请教专家后再告诉蜂农。不光是本村有人来请教,就连附近村屯的村民也来找他学习养蜂知识。为了鼓励村民养蜂,他还无偿给村民提供蜂箱。

 “要像蜜蜂一样活到老干到老”

 张立同如今的头衔还真不少,不但是宁安养蜂带头人,同时还是宁安市蜂业协会会长,今年他又成立了宁安市宁古塔蜂业专业合作社。这么多职务抗在张立同的肩上,让他感到很充实,他也因此乐此不疲。“你不当这个社长,那没啥说的,但是只要当上了社长,就是一种责任,就一定要干好”。采访中张立同的一番话,让老伴感觉到很委屈,她指着院子里的蜂箱说,“我家老张自己家的事还没管好,总是惦记别人家的事,到现在,自己家的蜂箱还没有拆箱呢,都是我一个人在忙活。” 张立同也深感愧疚,这么多年来,家里是照顾的少了点,但是让他一想到宁安市目前已经有了1000多养蜂户,每年平均产蜜1050吨,占牡丹江市总量三分之一时,他感到很满足。

 “我现在已经养了200个蜂箱,年产蜜两万斤,看来这个行业的发展前景非常乐观。”张立同说,宁安市每年以四五千箱的速度在增长,但是全市的椴树资源能够容纳15万蜂箱,目前全市只有3.5万箱,还有很多的椴树资源就这样白白浪费了。目前,他已经建立了一个养蜂的网站,到时候把蜂农的情况和全市的蜂蜜情况都发到网上去,扩大宣传面,让更多人认识到养蜂的好处,同时也把咱牡丹江蜂蜜的知名度打出去。张立同说,下一步他将研究怎么样改良蜜蜂品种,争取蜂蜜高产,提高蜂蜜质量,这样才能把咱牡丹江的蜂蜜打入全省乃至全国。

  “我今年63岁,感觉还有冲劲,我要像蜜蜂一样活到老干到老。”张立同眼中充满了坚定。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用户名: 密码:
    查看所有评论新农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