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林蛙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所需林蛙苗种越来越多,单靠移植天然的林蛙受精卵团、蝌蚪已无法满足养殖的需求。为保证适时提供数量充足、规格整齐、体质健壮、生长迅速的优良品种,必须采取人工繁殖的方法进行林蛙苗种生产。
林蛙人工繁殖生产,有许多优越性:一是林蛙苗种纯;二是饲养管理方便,可以有计划,按需要生产苗种,因地制宜放养,使林蛙产品稳定高产;三是就地自繁自养,避免了苗种长途运输,节约大量人力物力;四是可为当地及周边养殖用户提供亲蛙及苗种,促进林蛙养殖业的发展。
所谓林蛙的人工繁殖,目前系指人工的方法,促使雌、雄亲蛙,在人工养殖条件下,达到性成熟,且能发情、抱对、交配、繁殖,从而获得受精卵,并给予一定的人为条件,使爱精卵发育,孵化出苗。因此,林蛙人工繁殖,包括亲蛙选择、运输、强化培育、催情、产卵、受精卵孵化等一系列过程。
一、亲蛙选择林蛙苗种质量的好坏,幼、成蛙生长速度的快慢,以及人工繁殖中产卵率、受精率、孵化率、幼蛙成活率的高低,除人的技术和环境因素外,还取决于亲蛙质量的优劣。因此,亲蛙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必须认真对待。
(一)亲蛙选择标准
1、年龄无论是选捕天然野生的亲蛙,还是从养殖户购买的亲蛙,或是从自养的后备亲蛙中选留亲蛙,都应选择3~4龄,超过6龄的蛙,不宜作亲蛙。
2、个体规格雌蛙体长7.5厘米以上、体重50克以上;雄蛙体长6厘米以上、体重40克以上。
3、体质健壮体表光滑湿润,分泌物多;无病、无伤,无畸形,外形完整,活力旺盛;品质优良,具有典型林蛙特征的个体。
(二)雌、雄蛙鉴别与性比
1、雌、雄蛙鉴别正确鉴定林蛙的性别,在亲蛙的选择和实际生产中是十分重要的。除根据林蛙内部结构和生物学特性的差异进行雌、雄鉴别外,林蛙雌、雄外形的区别主要在前肢指上,前肢指上有瘤壮突起(婚垫)者为雄性,无瘤状突起者为雌性。
2、雌、雄蛙性比配组雌、雄蛙的性的比配组以1:1为宜,雄蛙的比例不宜过大,过大则出现多雄争一雌现象,影响抱对和排卵及受精,同时也增加了投喂饲料的数量和产生活动空间的竞争,增加养殖成本。
(三)选择亲蛙时间
亲蛙的选择工作,最好在每年的初春,林蛙抱对产卵之前一个月左右进行。此时,林蛙刚刚结束冬眠,天气凉爽,林蛙的生理活动较弱,新陈代谢水平较低,便于运输,成活率高。而且亲蛙运抵养殖地后,经短期饲养和强化培育,即可进入繁殖。
也可在晚秋时,林蛙即将进入冬眠之前,进行亲蛙的选择工作。但运抵养殖地后,要经过一段较长的时间的暂养和漫长的越冬冬眠期,增加了饲养管理的工作量,而且在越冬期间,林蛙对外界环境和温度等的变化及对疾病的抵抗力等都较低,往往存在着部分夭折的危险。
在温度较高的5~10月,不宜进行亲蛙的选择和长途运输,此期间林蛙生理活动较旺盛,新陈代谢水平也较高,活动能力强,容易碰撞致死,而且由于气温高,经长途运输易产生各种疾病而导致死亡。二、亲蛙运输由于林蛙的幼、成蛙是用肺呼吸,因此,在运输时可不必象运输受精卵团和蝌蚪那样浸泡在水中,只要能保持一定的湿度,保证透气良好,保持较凉爽的温度即可成功地运输。
(一)运输工具
采用木制、铁制、塑料制、纸制的桶或箱均可,内侧衬以光滑柔软的塑料薄膜或布等,桶或箱的侧面和上面要钻多个通气孔洞,注意内衬物不要将通气孔洞堵塞。桶或箱的底部要垫放较厚且浸足了水的海绵泡沫、水草或棉、布等,以保持湿度和减轻运输过程中的震动。
