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山核桃蚜虫(Kurisakia sinocarye Zheng)
山核桃蚜虫又名“油虫”、“麦虱”。属同翅目,蚜总科,分布浙江、安徽各山核桃产区,危害山核桃树。
危害情况;以小蚜刺吸嫩牙跟汁液方式为害。每年4月上中旬即“清明节”前后危害最重,此期1~3代小蚜重叠在一起争相刺吸,进入为害盛期。为害严重时,使雄花枯萎,雌花开不出,树势衰弱,产量下降。
形态特征:
第一代蚜(母蚜):赭色,无翅,体背有皱纹,具肉瘤,触角短,4节,缩于腹下,无父管,形似一只“小乌龟”。
第二代蚜;体嫩黄色,无翅,扁平,椭圆形,触角5节,复眼红色,腹背有绿色斑带两条和不甚明显的瘤状腹管。
第三代蚜:为有翅蚜,翅前缘有一黑色翅痣,触角5节,腹背有两条绿色斑带及明显的瘤状腹管。
第四代蚜(性蚜):体无翅,无腹管,触角4节。雌蚜黄绿色带黑,头前端中央微凹,尾端两侧各有一圆形泌蜡腺体,分泌白蜡,雄蚜体色较雌蚜深,头前端深凹,腹末无泌蜡腺。
越夏型:体黄绿色,无翅,个体极小,体扁薄如纸。
生物学特征;一年4代。10月下旬~11月初卵在山核桃芽缝、叶痕以及枝条破损裂缝里越冬,一处一粒或十几粒,翌年1月中下旬~2月上中旬孵化为第一带小蚜,初为黄色。后转为暗绿色,象小乌龟并慢慢地爬至山核桃树的芽缝里刺吸取食,至2月中下旬(雨水前后)开始从芽上陆续转移到芽下小枝上刺吸为害,随着天气逐渐转暖,虫体发育增快,到山核桃开始萌动的3月下旬~4月初(惊蛰以后,清明前)发育为成熟母蚜,开始进行孤雌卵胎生产第2代小蚜。第2代小蚜一经产下便可爬至正在萌发中的山核桃芽叶上刺吸为害,到4月上中旬(清明节前后)又开始进行孤雌胎生,生产第3代小蚜,聚集于山核桃新叶上,刺吸为害,此时,第一,第二,第三代蚜虫都可以看到,竞相刺吸为害,进入为害盛期。到4月下旬,第3代小蚜的背肩两侧开始形成翅芽,继续成为有翅蚜。不久,有翅蚜产下非常微小的第4代小蚜于山核桃叶背上并于5月上中旬(立夏前后)开始休眠越下,称为越夏型。越夏型蚜体黄绿色扁薄如纸贴于叶背不吃不动,直到9月中下旬才开始慢慢苏醒过来恢复活动,同时体形增大,颜色由黄绿色转为黑绿色,在叶背刺吸为害。直到10月下旬~11上旬发育分化为无翅的雌蚜和雄蚜,交配产卵,卵产于山核桃芽上叶痕以及枝干破损裂缝里过冬,每雌蚜产卵1-5粒,卵产后,雌、雄蚜相继死亡。
山核桃蚜虫在越夏期间,由于高温、干旱的影响,可引起大量干瘪发黑死亡。越夏后恢复活动已快到深秋,山核桃叶近于黄化,危害就不重。
山核桃虫喜欢湿润凉爽、阴坡虫多,阳坡虫少,山坞虫多,山冈虫少。连续几天大雨并不能使虫口下降,但3~4月出现的严重“倒春寒”,则死亡率很高。
防治方法:选用40%氧化乐果按1:0或1:1浓度在树干周围打孔注药,方法是手拿快口1CM左右的小尖斧,以10CM的间距,45°的倾斜在树干上环状打孔,孔深至木质部1CM左右,然后用小塑料壶挤滴氧化乐果药液1~2滴,以不流漏为度,防治效果90%以上。
二 山核桃蝗虫
主要有摹螳秦蜢和绿腿复露蝗两种。
(一) 摹螳秦蜢(China manfispoides Walker)属直翅目秦蜢亚科,秦蜢属。国内分布于浙江、江苏、安徽与广西,国外分布于缅甸。为害的寄生主要有山核桃、山茱萸、馒头果、榆树等18种木本和草本植物,山核桃产区为害山核桃为主。
为害情况:以跳蝻和成蝗直接吃山核桃叶子,严重为害时树叶被吃光,造成产量颗粒无收。
