蚱蝉,是蝉科昆虫的代表种,成虫又称黑蝉,若虫俗称知了龟,我国许多地区都有食用蚱蝉及其若虫的习俗,以山东尤为盛行,最普遍的食用方式为“油炸金蝉”。蝉若虫(知了龟)有极高的药膳营养价值和独特的口感,堪为食用昆虫中的佼佼者,目前已经成为适应各种不同档次场合的著名菜肴。但由于环境破坏,树木的砍伐,蚱蝉和若虫(知了龟)的生存环境被严重破坏,导致若虫(知了龟)的自然产量逐年锐减,市场价格也连年上升且居高不下。由于社会需求量不断增大,仅仅依靠采集,远远不能满足市场要求,在我们的指导下,许多地方已开始将自然资源采集的方式转向人工规模化饲养。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40~48毫米,翅展125毫米。全体黑色,有光泽,被有金属光泽。复眼淡赤褐色。头的前缘中央及颊上方各有黄褐色斑一块。中胸背板宽大,中央有黄褐色“X“形隆起。前后翅透明。前翅前缘淡黄褐色,基部黑色,亚前缘室黑色,前翅基部1/3黑色,翅基室黑色,具一淡黄褐色斑点;后翅基部2/5黑色,翅脉淡黄色及暗黑色。足淡黄褐色。雄性腹部第一、二节有鸣器,雌性无鸣器,有听器,腹瓣很不发达,产卵器显著而发达。卵长椭圆形,微弯曲;长约2.5毫米,宽0.5毫米;乳白色,有光泽。若虫黄褐色,具翅芽,能爬行,一龄的前足即表现为明显的开掘式;末龄若虫体长35毫米,黄褐色,前足开掘式,翅芽非常发达。 经济资源价值 蚱蝉的食用价值。经科学分析,蚱蝉体内含有丰富的氨基酸、蛋白质及微量元素,人体必需氨基酸占氨基酸总量的46.63%。 蚱蝉除具备食用价值以外,还具有药用功能。蚱蝉老熟若虫变化为成虫时,羽化蜕除的外壳称蝉蜕,又称“蝉退”或“蝉皮”,其主要成分含甲壳素及蛋白质,味甘、咸、寒,入肺、肝经,是重要的辛凉解表中药。鲜嫩的蚱蝉若虫和成虫,特别是若虫不仅营养丰富、味道鲜美,药用价值也特别高,为药膳上品。
蚱蝉的自然习性
蚱蝉一般3~5年完成1代,也有记载5~6年或12~13年完成1代的情况。以卵群体在当年生或二年生的幼小枝条上和各龄若虫集中于土壤中植物根系上越冬,即越冬虫态为两种,卵和大小不同的若虫;越冬场所也分为地上和地下两种环境。 越冬卵于翌年5月中旬开始孵化,5月下旬至6月上旬为孵化盛期,6月下旬孵化活动结束。卵多在白天下午孵化,占80%左右,夜间孵化的较少,约为20%。卵期接近300天。越冬若虫的活动受地温和寄主植物树液的影响最大,在低温高于10℃~15℃时,树体汁液开始流动,越冬若虫随之开始刺吸取食活动。 从越冬卵中孵化的若虫(称之为蝉蚁),潜入土中,在寄主植物根部吸食汁液,活动性较小。
随着龄期的增长,营造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土室,栖居其中。土室外表粗糙,内壁光滑湿润,壁的一部分附着在植物根上,以便取食。秋后温度下降,便钻入深土层中越冬,春暖后又向上迁移至树根附近活动。一年中以5月份在土中的若虫数量最多,此时正值越冬卵大量孵化入土,又是末龄若虫即将出土蜕皮变为成虫的时期。 在土中完成若虫的整个生活过程后,成熟若虫于5月下旬至8月中下旬从土中钻出来,并爬行到灌木枝条、杂草茎干等处,用爪及前足的刺固着于树皮枝叶上,蜕皮羽化为成虫。6月中旬至7月中旬为成虫出现盛期,10月上旬为末期。成虫羽化后20天左右,交尾产卵,6月下旬开始产卵,6月底至8月下旬为成虫产卵盛期,9月上旬至10月上旬为产卵末期。成虫的终见期为11月上旬。即成虫的产卵期可以持续在6月下旬至10月上旬。 成虫多在夜间8~10时和早晨4~6时羽化,雌雄比基本保持1∶1的比例。
