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农首页>苗木>苗木市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林业有着独特优势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林业有着独特优势

时间:2009-11-11 14:27  来源:金融时报  责任编辑:文枫

   随着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的日益临近,国内外关于低碳经济、新能源和节能减排的消息、政策和规划不断涌现。

  11月6日,国家林业局造林绿化司副司长、国家林业局应对气候变化常务副主任李怒云表示,根据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来看,由于受制于能源结构、资金技术等,发展低碳经济还存在着一些障碍和困难,而林业在发展低碳经济中却有着工业所没有的优势。

  低碳经济成为新主题

  李怒云说,低碳经济,应该是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一些经济形态的总称。现在国际上认为,低碳经济至少应该有六方面的内容:一是提高能源效率和节能;二是优化能源结构;三是调整产业结构;四是增加碳汇特别是林业碳汇;五是科技创新,主要是一些碳封存、碳收集的技术;六是生活和消费方式的改变。

  对于什么是低碳经济,业界有诸多描述。如低碳经济是指经济体系只有很少或没有温室效应气体排放到大气层中,或指经济体系的“碳足迹”接近或等于零。有人认为,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还有专家说,低碳经济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不管如何定义,有一点已成共识:应对气候变化,低碳革命不可逆转。在我国,低碳经济将成为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的新主题。

  森林———一种重要的资源

  据李怒云介绍,林业在发展低碳经济中有着工业所没有的优势。这种优势在于林业具有其他产业所不具备的一种重要资源———森林。

  首先,森林是利用太阳能的最大的载体,它不仅能够提供人们衣食住行需要的物质材料,而且还能够真实地吸收二氧化碳,是安全、实实在在的减排。

  对于森林的吸收、固定二氧化碳的能力,专家分析,我国现有森林植被的贮碳量只相当于潜在贮碳量价值的40%多。通过强化森林经营管理,提高森林的质量,能够大大增加森林生态系统的贮碳能力。

  其次,改善人居环境,为人们提供高质量生活的基础条件。我们讲的低碳经济不是贫困经济,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要给人们创造良好的生活条件。比如说森林就是一个巨大的旅游资源,生态旅游、森林旅游给人民提供了较高的生活质量。另外,森林能够提供保健的食用油。油茶是我国特有的一种优良树种,油茶的品质现在专家认为比橄榄油还好。如果种植和改造9000万亩高产油茶树,每年可生产油茶450万吨,可使我国食用植物油进口减少50%左右,还可以腾出1亿亩种植油菜的耕地种植粮食。

  另外就是开发林业生物质能源。森林是仅次于煤炭、石油、天然气的第四大战略性能源资源,具有可再生、可降解的特点,而且还有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一次种植后可以持续利用几十年的优势,是大有希望的新兴绿色能源。森林的生物质能源主要是用林木的果实提炼生物柴油,或者用植物纤维来发电供暖。在石化、煤日益枯竭的情况下,发展林业生物质能源已经成为世界各国能源替代战略的重要选择。

  李怒云表示,林业措施是促进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保障人类福祉的低碳选择。

  林业应对气候变化

  11月6日,国家林业局发布《应对气候变化林业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计划》)。国家林业局造林绿化管理司司长王祝雄介绍说:“发布和实施《计划》是建设生态文明、进一步发挥林业在应对气候变化中重要作用的需要。制定并实施《计划》是落实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措施的具体行动。”

  国务院2007年发布的《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中,明确把林业纳入我国减缓气候变化的6个重点领域和适应气候变化的4个重点领域,提出林业增加温室气体吸收、维护和扩大森林生态系统整体功能、构建良好生态环境的政策措施,突出强调了林业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特殊地位和发挥的作用。2009年6月召开的中央林业工作会议指出:在应对气候变化中林业具有特殊地位,并强调“应对气候变化,必须把发展林业作为战略选择”。

  胡锦涛主席2007年9月在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第十五次领导人会议上宣布:2010年我国森林覆盖率将提高到20%,并倡议建立“亚太森林恢复与可持续管理网络”。2009年9月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又提出大力增加森林资源,增加森林碳汇,争取到2020年我国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增加13亿立方米。这是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重大措施之一。

  李怒云表示,我国发展林业生物质能源潜力巨大,在应对气候变化当中能够作出巨大的贡献,特别是与低碳经济结合起来。

  据介绍,林业适应气候变化的7项行动,包括提高人工林生态系统的适应性、建立典型森林物种自然保护区、加大重点物种保护的力度、提高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预警能力、加强荒漠化地区的植被保护、加强湿地保护的基础工作、建立和完善湿地自然保护区网络。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查看所有评论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查看所有评论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