形态特征:[成虫]雌成虫,平均体长25.6MM,宽4.0MM,黄褐色和灰褐色两种,翅灰褐色长约21MM,伸达腹末。雄成虫平均体长17.8MM,宽3.0MM;黄褐色一种,翅灰褐色长约19MM,超出腹末6MM左右。雌雄成虫触角丝状,11节短而细,后足腿节有3个环形褐斑。[卵]长椭圆形,略弯曲,褐色,长约8MM,宽约2MM,一 端圆钝,另一端略尖且有一圆环似的帽盖状,通常十几粒胶结成圆桶形。[跳蝻]有淡黄色和灰褐色两种,后足腿节有分布均匀的3个明显的棕褐色斑纹。
生物学特征;一年一代,一卵在表土中过冬,翌年5月中旬卵孵化出跳蛹,孵化期为5月下旬~6月上旬。8月上旬成虫羽化,8月下旬交配产卵,卵常成堆地聚产在阳光充足,杂草较少的地方,10月下旬成虫死亡。跳蝻共5龄,平均历期为76.6天,一龄跳蝻在地表活动为害小灌木和杂草,2龄跳蝻上树为害山核桃叶子。新鲜人粪尿水对成虫有一种特殊的引诱力。成虫进入性成熟期纷纷下树到地面,交配产卵。
摹螳秦蜢在避风向阳的坐北朝南地段发生重,山脚比山冈发生重,林地灌木植物、柴草如金樱子、锦鸡头、馒头果丛中容易发生。
防治方法:
(1)二龄跳蝻前防治,该期跳蝻主要分布在山脚、地角、田边、路旁、杂草中,以取食地表杂灌(馒头果等)及禾木科杂草,且呈聚集分布,用20%杀灭速丁1:1500倍掖地面喷雾防治效果达90%以上。
(2)成虫期防治,在有蝗虫活动的山核桃林地上对方浸透含有90%晶体敌百虫尿水药掖的稻草堆(90%晶体敌百虫2KG溶化后和25KG尿水混合),一般10M一堆,一亩6~7堆,每堆稻草1~2KG,短时间内成虫嗅到尿水气味就会很快飞来取食。会立即中毒死亡。
(二) 绿腿复露蝗 (Fruhstorferiola viridifemorata Caud)属直翅目秃蝗亚科,复露蝗属。分布在浙江天目山区、临安昌化等地,寄主有山核桃、山茱萸、柑橘、馒头果、马铃薯、番薯藤、玉米、黄豆等植物。
为害情况:初孵跳蝻以禾木本科、豆科等植物叶子为主食,随着虫龄增大逐渐转移到山核桃和山茱萸树上危害,严重危害时,树叶被吃光,产量当年欠收。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雄虫24~25MM,雌虫28~30MM,绿褐色,前胸背板宽平,触角丝状,前翅褐色,后翅基部无色,端部烟色。后足股节黄褐色,上侧具两个黑色横斑,后足胫节端青绿色,基部黑色。近腹部有两个黑色横斑,初孵跳蝻体绿褐色。头略棕红色。[卵]灰白色。长椭圆形,长约8.5MM,宽约2MM。
生物学特征:一年一代,以卵在表土中越冬。卵多成块成堆的产在山脚路边、杂草较少、土壤教疏松的地方。初孵跳蝻出现在4月旬,7月上旬成虫羽化,7月中旬开始交配产卵,8月下旬成虫开始死亡。跳蝻共4龄,历期70天左右,初孵跳蝻以地表禾木本科和豆科等植物为食,二龄起上树危害山核桃叶子。新鲜人粪尿水对成虫有一种特殊引诱力。
绿腿复露蝗在避风山凹、山湾易发生,山脚比山冈先发生,林内及附近旱地‘开垦地多,马铃薯、黄豆、玉米等蝗蝻食料丰富,土壤又松的林地发生重。
防治方法:
参考摹螳秦蜢防治技术。
三 山核桃天社蛾
山核桃天社蛾又名青胯白舟蛾和青虫。属鳞翅目、舟蛾科。国内分布浙江、江西、台湾、湖北,国外分布于日本、越南。危害山核桃树叶。
