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疾病的种类增多,死亡率高
引起家禽死亡的原因很多,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对我国养禽业构成威胁和造成危害的疾病已达80多种,涉及传染病、寄生虫病、营养代谢病和中毒性疾病等,其中以传染病为最多,约占禽病总数的75%以上。同时,不仅疾病的种类增多,而且发病禽的种类也逐渐增多。除常见的鸡、鸭、鹅外,鸽、孔雀、鹌鹑、鸵鸟、七彩山鸡、珍珠鸡等及观赏鸟都有发病的报道。由于疫病的发生及管理不善,我国蛋鸡产蛋期死亡淘汰率高达20~25%,而发达国家不足5%。我国每年因各类禽病导致家禽的死亡率高达15~20%,经济损失达数百亿元。
2.新发生的禽病种类增多
近年来,随着动物及其产品贸易的全球化和我国养禽业的快速发展,给我国禽业带来诸多问题,这就是旧病未除,又添新病。影响较大的有鸡传染性贫血、禽流感、肾型传支和多病因所致腺胃炎、鸡病毒性关节炎、禽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包涵体肝炎、减蛋综合征、雏鸭病毒性肝炎、番鸭细小病毒病、鸭疫里默氏杆菌病、鸭新城疫、鸭法氏囊病、鹅副粘病毒病、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鹅红眼病J亚群禽白血病、禽衣原体病、肉鸡腹水综合征和隐抱子虫病等。
3.病原体出现变异,临床症状非典型化
近年来,在禽病的发生和流行过程中,由于一些禽病的病原体出现了差异,导致临床症状非典型化。马立克氏病病毒(MDV):1960年以前,为中毒型(经典型);1960~1980年,为强毒型(VMDV);20世纪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初期,为超强毒型(VVIMDV);80年代后期至超超强毒型(VV+MDV)。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强毒型(VIBDV);90年代,超强毒型(VVIBDV)。新城疫病病毒(NDV):周年代至对年代初期,中发型和速发型;90年代中期后,速发型。传染性支气管炎(IB):80年代以前,呼吸型;80年代至90年代,肾型;90年代至今肾型、腹胃型。IBD:80年代以前,主要发生于2~15周龄的鸡,4~6周龄鸡最易感;90年代至今,早可提前到3~4日龄,晚可推迟到25周龄的鸡照常发病。ND:90年代以前,鸭、鹅不发病;90年代中期以后,鸡、鸭、鹅均发病,且可互相传播。减蛋综合征(EDS):90年代以前,鸭带毒不发病,鹌鹑不发病;90年代中期以后,鸭、鹌鹑均发病。禽流感(AI):2000年以前,鸭、鹅带毒不发病;2000年以后,鸡、鸭、鹅均发病并互相传播。
4.某些细菌性疾病和寄生虫病的危害加大
随着集约化养禽场的增多和规模的不断扩大,污染越趋加重。近年来细菌性疾病和寄生虫病明显增多,由此所造成的危害也在加大。如鸡的大肠杆菌病、沙门氏菌病,葡葡球菌病、绿脓杆菌病、支原体病、鸭疫里默氏杆菌病、鸡球虫病和鸡住白细胞原虫病等,这些病原广泛存在于养禽环境中,可通过多种途径传播,成为养禽场的常在菌和常发病,导致发病率和死亡率上升,鸡肉品质下降,经济效益下降,甚至有的病原体还可通过禽肉产品传染给人类,危害人体健康。
另外,家禽的某些损害免疫系统的疾病,如传染性法氏囊病、传染性贫血、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症。马立克氏病、淋巴白血病等免疫抑制病的存在,使得家禽免疫功能及抵抗力下降,也很容易造成细菌性疾病的发生。更令人担忧的是由于滥用抗生素和饲料中长期添加低剂量的抗生素添加剂,导致细菌的耐药性越来越普遍、越来越严重,控制细菌性疾病已成为一大难题。
5.多病原混合感染和复合症使疾病更为复杂
在实际生产中常见很多病例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原对同一鸡体协同致病引起的并发病和继发感染的病例上升。特别是一些条件性、环境性病原微生物所致的疾有2种病毒病同时发生,有细菌病与病毒病同时发生,或者种细菌病、细菌病和寄生虫病、病毒病与寄生虫病同时发生,这些多病原的混合感染给诊断和防治工作带来了难度。
6.免疫抑制性疾病普遍存在
免疫抑制性疾病普遍存在,是笼罩我国养禽业的阴影。免疫抑制性疾病的免疫抑制要理主要是破坏淋巴细胞系统,破坏巨噬细胞系统。常见的老免疫抑制性疾病:MD、IBD。近年来新的免疫抑制性疾病:(RE)、传染性贫血因子(CIA)、矮小综合症(REV)、传染性病毒性腺胃炎等。
当前我国禽病发生流行的新特点
发布时间:2006-11-21 来源:
摘要:1.疾病的种类增多,死亡率高 引起家禽死亡的原因很多,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对我国养禽业构成威胁和造成危害的疾病已达80多种,涉及传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