成虫常栖息于树干枝梢上,具有夜间扑火的习性。成虫产卵于一二年生,2~7毫米粗度的枝条上,卵产在枝梢的木质部内,卵窝密接,多为单行、也有双行的,呈直线排列,少数弯曲或呈螺旋状排列。每一卵窝内有卵6~8粒,一根产卵枝内有卵12~479粒,一般为20~200粒,平均有卵146粒。每根枝条上有卵穴6~146个。每头雌虫腹内怀卵500~1000多粒,最多达到1500粒,最少20粒,平均800粒。成虫寿命3个月左右,发生期一般在每年的7~9月份。成虫有翅能飞,以刺吸式口器吸吮树木幼嫩枝条中的营养汁液为生。交配以后的雌蝉在产卵前先用产卵器插入当年生或二年生细嫩树枝木质部,然后再将卵产入。同时使嫩枝条脱水干枯死亡,对树木造成危害。 蚱蝉喜欢木质松软、汁较多的树种,如山楂、桃树、苹果、榆树等。
蚱蝉的成功饲养,应该掌握种源获取、寄主植物选择、饲养地选择、防护措施配置等要点:
1、获取种源
初级种源的获取可以在田间自然采集,卵、若虫、成虫均可作为种源采集。7~9月份可以采集各个虫态;8~9月份是采集若虫的最佳季节;9月份是采集蝉卵树枝的最佳时间,全年均可采集。 卵的采集可以选择树密蝉多的理想场所,用果枝剪或顶端带钩的长杆,把树上被蚱蝉产卵致死的1~2年生细干枯条轻巧取下,凡是一侧呈扁平干枯且表面不完整、皮下木质部镶嵌有大量乳白色长椭圆形卵的即是蝉卵,剪除产卵窝上部多余的无卵枯梢、在产卵窝痕下部留出10~15厘米无卵枝条部分,将50条左右捆成一小捆,放入塑料袋中待用。 捕获若虫,以自然成熟的老熟若虫为对象,若虫的采集可以在傍晚7~12时在树体主干基部用手电照射捕捉;采集后放入纱笼中羽化产卵。产卵纱笼内栽灌木状寄主,以各种实生果树为主。 抓获树上成蝉的方法很多,如在夜晚采用火堆诱集。为了保证成蝉不受损伤,可以利用小麦面筋粘获,方法是将和好的面团多次用水冲洗,去除淀粉,留下纯面筋,存放于宽大的荷叶、杨树叶内,粘于竹竿顶端,于清晨或白天粘捕成虫。 应当以产卵枝条的采集作为获取种源的主要途径。
2、殖种
殖种对象为初孵若虫以及接近孵化的卵。 将直接从野外或在种源场地采集的具卵枝条,集中于室内促进孵化。孵化方法:在长70厘米、宽40厘米、高20厘米的塑料盒中,底部铺撒5~10厘米厚的细干沙,将卵枝成捆竖放或横放于其上,不断用小喷雾器喷洒雾水,保持具卵枝条周围空气的高湿度,使多余的水珠吸附于底部细沙中。中间应不断抽查卵的孵化情况,发现有若虫活动时,即可将枝条连同细沙殖放于养殖场所。 殖种时间一般在9~10月份(二年卵)或6~7月份(当年卵)。在饲养场所的寄主植物树下地面远离树干基部1米左右,挖掘深约30~50厘米有规律的窄沟,如环、方、三角、平行或辐射等形状,目的是为了以后的挖掘和捕收。“殖种”后盖土压实,做好时间、数量、“殖种”沟形及深度等的记录。 蚱蝉从卵期开始到生长发育为成熟的若虫(知了龟),需要在地下生长三个冬夏(实际为2年):第一年从6月份开始生长,当年生长体重只有1克左右,全身及眼睛均为乳白色;第二年体重发育到3克左右,全身色素加深,眼睛呈粉红色;第三年若虫(知了龟)发育成熟,体重4.5~5克,每千克平均210只,此时身体颜色为褐色,眼睛呈黑灰色。根据体重大小、体色深浅和眼睛颜色变化,可以准确判断若虫生长发育所处的时间年龄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