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上的绿色屏障“三北”防护林
为了从根本上改变我国西北、华北、东北地区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的状况,1978年11月25日,国务院批准上马了“三北”防护林工程。
经过30多年的艰苦努力,“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其规模和速度超过了美国“罗斯福大草原林业工程”、原苏联“斯大林改造大自然计划”和北非五国的“绿色坝工程”,在国际上被誉为“中国的绿色长城”、“生态工程世界之最”,1987年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评为“全球环境保护先进单位”。
由于青海具有高寒、缺氧、干旱的气候特点,这也就使得我省的生态环境先天脆弱、容易受损和极难恢复。“三北”防护林工程在青海的实施,为改善我省的生态环境,有效防止水土流失、增加林区农牧民收入方面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大通:狠抓质量力求造林见实效
1986年,我省的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被国务院“三北”防护林防护林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和林业部评为“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先进单位。
截止到目前,该县共完成人工造林55.45万亩,封山育林58.11万亩。在全县实施“三北”防护林工程的过程中,积极采取了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等林种相结合等多种方式,并在海拔2600米以下的浅山、半浅山播种柠条等适应性气候的林木,从而有效控制了水土流失的现象。
提起在“三北”防护林工程实施过程中,大通县总结了那些有效经验时。大通县林业站的站长贺永元告诉记者,大通县把工作的重点放在了如何提高苗木的成活率上,从整地的方式上下足功夫,总结出了鱼鳞坑、水平阶梯、水平沟整地等方式。起到了蓄水保墒的作用,使苗木的成活率大幅度提升。
走进大通县景阳镇的土关村,记者在村口碰见了71岁的李永庆老汉。当听说我们是来了解“三北”防护林工程实施的情况时,他对记者说,自从农田周围种上树木后,他家地里的粮食相比以往增产了不少,他自己就是“三北”防护林工程的受益者。李永庆还说:自从田地四周种上树了以后,虽然田地边边角角一些庄稼收成不多,但是大面积来看,却是增产了,因为有了树木可以防风防冰雹,这样就可以减少气候对庄稼的伤害,从而达到了增产的目的。
景阳镇林业站李顺业站长则补充说,老百姓增加收入的渠道,除了减少自然灾害天气,增加了作物的单产量外,还有另一个方面可以增加老百姓的收入,那就是等树长大了以后,可以直接变卖成钱,所以说,农田林网的实施,对老百姓来说,有这么两方面的好处。
青海省林业局的高级工程师刘天柱介绍说,关于农田林网形成之后,粮食单产面积是否有明显的增加,这方面我们在1980年代就曾经做过专门的调查,当时我们采取了入户调查的方式,挨家挨户地询问。我们还把有农田林网的耕地与没有农田林网的耕地进行了对比,最后我们发现在相同耕作条件下,有农田林网的耕地的粮食产量增加了。这主要是营造农田林网以后改善小气候,农田的温度可以提高,土壤的湿度可以增加,有保墒的作用。
2006年,大通县景阳镇的甘树湾村在新农村建设时,村民们主动要求林业部门对村里进行绿化。2008年,林业部门给村里共调运苗木1960株。其中:垂榆102株,垂柳140株,云杉403株,圆柏466株,油松849株及各类花灌木1356株;明年全村还要陆续更新农田林网6公里。
大通县景阳镇甘树湾村党支部书记王生金回忆说,当时村民们自发要求在个人的门前屋后栽植上成材树,种上观赏性的花卉,因为村民们意识到了这样可以绿化乡村的环境,更主要的是可以净化村庄周边的空气。
湟中:努力增加造林区群众的经济收入
记者在湟中县采访时了解到,在“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中,该县经过30多年的努力,昔日的荒山秃岭,寸草不生的荒山荒坡已披上了绿装,现在到处是绿阴蔽地,区域小气候明显改善。目前,共完成人工造林163.22万亩,封山育林80.669万亩。在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该县也意识到,光以改善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在经济效益方面显得偏低。随着在“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的逐步深入,湟中县积极发展林业产业,选准了沙棘这个既有很好的生态效益,同时又有较高的经济效益的林种,通过这几年的大力发展,沙棘林规模的形成,不但起到了防风固沙的作用,还增加了当地农民的收入。
湟中县田家寨镇上洛麻村村民孙成花高兴地对记者说,她是从2005年开始第一次交沙棘果子的,基本上每年都有1000多元的收入,而最高时有2000--3000元的收入,这些活儿都是她在农闲时干的。
湟中县沙棘经纪人蔡有元也深有感触地说,他在沙棘经营上已经赚了有七八万元了,现在老百姓交沙棘的积极性比以前高了很多,受益后,大伙儿对沙棘的保护意识也增强了。
湟中县林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陈永德介绍说,我们在“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过程中,结合湟中县的实际,选准了在荒山荒坡上种植柠条、沙棘等有经济价值的作物,主要是以种植沙棘为主,为老百姓从林业的产业这一方面能得到一定的收入。在今后我们还是以种植沙棘这种有经济价值的林木为主,一方面是发挥林业的生态效益,再一个老百姓从中能得到更多的实惠。
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现在我省基本上已经消除了昔日的毁林开荒、人为砍柴的现象,取而代之的是广大农牧民群众积极承包荒山荒坡的喜人景象。
陈永德主任感慨地说,现在老百姓对承包荒山荒坡的积极性非常高,百姓对林业重视,承包荒山荒坡,自己可以多增加收入,而且出现了很多承包大户承包荒山荒坡、积极投工投劳的场景,他们正在为改善身边的环境做着不懈的努力。
建好“三北”工程改善高原生态环境
我省在“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中,也在与时俱进,不断地调整着发展思路。
