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肠肝炎是由组织滴虫属的的火鸡组织滴虫寄生于禽类的盲肠和肝脏而引起的一种原虫病。该病常发于雏鸡,成鸡亦可感染。今年春季,我们遇到典型的一例,现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病料来源 辽阳市水泉乡某饲养户;散养蛋鸡2000只,60日龄发病,日死亡2~3只,前来就诊。
1.1.2 临床症状 病鸡精神萎糜,食欲减退,被羽松乱,卧地嗜睡,冠染蓝紫甚紫黑;黄绿稀便甚血便;如不及时治疗,可于发病后7~8天死亡。
1.1.3 病理变化 共剖检病死鸡8只,主要病变为肝肿大,表面形成淡黄色或灰绿色不规则、中央凹陷的环形山样病灶;盲肠呈一侧或两侧性肿大,肠腔内充满干燥坚实的干酪样栓塞物,切面呈同心圆状。
1.2 方法
1.2.1 实验室诊断 取盲肠内容物用加温至40℃的生理盐水稀释后制成悬滴标本镜检。
1.2.2防治措施 消灭本病的主要中间传染媒介的异刺线虫是控制本病的关键性技术措施。首先可利用物理方法(阳光、干燥)、化学方法(消毒药)以及生物学方法(生物热发酵-堆肥和沼气池)最大限度的杀灭粪便中的异刺线虫虫卵;发病期间选用敏感消毒药对鸡舍进行带鸡消毒,每天1次。其次就是对鸡群进行定期药物(如左旋咪唑与驱虫净等)驱虫。第三是病鸡隔离和药物治疗:对病鸡进行隔离并采用中西药结合进行治疗。可以甲硝唑100毫克/只、肝复康(按说明使用)联合拌料混饲,一般连用4~7天,可获理想的治疗效果。对全群进行预防性投药(剂量减半),连用7天。
1.2.3 检测新城疫HI抗体水平 利用新城疫检测盒(自家血α法)随机取污染群未发病假定健康鸡30只进行新城疫抗体监测。
2 结果
2.1 镜检结果 检出符合组织滴虫形态特征的虫体。
2.2 治疗结果 药物混饲治疗病鸡4-7天后全部康复。受污染群在投药后3天停止发病、食水欲恢复正常。
2.3 新城疫HI抗体监测 平均效价约为200倍。
3 结论
3.1 疾病定性 根据临症(冠髯紫黑、血便等)、特征性的病理变化(肝脏表面不规则环形山样病灶、盲肠内充满干酪样栓塞等)以及实验室病原形态学检测可以证明,本次疫病为由组织滴虫引起的盲肠肝炎(亦称为"黑头病")。
3.2 发病原因探讨 由于本鸡群采用散养的饲养方式,同时还由于本病主要通过粪口传染,再加之鸡群没有定期驱虫--因为本病主要通过鸡异刺线虫作为中介进行播散(组织滴虫就隐觅在异刺线虫的虫卵内);以上三大因素导致了该鸡群容易和带有虫卵的粪便接触造成感染发病。
3.3 发病趋势 由于不科学饲养管理和用药造成本病发病日龄日渐增大,传统药物治疗效果越来越差;发病率和死亡率也在不断上升。
3.4 防治原则 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定期驱虫灭卵,加强粪便管理和环境消毒,科学合理用药,防止继发感染。由于本病导致肝脏病变,所以其可以影响新城疫的免疫效果(可以使新城疫的抗体水平下降),故此在防治本病时一定要注意新城疫的群体抗体的变化情况,如发现抗体大幅度下降并接近免疫保护临界值时,要及时进行新城疫的加强免疫,以防继发新城疫。
科学用药对防止组织滴虫耐药性的产生,降低防治成本具有重要意义。所谓科学用药主要把握以下数点:一是药敏择药--即利用药敏试验选择敏感药物投入预防和治疗;二是短期频繁交替用药--即选择数种敏感药物交替使用;三是确定科学的用药程序--即坚持"先一线后二线"的用药原则,也就是说,在敏感药物使用顺序上应先选择常见的普通药物,如果普通药物疗效不佳再选用新药或特效药,以便最大限度地降低防治成本和保持该病原有较宽的药物敏感谱。四是要确定合理的疗程--即在保证和稳定治疗效果的基础上尽力缩短治疗时间。
以中西药结合防治本病是一条可行的技术路线。中西药可以优势互补,既考虑到整体(中药--提高整体的抵抗力)又考虑到了局部(西药--消灭病原),而且可以有利于防止病原耐药性的产生(中药一般产生不产生耐药性)。
鸡盲肠肝炎的诊断与防治
发布时间:2006-11-21 来源:
摘要:盲肠肝炎是由组织滴虫属的的火鸡组织滴虫寄生于禽类的盲肠和肝脏而引起的一种原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