危害情况:大发生年代,幼虫食叶,“上午一片青,下午一片黄”,仅留叶柄和枝干,山核桃提早落果,引起枝干枯死。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20~25MM,雄蛾略小。翅展雄39~46MM,雌50MM左右;头和胸背灰白掺有褐色;腹背灰褐色;前翅暗红色褐色掺有灰白色和黄绿色鳞片,沿前缘到基部较灰色,内外线暗褐色很不清楚,后翅灰褐色,前缘较暗,有一模糊外带。触角羽状,端部死状。[幼虫]长25~40MM,头部粉绿色,上有白色的小点粒,头胸间有黄色环一条。3龄前青绿色,4龄后黄绿色,并出现红色或紫色背线,两侧有白边,气门红色,肛上板红色。[蛹]长20~30MM,黄褐色或黑褐色。[卵]圆形,油菜子大小,初产时黄色,孵化时黑色。
生物学特征:一年4代,以蛹在地表下半寸左右在土中过冬,一般疏松潮湿的草丛植被,碎石片下较多。蛹于翌年4月中旬羽化成虫交配产卵。幼虫共4龄,25天左右。4代幼虫为害期分别在5月上旬~6月下旬,7月中旬~7月下旬,8月上旬~8月下旬,9月上旬~10月上旬。初孵幼虫在卵块周围群集为害食叶成缺刻,3龄后食量增大。幼虫无论在晴天还是在阴雨天在上午8~10点左右都要从树顶爬至树基,然后又重新返回,在树干上上下下来回爬动。1~3龄幼虫有吐丝下垂习性。成虫具有较强趋光性。各代成虫出现分别在4月上旬,6月下旬,7月下旬和8月下旬。
山核桃天社蛾有周期暴发特性,一般10年一次,坐北朝南、低洼向阳3面环山的山谷是虫源地,首先发生,然后向山脊山冈扩展蔓延。
防治方法:
(1) 在4月中下旬选择虫态整齐的第一代卵,在林间释放赤眼蜂生物防治,效果很好。
(2) 25%杀灭菊酯3500倍液,或90%晶体敌百虫1000倍液,80%敌敌畏1000~1500倍液高压喷雾防治幼虫,效果达95%以上。
(3) 40%氧化乐果1:0或1:1在树干胸高部位按45°倾斜角进行环状打孔,每孔间距10CM,孔深至木质部1CM,每孔滴药液1~2ML,效果在90%以上。
(4) 环状涂药毒杀:抓住青虫每天要在树干上上下来回爬动的习性,在树的胸高位涂一圈,4份黄油一份乐果混合的药物一层。宽度10CM左右,就能取得较好的杀虫效果。
(5) 在无风或微风的早晨或傍晚,大面积受害林子可释放低乌烟剂,每亩1~2KG。
(6) 人工挖蛹。
(7) 灯光诱蛾。
四 胡桃豹夜蛾(Sinna extrema Walrer)
胡桃豹夜蛾,属鳞翅目,夜蛾科。为害胡桃属和枫杨。国内分布浙江、江苏、江西、湖北、四川,国外分布日本。为害情况:以幼虫吃食山核桃叶,严重为害时,林子似火烧一片,山核桃大量落果减产,是山核桃的又一重要害虫,常与山核桃天社蛾混合发生。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约15MM左右,翅展32~40MM。头部及胸部白色,颈板翅基片及前后胸有枯黄斑;腹部黄白色,背面微带褐色;前翅桔黄色,有许多白色多边形斑,外线为完整的曲折白带,顶角有一大白斑,中有4个小黑斑,外缘后半部有3个黑点;后翅白色微带深褐色;触角丝状,上颚须明显向上伸出。[卵]球形,很小,初产时青绿色、长约20MM左右,形态和山核桃天社蛾幼虫相近似。但头部有12个小黑点,体背无紫红色背中线,而体两侧上方各有黄色线一条;尾足较长向后伸出。[蛹]初期青绿色,后变黄绿色,外有一淡黄色梭形茧,茧壳上有似菱形花纹,茧壳一端有一明显尖端。
生物学特征:一年4代,以老熟幼虫在山核桃叶子上作茧化蛹然后随枯叶在地上过冬,或在其他枯枝叶、草丛上、石块下坐茧化蛹过冬,翌年5月中旬羽化成虫。4代幼虫危害期分别在5月下旬~7月上旬,7月下旬~8月上旬,8月下旬~9月中旬,10月上旬~10月中旬。成虫羽化期分别在5月中旬,7月中旬,8月中旬,9月中旬。成虫具有较强的趋光性。
