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防治布鲁氏菌病
发布时间:2006-11-21 来源:
摘要:布鲁氏菌病是由布鲁氏菌属的细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是世界动物卫生组织规定强制报告的疫病,我国将该病规定为二类动物疫
布鲁氏菌病是由布鲁氏菌属的细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是世界动物卫生组织规定强制报告的疫病,我国将该病规定为二类动物疫病。牛、羊、猪最常发生,其特征是生殖器官和胎膜发炎,引起流产、不育和各种组织的局部病灶。病畜和带菌动物是主要传染源,最危险的是受感染的妊娠母畜,其在流产或分娩时将大量病菌随着胎水和胎衣排出。
人与病畜及其产品或流产材料接触和饮用病畜的生乳或制品,食用未煮熟的病畜肉等均可感染,主要表现为体温忽高忽低(波浪热)、关节炎、肌肉痛、睾丸炎和附睾炎等,还可能引起孕妇流产。该病分布广泛,可引起不同程度的感染,不仅给畜牧业带来严重的危害,而且直接威胁人体的健康。因此必须加强布鲁氏菌病的综合防治,及早将该病控制和扑灭。
1、定期开展监测工作,及时发现、了解和掌握疫情动态,及早处理病畜,防止病情蔓延。种畜每年进行两次血清检测,其它动物每年至少进行一次抽检。奶牛场可做乳汁环状试验,当呈现阳性时,再对全场牛进行血清学检查。加强交易市场和屠宰场的家畜检疫监测,追踪阳性家畜来源,当确诊患病的家畜时,应尽早销毁。
2、实现计划免疫制度,实施强制免疫,保护易感动物。疫苗接种是控制该病的有效措施,疫区应当全面开展免疫,将其纳入免疫标识管理,切实提高免疫密度。牛、羊可用S2或M5布鲁氏菌病疫苗免疫接种,猪采用S2布鲁氏菌病疫苗免疫接种。
3、做好消毒工作,切断传播途径。布鲁氏菌属细菌,对消毒药抵抗力不强,0.1%的升汞、1%的来苏儿、2%的碳酸、2%的福尔马林、2%的苛性钠(火碱)、0.1%的新洁尔灭等可杀死此菌。平时,对饲养环境、栏舍、饲养用具等要进行彻底消毒。发生疫情时要加强消毒工作,及时对被污染的环境、畜舍、用具、运输工具等进行彻底消毒,病畜、流产胎儿、胎衣、病畜分泌物、垫料等要彻底销毁处理。
4、不从疫区购买动物,不购买无检疫合格证的动物。必须引进种畜时,要经布鲁氏菌病检疫,证明无病才能引进。新引进的种畜要隔离饲养1个月以上,经严格检疫2次,确认健康时方可混群饲养,以防止该病的传入。
5、加强布鲁氏菌病检疫,严格产地检疫制度,加大动物防疫监督力度。动物及其产品须经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检疫合格,并出具检疫合格证明,方可出售。如发现有较多母牛、母猪、母羊有流产时,应考虑紧急采血检疫、确诊,以清除隐患。动物防疫监督机构要加强动物及其产品的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的监督检查,发现病畜一律扑杀,并进行无害化处理。
6、建立健全动物疫情报告网络,严格执行疫情报告制度。了解疫情、掌握疫情是控制、扑灭工作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疫情情报的收集、反馈、整理、传送要通过报告网络来完成,特别是基层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基层疫情报告网络不健全,有的几乎处于瘫痪状态,专业队伍力量非常薄弱,这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7、加强技术培训,提高防疫专业队伍的科技水平。大力推广新技术、新产品,加快科研成果转化,提高防疫科学技术含量。
8、当发生该病时,要及时采取隔离、扑灭、销毁、消毒、紧急免疫接种、限制易感动物出入等强制性措施,迅速扑灭疫情。若该病呈暴发性流行,要及时报请当地政府封销疫区和通报毗邻地区,采取强制性控制和扑灭措施,扑灭疫情。
(于德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