由于亲蛙个体较大,活动力也强,为避免碰撞和拥挤叠压致死,最好将动具内分隔成若干个小室,每一室内放2~4只林蛙。幼、成蛙的弹跳能力强,为防止运输途中跳出逃跑,装完箱后,要用湿布或密眼网片封好上口。
(二)运输方法
1、运输前停食在亲蛙装箱(桶)启运之前的2~3天,要停食,不要投喂饵料,以免运输途中排出粪便造成运具内环境污染,同时可减轻其新陈代谢强度和活动强度,以利运输和提高运输中的成活率。
2、运输密度运输密度可按每平方米运具内面积装200~300只,装箱之前,要将蛙体洗干净。
三、亲蛙的强化培育
培育出一定数量的成熟度好、繁殖力高、体质健壮的优质亲蛙,是林蛙养殖中人工繁殖的决定性物质基础和生产成败的关键。因此,必须对亲蛙进行科学饲养,精心培育,从而达到成熟早、成熟率高和产卵量多的目的。
(一)亲蛙培育池
亲蛙培育地,是集亲蛙饲养、发育抱对、产卵繁殖于一体的活动场所,故亦称产卵池。其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亲蛙的性腺发育。因此,面积不宜过小,每个池的面积以20~30平方米为宜,视生产规模可建一个或若干个。为便于饲养管理,便于饲养管理,便于观察抱对产卵和收集受精卵团等,面积较大的池,可建成宽度为4~5米,长度为任意的窄长方形池子,其环境尽可能地接近自然状态。四周或中间要留有占水面积1/3的陆地,陆地上可栽种花草或农作物等作为隐蔽物。池水的深度不必一致,可有深、有浅,从10厘米到40厘米为宜。其中10厘米左右的“浅水”面积和40厘米左右的“深水”面积各占一半为好。如果条件有保证,能维持池水的清新和温度稳定,池水均为10厘米左右的“浅水”也可。
池水中可移植一些水稗、水葱、眼子菜、水葫芦等水生植物,以满足林蛙产卵繁殖的环境条件,同时又可净化水质。池子的四周要建有防止亲蛙逃逸的防逃障,共高度为1米以上,防逃障要垂直于地面或稍向内倾斜。其材料可就地取材,用砖墙、土墙、竹木障、铁网、塑料布等均可。
(二)亲蛙放养
亲蛙的放养密度为每平方米2~3对,雌、雄蛙比例为1:1。如果生产规模较大,亲蛙放养数量多,雄蛙比例可适当少些,以防止雄蛙过多为争夺雌蛙而产生争斗,影响抱对产卵。
(三)培育管理
亲蛙营养状况的好坏,不仅直接关系到怀卵量和成熟度,而且对受精率、孵化率乃至蝌蚪的成活率及幼蛙的生长等都有潜在的影响。因此,投喂亲蛙的饲料要求营养丰富而全面,饲料品种不可单一,尽可能多喂些动物性活饵。亲蛙在孕育卵期间,对营养的需求量较高,摄食量大,每日投饲量应占其体重的10%左右,其中动物性饵料要占总投饲量的50%~60%为好。每天投喂2次,于早晨天刚亮时和下午日落之前,气温较凉爽时投喂。
在亲蛙发情期间及而后的抱对期间,其摄食量明显减少,产完卵后,则进入生殖休眠状态,而完全停止摄食。此期间,要适当减少投饵或停止摄饵,以免费饲料。生殖休眠过后,亲蛙摄食恢复正常,此时要及时投饵,仍需保证饲料的质量和数量,以利于蛙产后体能的恢复,为下一次的繁殖打好基础。
在亲蛙饲养管理过程中,要注意调节水温、水质、水位,适时、经常地注入和更换池水,每周换水至少2次,水温保持在18~24摄氏度范围内,不可忽冷忽热。要随时做好防病、除害等工作。
四、人工催产
在自然条件下,达到性成熟的雌、雄蛙个体,一到繁殖季节,就开始抱对产卵繁殖。但由于亲蛙的成熟度不一,加之气候、环境因素等影响,其抱对产卵的时间则有先有后。因此,不但繁殖时间拖延很长,而且孵化出的蝌蚪规格也参差不齐。
为了使亲蛙能够集中抱对产卵,缩短繁殖时间,获得规格整齐的苗种,有必要对亲蛙进行人工催产。
