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新农网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鹿

致富路上先锋兵

时间:2009-10-12 11:43  来源:黑龙江农垦日报  责任编辑:欣然
核心提示:经考察,他觉得养鹿是一个致富的好项目,于是2002年他在自家院子里建了96平方米鹿舍,投资2.3万元,买回了6只幼鹿和1只种鹿。经过精心饲喂,每年养鹿的效益在1万元以上。在他的带动下,第一居民组有5家先后买回了40多头鹿。

汤原农场的民兵们在农场三个文明建设中发挥先锋作用。全场147名民兵用实际行动树立了民兵的新形象,涌现出了一批典型……

孙会联:

脱贫致富走在前

第二居民组民兵孙会联,种地赔了本,为了摆脱生活困境,他尝试着走种养结合之路。1997年春,他买回来15头仔猪,经过精心喂养,不到5个月就全部出栏,正赶上当时生猪市场价格看好,每公斤收购价8元,15头猪净挣了4000多元。

此后,他开始不断地扩大养殖规模,到2003年年出栏生猪达到500头,年获纯利润七、八万元。走种养结合之路既实现了粮食的过腹增值,有效地破解了卖粮难、地难种的难题,也使他增加了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从1997年开始养猪起截至2005年4月,孙会联仅养猪一项就挣了近20万元。

2005年,生猪价格一度低迷,许多养殖户饲养的肥猪该出栏时却无人收购。孙会联感到再发展养猪恐怕没有什么效益可言,而同时,他看到了另外一个赚钱的机会,那就是贩猪。2005年5月,他投资12.6万元买回了一台货车,开始了收猪贩猪的历程。

从2005年5月至今,他平均每个月收购贩卖肥猪2000头左右,最多时一个月能收到2300头。扣除人工、耗油等,他每个月的纯收入都在1万元以上。

刘江:

当好致富带头人

刘江是一名退伍军人,1996年他回到家乡后,响应农场党委和武装部的号召,立志做群众致富的带头人。

他在第一居民组承包了7公顷耕地。2004年国家“一免两补”惠农政策实施后,他也曾想要扩大种植面积,但看到乡亲们纷纷抢包耕地,而居民组的耕地有限,便打消了这个念头,在原有的7公顷承包田里精耕细作,愣是绣出了高产田,大豆公顷单产2.8吨,玉米单产8吨,成为第一居民组高产样板田,许多种植户纷纷前来向他取经。

经考察,他觉得养鹿是一个致富的好项目,于是2002年他在自家院子里建了96平方米鹿舍,投资2.3万元,买回了6只幼鹿和1只种鹿。经过精心饲喂,每年养鹿的效益在1万元以上。在他的带动下,第一居民组有5家先后买回了40多头鹿。

刘江并没有小富即安,他在部队学过驾驶,2006年7月又买回了一台微型出租车,在种养之余搞起了客运。小小的出租车每月都能给他增加1000多元的收入。

10多年来,刘江“三套马车”并驾齐驱走上了富裕路,也为乡亲们致富打了“样”。

李士广:

扶贫济困献爱心

李士广曾担任过居民组党支部书记和居民组组长等职务。为照顾不慎摔伤、生活不能自理的老母亲,他辞去了居民组组长的职务,回到家中一边精心地照料母亲,一边和妻子一道侍弄承包的40公顷土地。

李士广从来没有忘记自己的党员和民兵身份。第七居民组一直以大豆、玉米等农作物种植为主。李士广利用自己拥有大马力机车和全套农机具的优势,带头进行秋整地、秋施肥。那一年,他种植的玉米每亩增产80公斤,40公顷耕地种植效益达到10多万元,被宝泉岭分局授予“粮食生产标兵家庭农场”称号。在他的带动下,群众用大马力秋整地、秋施肥的积极性高涨起来,2006年全居民组玉米增产40多万公斤,增收30余万元。

李士广还竭尽所能热心帮助那些生活困难的家庭。居民王松起的妻子常年有病,家里缺少劳动力。当听说王松启家孩子考上大学无钱交学费时,他回到家里拿出5000元,资助王松启的孩子上大学。秋天,家家都在抢收玉米,王松起家既无劳力又无机车正在发愁时,他开上自家的拖拉机,用了一天半的时间,将王松启家的玉米抢在下雪前全部收了回来。几年来,李士广无偿为困难职工代耕的费用达4000余元,每年为秋整地和春耕时缺少资金的居民垫付资金达10余万元。他因此多次被农场授予扶贫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发表评论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用户名: 密码:
    查看所有评论新农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