胡桃豹夜蛾多发生在坐西南朝东北的山坡上,阴湿的山坞、山脚、山腰严重,山脚较轻,向阳地段常与山核桃天社蛾混合发生。
防治方法:参考山核桃天社蛾的喷雾,打孔滴药和烟雾防治方法。
五 山核桃天牛
天牛幼虫钻蛀山核桃枝干,将枝干蛀空,削弱树势,严重影响生长,甚至枝枯树死,同时受害大枝和主梢易折断,人上树打手山核桃时,一不小心,就会枝断人落,造成伤亡事故。
为害山核桃的天牛主要是桑天牛、皱绿天牛和云斑天牛,其次是星天牛。
上述几种天牛,在山核桃产区的分布各有不同。根据调查,浙江省临安市的西天目和千秋关以及安徽省 县的三阳乡仅见桑天牛和云斑天牛,以桑天牛为主,未见皱绿天牛;而浙江省临安市 的昌西、昌南和淳安县的瑶山闲,则以皱绿天牛为主;临安市的昌北地区和安徽省宁国县的宁墩地区以云斑天牛最为常见。
(一) 为害特点、
(1)桑天牛。为害两年生以上枝条和主干。雌虫产卵于直径1~2CM小枝条基部方的U形产卵疤内,孵化为幼虫后蛀入枝内向下蛀食,形成较直的单条虫道,被害枝干外每隔一定距离有一排粪孔,孔外堆有潮湿的红褐色锯齿状虫粪,孔下方有明显的锈黄色流水痕迹。
(2)皱绿天牛。为害大枝、主梢和主干。雌虫产卵于大枝、主梢和主干不规则梭形、中间有一条凹沟的产卵疤内。幼虫先是向上蛀食,后又向下蛀食,时上时下,虫道纵横交错,与桑天牛虫道完全不同,且经常环蛀枝干一周,导致风折或引起枝干迅速枯死。被害枝干外的排粪孔就粪便似桑天牛。
(3)云斑天牛。为害树干基部,雌虫产卵于干基离地30~50CM处的椭圆形产卵疤内,卵孵化为幼虫后蛀入木质部。虫道纵横交错,不规则,被害处稍显膨大,并长开裂,由开裂出排出长约1CM的丝状木屑。能蛀入根部为害。
(二) 形态特征及生活史
(1)桑天牛。成虫体长30~50MM,体上密生黄褐色绒毛,前胸背板有横皱纹,鞘翅基部密布黑色颗粒状突起。卵乳白色,长椭圆形略弯,长约6MM,幼虫乳白色,近圆桶形,前胸硬皮板黄褐色,后半部密布深褐色颗粒状小点,其中央有3对尖叶形空白纹。成虫活体可达60MM。两年一代,以幼虫在枝干内过冬。6月出现成虫,取食嫩枝皮层,产卵前期10~15天,7月上旬为幼虫盛发期。
(2)皱绿牛。成虫体长25~35MM,黑绿或蓝绿色,有光泽,前胸背面有横皱纹,后部有两个瘤突。幼虫桔黄色,近圆筒形,有3对小胸足,成长时体长30~50MM。一年一代,以幼虫在被害枝干内过冬。5~6月出现成虫,取食嫩枝皮层。
(3)云斑天牛。成虫体黑色或灰黑色,前胸背面有一对肾形白斑,胸腹两侧各有一条白纹,鞘翅上有2~3行10余个白色云斑。卵长椭圆形,乳白色。幼虫淡黄色或乳白色,前胸硬皮板方形,淡褐色,中央有一条细线,成长时体长可达70~80MM。2~3年一代,以幼虫在被害枝干内过冬。6月出现成虫,啃食嫩枝皮层,进行补充营养,30~40天后开始交配产卵。
(三) 放置措施
(1)冬季清除死树死枝,消灭越冬幼虫。
(2)成虫出现于5~6月,白天在树上不大活动,可及早捕杀。
(3)6~8月是成虫产卵和初孵化幼虫期,应注意巡视树干和树枝,发现产卵疤或幼虫初期为害症状,立即刮除或击毙之。
(4)药杀幼虫:幼虫已蛀入枝干深处,可寻找有新鲜虫粪的排粪孔,掏净粪,施药毒杀,防治桑天牛和皱绿牛效果很好。施药方法多种,可灌注80%敌敌畏乳油或40%氧化乐果乳油的100倍浓药液,也可塞浸透50%二溴磷乳油或80%敌敌畏乳油原液之棉团于蛀孔中,外用粘土封闭,还可用干、鲜百部根塞之(塞最新鲜的排粪孔3~5个)施药后数天检查,仍有新鲜虫粪排出处再补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