(一)亲蛙成熟度的鉴别
成熟良好的雌蛙,腹部膨大柔软,对雄蛙发情的鸣叫有明显的反应,并回以低沉的呼应叫声,愿意接近并依恋雄蛙,且喜欢与之在水面聚群追逐嬉戏,不拒绝雄蛙的拥抱。这样的雌蛙,即使不施以人工催产,也能很顺利地产卵。
成熟度较差的雌蛙,腹部膨大程度较小,弹性差,对雄蛙不感兴趣,对雄蛙的发情鸣叫无反应,躲避雄蛙的接近,喜单独活动,拒绝雄蛙的拥抱。对这部分亲蛙,必须施以人工催产,才能达到与成熟良好的亲蛙同期产卵的目的。
(二)催情药物
目前使用的催情药物,主要有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促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及林蛙脑垂体等三种。前两种药物有商品出售,而林蛙脑垂体需使用者自己摘取制备,制备方法为:
1、摘取脑垂体取活的成体林蛙(非同种亦可)若干,用剪刀从两侧嘴角剪开至鼓膜后,然后在鼓膜后横着将头剪下;把口腔上颌的皮肤向前翻起,露出头骨,用剪刀从每侧枕骨大孔向眼前方各斜剪一刀;将剪成的三角形骨片向前翻折提起,露出脑的腹面;在脑的视神经交叉处可见到一埋于淋巴组织内的粉红色小体――脑垂体,用尖镊子拨离垂体周围的结缔组织,将脑垂体取出。
取出的脑垂体可鲜用,也可用丙酮或无水酒精浸泡脱水脱脂后,干燥存放备用,干燥存放的脑垂体,可保存1~2年时间。
2、制备药液把鲜脑垂体或干燥保存的脑垂体,在经过消毒处理的研硒内研细成末或粉状,然后加入适量0.65%的生理盐水制成悬液,沉淀后取其上层清液使用。
(三)催情药剂量
催情药物主要用于雌蛙,因雄蛙较雌蛙提前一周左右进入发情期,一般不需要注射药物来促进精子的生成和成熟,但为了促进其发情强度,也可酌情给雄蛙注射相当于雌蛙一半的药量。
上述三种药物,可单独使用,也可混合使用,一般混合使用效果会更好些。
单独使用时,促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为30微克/千克体重;绒毛膜促性激素(HCG)为1200国际单位/千克体重;林蛙脑垂体为15~20个/千克体重.
由于林蛙体躯较小,注入体内催情药水的体种不能太多,所以,催情药物的浓度要配高一些,每只亲蛙注入体内催情药水的体积以0.5毫升左右为宜。
(四)注射方法与效应时间
1、注射方法采用臀部肌肉注射或腹部皮下注射。一般只需注射一次。臀部肌肉注射时,以45度角刺入,进针深度1.5厘米左右。腹部皮下注射时,用镊子夹起肚皮,以水平方向刺入,进针深度2厘米左右。
2、注射操作催产注射时最好两人配合操作,一人用双手握住蛙体,一人以右手持注射器,左手拿消毒棉球轻抵注射部位,退针时,左手用棉球轻轻按揉针孔,防止药水外溢。
3、效应时间将注射催情药物的亲蛙,按1:1性比放入产卵池内。在适宜水温下,催产后的效应时间约为40~48小时,雌、雄亲蛙即开始抱对,继而排卵、排精,完成受精过程。如果超过48小时,仍无抱对现象,则需做第二次催情,第二次催情的药剂用量为第一次的1/2。
4、注射后注意保持环境安静采用人工催产、自然产卵受精的方法,可获得理想的人工繁殖效果。值得注意的是,在亲蛙发情抱对时,应保持环境的安静,否则一旦受到外界的刺激,雄蛙就会产生僵直现象,需数分钟才能恢复过来。因此,要严禁人为惊吓,以免影响产卵和受精率。
五、人工孵化
在自然条件下,野生林蛙的受精卵,由于受天敌的危害和环境及气候等条件的影响,孵化往往很低。而人工孵化,则是在专用的孵化池中进行,避免了各种不利条件的危害和影响,大大地提高了孵化率。
