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偶蹄动物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以口腔粘膜、蹄部和乳房皮肤形成水疱和溃烂为特征。口蹄疫病毒在水疱内及淋巴液中含量最多,发热期血液内含毒量最高,退热后在奶、尿、口涎、眼泪、粪便中都含有病毒。此病毒的抵抗力很强,在低温和蛋白质保护的条件下能长期存活。高温和阳光(紫外线)可杀灭病毒,消毒可用1%~2%氢氧化钠溶液、30%热草木灰水、1%~2%甲醛溶液等。
一、流行特点
口蹄疫能侵害多种动物,以牛、羊、猪最易感。奶牛、黄牛极易感(犊牛比成年牛易感),牦牛稍逊,水牛次之,猪、绵羊、山羊、骆驼又次之。人亦能被感染发病。马、鸡、猫、犬、兔有抵抗力。病畜和带毒牲畜是主要的传染源。水疱液、水疱皮的传染性最强,其次是粪、乳、尿、唾液和呼出的气体。口蹄疫能通过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传递。可经消化道、粘膜、皮肤、呼吸道而传染。被污染的车、船、水源、牧地、用具、饲料、饲草以及来往人员和非易感动物(狗、马等)、空气都是传播媒介。口蹄疫的流行具有周期性的特点。秋末、冬、春是常发病季节,春季最为流行,夏季很少发生,在商品猪仓库本病不分季节均有发生。
二、临床症状
牛、羊、猪等动物发病出现体温升高达34℃~41℃,口温高,口角流白色泡沫状涎,蹄部红肿热痛,有米粒大、蚕豆大的水疱,破裂后糜烂,严重者蹄壳脱落,卧地不起。哺乳犊常因发生急性胃肠炎和心肌炎突然死亡。
三、防疫措施
当发生疑似口蹄疫病时,应及时作出诊断,采取紧急封锁、隔离、消毒、治疗等综合性防制措施,在疫点周围做好联防工作。在最后一头病畜痊愈、死亡或急宰2周后,全面进行大消毒,才能解除封锁。病愈家畜在3个月后方能出封锁区;立即用毒型相同的口蹄疫疫苗,或高免血清、康复血清对疫点及其周围的健畜进行紧急预防接种,建立免疫带;对污染场地、用具可用1%~2%氢氧化钠、30%热草木灰水、1%~2%甲醛溶液等彻底消毒。平时尤应注意预防措施:要定期加强检疫,常发地区要定期进行预防注射。
四、治疗
对病畜要精心饲养,加强护理,给予柔软的饲料。口腔可用清水、食醋或0.1%高锰酸钾冲洗,涂以碘甘油,或用冰硼散撒布。蹄部可用来苏儿洗涤,并涂鱼石脂软膏。乳房可用肥皂水清洗,涂以氧化锌鱼肝油软膏。恶性口蹄疫,病初应用高免血清或康复血清进行治疗,防止继发性感染可用抗生素。除局部治疗外,还应注意全身疗法,可用强心剂和补液剂,如注射安钠加、葡萄糖盐水等;亦可用樟脑口服,每天2次,每次5~8克。
家畜口蹄疫的防治
发布时间:2006-11-21 来源:
摘要: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偶蹄动物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以口腔粘膜、蹄部和乳房皮肤形成水疱和溃烂为特征。口蹄疫病毒在水疱内及淋巴液中含量最多,发热期血液内含毒量最高,退热后在奶、尿、口涎、眼泪、粪便中都含有病毒。此病毒的抵抗力很强,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