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蹄疫传播迅速,难于防治,补救措施少,被称为畜牧业的“头号杀手”。现将口蹄疫的病原及防治情况简单介绍如下:
口蹄疫又叫“口疮”、“蹄癀”,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主要侵犯牛、猪、羊、骆驼、鹿等动物,人也易感。其主要特征为:口腔粘膜、蹄部和乳房皮肤发生水疱。典型口蹄疫又可呈良性、恶性或引起并发症,对于幼畜的特征是无鹅口疮的急性和最急性心肌炎,常造成死亡。
病原口蹄疫病毒属小核糖核酸科鼻病毒属,这种病毒已知有A、O、C、南非1,2,3和亚洲1型7个主型,每一个主型又有若干亚型,目前已知有65个亚型之多。各型之间无交互免疫性,而口蹄疫病毒在不同的条件下容易发生变异。病毒对外界的抵抗力很强,在自然情况下,被病毒污染的饲料、土壤等可保持数周至数月的传染性,低温有利于保持毒力。高温和紫外线则可杀灭病毒,阳光直射一个小时,就可死亡,煮沸3分钟可杀死病毒。病毒对乙醇、氯仿等抵抗力很强,但对酸碱敏感,可用酸碱进行消毒杀灭病毒。
症状潜伏期平均2-4天,最短1-2天,最长一周。
牛体温升高40-41℃,精神沉郁,闭口,流涎。在唇内面、齿龈、舌面及颊黏膜发生水疱,流涎增多呈白色泡沫状,挂满嘴边。水疱约经一昼夜破裂,形成浅表的边缘整齐的红色烂斑,体温逐渐恢复正常,一般一周可痊愈。如在趾间和蹄冠的柔软皮肤上也发生水疱,并很快破溃形成烂斑,然后逐渐愈合。若护理不当,造成续发感染,严重的会导致蹄匣脱落。这些一般都取良性经过,死亡率不超过1-2%。但若在水疱愈合过程中病情突然恶化,发生心肌炎,转为恶性,死亡率高达25-50%。
犊牛口蹄疫,多看不到明显症状,主要表现为出血性胃肠炎和心肌炎,死亡率很高。
猪猪本病的潜伏期只有1-2天。发病后最初的症状是精神不振,食欲缺损,体温上升至40-41摄氏度,病猪很快在蹄部和口腔粘膜上以及其它部位出现一些大小不等的水疱,水疱内充满淡黄色或无色的清亮浆液,不久水疱溃破、组织糜烂,如有细菌继发感染,水疱发生化脓与坏死。严重病例蹄匣甚至脱落,此时病猪蹄部异常疼痛,不能行走。生长在母猪乳头上的水疱发生糜烂时,吃奶的小猪很快受到感染,出现急性肠炎与心肌炎,死亡率很高。鼻镜上和口腔内有水疱和糜烂坏死的,则严重妨碍采食和咀嚼。如无细菌继发感染,水疱溃破后慢慢干涸,最后形成痂皮而脱落痊愈,整个病程大约7-8天。
诊断本病口蹄病变典型,易于辨认,结合流行病学不难做出诊断。但应注意与猪水疱病、水疱性口炎、水疱疹和牛瘟等区别。
防治对于口蹄疫平时要积极预防,加强检疫,定期注射口蹄疫疫苗。患口蹄疫的病畜,症状轻微的一般经过10天左右多能自愈。但为了促进早日康复,缩短病程,防止续发感染,应在严格隔离、加强护理的条件下,进行对症治疗。
1、对口腔病变用清水、食盐或0.1%高锰酸钾洗涤溃疡面;涂以1-2%明矾溶液或碘甘油,也可用冰硼散(冰片15g,硼砂150g,芒硝150g,共捻为细粉)适量撒布或吹入口腔。
2、对蹄部病变,用3%的来苏水洗净,然后搽龙胆紫溶液、碘甘油、青霉素软膏或木焦油凡士林(1:1)等,用绷带包扎。也可将煅石膏与锅底灰各半,研成粉末,加少量食盐粉撒在蹄的患部。
3、对乳房病变,用肥皂水或2-3%硼酸水清洗,然后涂以青霉素软膏或其他刺激性较小的软膏。对恶性口蹄疫,除局部治疗外,可用强心剂和滋补剂如安钠咖、葡萄糖盐水等。
口蹄疫的防治
发布时间:2006-11-21 来源:
摘要:口蹄疫传播迅速,难于防治,补救措施少,被称为畜牧业的“头号杀手”。现将口蹄疫的病原及防治情况简单介绍如下: 口蹄疫又叫“口疮”、“蹄癀”,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