(一)孵化池
为了能把不同时期产的卵分池孵化,避免因不同时期的卵同池孵化而产生蝌蚪规格参差不齐的现象,孵化池可多建几个,数量依亲蛙数量而定。面积不必太大,一般2~3平方米即可,水深20~30厘米。为保证水中的溶解氧含量,池水应能保持一定的交换量,但水流不能太大,不可冲动卵团。进出水口都要用筛绢罩上,防止有害昆虫、剑水蚤等充入和受精卵或蝌蚪随水流出。
如果条件允许,也可不建孵化池,在大水面中用网箱孵化。网箱面积1平方米左右,箱深40厘米,采用40目聚乙烯网片固定在框架上制成。孵化时将网箱固定架设在水面上,网箱底部入水深度15厘米左右,精心看护孵化即可。
(二)孵化管理
1、投放同一批受精卵受精卵团经充分吸水膨胀后,就可以移入孵化池内孵化。同一池内,要投放同一天产出的卵。
2、孵化密度每平方米可投放受精卵团10~15团,约8000~15000粒卵。
3、水质、水温控制池水要保持微流动和交换,水温保持在18~24摄氏度,切勿超过27摄氏度,否则胚胎或蝌蚪就会被烫死。如果是静水孵化,应每隔6小时更换掉1/4的老水,新注入的水与原池中水的温差,不要超过2摄氏度。
4、送卵操作要轻快在从产卵池向孵化池移送受精卵团时,操作要轻快,不可将受精卵团弄散或将卵团上、下面弄颠倒,否则容易降低孵化率甚至导致胚胎死亡。
5、做好孵化记录要认真记录温度、水深、入孵时间、入孵卵数、受精率、孵化率、孵出时间等,以便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和总结经验教训。
(三)胚胎发育与变态过程
1、胚胎发育据马常夫等观察结果,卵受精后约10~17小时开始分裂(但在水温低的条件下,2~3天才开始分裂),卵受精的第2天,即进入原肠早期,最初形成背唇,出现新月形小沟。第3天进入原肠胚中期,侧唇出现,原口内卷,背唇和侧唇合成半圆弧形。第4天原口内唇向内卷,原口变小,为卵黄栓所堵塞,过渡到原肠胚晚期。第5天出现神经板,以后神经板边缘升起形成褶,中央向内凹,形成神经沟,沟宽约1毫米,胚体长2.4毫米.第5天半神经褶愈合,形成神经管,口吸盘出现,呈裂缝状,鳃亦出现.第6天至第6天半,出现尾芽,长度为胚体长的1/8~1/9,胚体长为2.8毫米。第7天可见外鳃原基,尾长为全长的1/3,胚胎长6.5毫米。此时胚胎脱离卵胶膜,吸附于卵胶膜或水草等物体上。第8天外鳃分出短指状的枝,体长为7.5毫米,尾长为体长的1/2。第9天外鳃生成线状。10天左右蝌蚪口已张开。发育至第12天,体长11毫米,尾长6毫米,腹部短而圆,尾扁而宽,消化管变成弯曲状。第13天鳃盖生成,外鳃消失,体长14毫米,尾长8毫米,消化管迂回弯曲。自此,胚胎发育基本完成,下一步进入发育完善阶段
2、变态过程自受精卵发育至第31天,开始出现后肢,体长36毫米,尾长25毫米,消化管异常发达。第35天出现前肢,体短缩为34毫米,尾长21毫米,消化管开始紧缩变小,口内角质板消失。第37天,体长缩短至15毫米,尾缩短至1毫米。此时幼蛙登陆。第38天,尾部全部消失,至此完全变态为幼蛙。
林蛙人工繁殖
发布时间:2010-08-24 来源:重庆兴农网
摘要:随着林蛙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所需林蛙苗种越来越多,单靠移植天然的林蛙受精卵团、蝌蚪已无法满足养殖的需求。为保证适时提供数量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