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意社8月29日讯 种桑养蚕,是被大埔县政府赋予迅速增加农民收入之重大意义的产业。两年前,大埔甫一引入养蚕业,就规划当年种植5000亩桑田。然而至今,该县桑田面积仍维持在2200亩的规模。
究竟是什么阻碍了这个宏图大业的施展?
县政府力推养蚕业
大埔种桑养蚕的引路人是黄大鹏,四十岁上下,早年曾在湖南从事房地产业,“有头脑会赚钱”,2005年返乡当选为枫朗镇溪背坪村党支书。
2005年的某天,黄大鹏从电视上看到一则介绍始兴县种桑养蚕经验的新闻,觉得这是一个值得发展的产业。
桑树头年冬天种,第二年春天就可采摘喂蚕,一棵桑树可摘十五年。一斤蚕茧行情好的时候可以卖到10多块,一亩桑树养蚕的年纯收入可达2800元以上,是种稻效益的5倍。溪背坪有不少丢荒的田地和闲置的老房子,留在村里的老人、妇女和小孩可以胜任种桑养蚕的事务。
“种桑养蚕是个‘短、平、快’项目。”8月14日,黄大鹏向笔者讲述了自己当年的想法。
2006年初,在黄大鹏的努力下,省丝绸集团始兴分公司(以下简称始兴分公司)与溪背坪村签订了合作协议,始兴分公司派出技术员指导养户种桑养蚕,负责收购蚕茧。2006年5月,溪背坪村与始兴分公司联合投资50多万元成立枫兴桑蚕产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枫兴公司)。枫兴公司采用小蚕共育技术,直接供给养户小蚕,养户再养10天左右,就可收获蚕茧。
枫兴公司举办技术培训班,派技术人员现场指导养户。为使养户节支增收,枫兴公司还采取了垫付桑苗款和保价收购蚕茧的方式。
半年后,溪背坪村发展了桑蚕示范基地260亩,另有60多户农户种了120多亩。在溪背坪村的示范下,其他村也发展了50多亩。
与此同时,大埔县政府决定推进种桑养蚕,把它作为与茶叶、蜜柚、烤烟和南药等并列的特色产业发展。当年,县政府与始兴分公司签订了2.5万亩桑田长期供销合同,计划发展到5000亩后,建一个拉丝厂,就地收茧就地加工,解决蚕农后顾之忧。
2006年9月27日,大埔县政府发出《关于加快发展我县蚕桑生产的通知》,要求当年冬、次年春在沿河各镇先行建设5000亩种桑基地。其中,以农业为主的镇每镇发展300-400亩,农业比例较小的发展100-200亩,村集体经营与个别农户种养相结合。
蚕价低养户砍桑树
然而,5000亩的计划最终没有完成。大埔县农业局的统计资料显示,截至去年底,全县种桑2263.5亩,涉及养户2100户,比2006年略有增加。
据枫朗镇农业办何主任介绍,2006年高峰时期,全镇种桑1500亩,现在则减少到1000多点,其中三个示范基地占了近900亩,个体农户只有100多亩。而在溪背坪村,高峰时有72户种了800多亩桑田,如今只剩下10多个养户和500多亩。
对于减少的原因,大埔县农业局副局长张炽昌归结为蚕茧收购价的降低。2006年开始推广种桑养蚕时,蚕茧收购价是12.5元/斤,甚至一度出现过14元以上的情况,但现在还不到10元,“这肯定影响养户的积极性”。
60岁的溪背坪村民黄健国租种了两亩桑田,将自家的一间房子腾出来作蚕室,尽管养蚕不影响其他农业劳动,但夫妇俩对养蚕的收入并不满足。“今年我卖了三批茧,一批10块(一斤),一批9块5,一批9块,没什么赚头。至少得每斤10块吧。”黄妻并不清楚养蚕成本多少,纯收入多少,只是觉得每斤卖到10块才乐意坚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