2000年以来,我省林业部门提出了按照"东部沙棘,西部枸杞"的林业产业发展思路,随着这一思路的形成和逐步深入,柴达木盆地已经种植了枸杞近5万亩,可采果利用面积2万亩;在东部地区也营造了人工沙棘林130万亩。这些经济林的形成,也使得一些生物工程企业获益良多。
青海清华博众生物技术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周斌说,“清华博众”是一家主要从事沙棘资源研究开发和深加工的企业,形成了沙棘酒、沙棘冰酒、沙棘饮品等一系列产品。2008年公司产值超过一亿元,出口额达到950万美元。周斌说,离开生态发展这个战略,我们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而借助于青海省大力发展生态建设,新建了大量的沙棘基地,我们企业就有了高品质、高质量的沙棘资源,从而保证了我们企业的产品达到了国际有机认证这个水平,让我们的品牌在国内、国际市场上占有了一席之地。
我省自1978年实施“三北”防护林工程的30多年中,部分地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全省“三北”地区的森林覆盖率由工程建设前(1978年)的2.47%,提高到目前的5.65%,提高了3.18个百分点,年造林面积也由1978年前的每年10万亩左右提高到了现在的100万亩左右,造林步伐明显加快。林业产值由1977年的1648.5万元增加到4.6亿元左右。以枸杞、沙棘资源利用为主的沙产业和生态旅游业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林业二、三产业产值由1977年的75万元增加到了现在的3亿元左右。
在谈起我省自从实施“三北”防护林工程过程中采取了那些有经验的措施时,青海省林业局党晓勇副局长对记者说,像青海这样的自然气候条件很差的地区,必须依靠政府行为,发动全社会的力量,才能保证防护林建设持续稳定地快速发展。各级政府进一步放宽政策,从而调动了农牧民群众和企事业单位造林绿化的积极性,掀起个人承包治理荒山荒坡,大搞造林绿化的新高潮,多方筹集资金,加大了投入。同时,我们针对青海自然气候特点,坚持宜林则林,宜灌则灌,宜草则草,乔灌草相结合,带片网结合;在造林方式上坚持封造并举,重视封山育林,落实封育资金。
目前,我省的“三北”防护林四期建设工程已圆满完成,工程的实施明显改善了部分地区生态环境,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地控制,风沙危害逐步得到遏制,林业产业得到了一定发展,促进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在说到“三北”防护林工程下一步要如何实施时,党晓勇副局长说:我们要紧密结合我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进行营造林投资机制改革,提高老百姓的营造林积极性,使我省的营造林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要积极争取国家投资,加大我省“三北”工程建设区退化林分的改造和农田防护林更新改造工作;还要调整思路,将人工造林的任务安排在城镇周边及交通沿线,与新农村建设想结合,改善城镇周边人居环境条件;再者,封山育林任务向西部风沙区倾斜,因为,西部风沙区面积大,非常适宜封育,且封育效果明显,成本低。
党晓勇说,“三北”防护林工程的实施,使得我省风沙危害明显减轻,流沙肆虐的现象得到了逐步遏制,原本没有草木的地方出现了绿洲。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的看到,在以后的“三北”防护林工程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亟待解决。比如说,剩余的施工林地多为地处边远,山高坡陡,自然条件很差的干旱山区、风沙区,造林成本高、难度大;大部分地区生态防护林直接经济效益过低,内在动力不足;建设资金的不足,同样也影响着防护林建设的进度和质量;还有就是营造林管护工作难度大,管护人员严重缺少等等。
我们看到,我省的“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仍然任重而道远。但是,我们已经有了几十年建设的经验,有了全省上下共同的努力, “三北”防护林,一定会成为青海高原上一道绿色的生态屏障……
-相关链接:“三北”防护林工程
1978年11月25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在我国西北、华北北部、东北西部干旱和风沙危害、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建设“三北”防护林体系。“三北”工程的建设范围:东起黑龙江的宾县,西到新疆乌孜别里山口,东西长4480公里,南北宽560公里-1460公里,包括西北、华北和东北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51个县(旗、市、区),总面积达406.9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42.4%。
“三北”地区分布着全国98%的沙漠、戈壁和沙漠化土地,总面积达149万平方公里,每年由于沙尘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45亿多元,沙区60%以上的县经济贫困、生态脆弱;“三北”地区水土流失总面积达55.4万平方公里,大量的泥沙流入黄河。“三北”地区由于受大气环流的作用和缺少森林的调节,旱涝灾害越来越频繁,危害越来越重,严重制约着“三北”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建设“三北”防护林工程就是要通过增加林草植被,合理开发利用土地和生物资源,遏制住沙漠化土地扩大,控制水土流失,全面改善生态环境,保护农业生产,促进国民经济发展。
“三北”防护林工程,从1978年开始到2050年结束,分三个阶段八期工程进行,总工程规划造林5.34亿亩,其中人工林3.96亿亩,封山育林1.14亿亩,飞播造林1600万亩,静态投资576.8亿元。工程完工后,使森林覆盖率由1977年的5.05%提高到14.95%,林木蓄积量由1977年的7.2亿立方米增加到42.1亿立方米。“三北”防护林工程将从根本上改善“三北”地区的生态环境和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