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鹅的沙门氏菌病
①病因:鹅的沙门氏菌病又叫鹅的副伤寒病,是一种由沙门氏菌引起的传染病。本病在自然条件下,主要侵害雏鹅。本病的传染源主要是患病和病愈带菌并排菌的鹅只。通过种蛋引起垂直传播,少数通过带菌的飞沫,经呼吸道粘膜而感染。本病因机体抵抗力下降,环境变化,不洁的饮水、饲料可诱发本病,另外其他疾病,也会造成发病、流行。该病发病快,死亡率高,往往愈后不良,影响鹅的生长发育,经济损失较大。
②症状:30日龄内的雏鹅发病较重,病雏食欲消失,渴欲增加,下痢,粪便发生呈稀粥状,后呈水样,肛门周围乃至后躯被粪便污染,干涸后封闭泄殖腔,导致排粪困难;眼结膜发炎,流泪,眼睑水肿,眼半开半闭;鼻流浆液性或粘液性分泌物,张嘴呼吸。病雏鹅精神萎糜,羽毛松乱,缩颈不动,颤抖喘息。病重时,粪如清水连同未消化的饲料一同排出。一般病程 2—5天,有时清晨发病,下午死亡。患鹅如病愈常出现跛行、关节肿胀。一般雏鹅在出壳最初3周因沙门氏菌感染,死亡率在30%以上;成年鹅感染多呈漫性型,表现下痢乃至带血,关节肿大、跛行、消瘦。有的病鹅症状较轻,成为带菌者。母鹅患病影响产蛋。
③诊断:本病无特征性的病变和症状。诊断主要根据病史,雏鹅在育雏阶段死亡常发生有下痢症状,但死亡率低于小鹅瘟,没有小鹅瘟那样的香肠般病变,可用抗生素类药物治疗。确诊必须进行实验室检查、分离,并鉴定它的病原菌。
④防治:保持种鹅的健康,慢性病鹅不做种用;孵化前坚持对种蛋、孵化器消毒;雏鹅与成鹅分开饲养,防止相互传染;加强雏鹅期的饲养管理,保证育雏条件,保持饮水、饲料、用具卫生;发现病鹅应严格隔离,并做好清洗、消毒工作。
做好药物预防和治疗工作。氯霉素用于治疗、每升饮水中加1克,或在每公斤饲料中加入2克拌匀饲喂,连用3天;痢特灵每升饮水中加0.2克,充分溶化后饮用;庆大霉素饮水,每只雏鹅5万单位;氟哌酸拌料或饮水按说明;环丙沙星拌料或饮水按说明。
2.曲霉菌病
①病因:鹅的曲霉菌病是多种禽类都能感染的一种常见霉菌病。它的主要特征是呼吸道发生炎症,尤其是肺和气囊,故又称曲霉菌性肺炎。主要病因是因饲料、垫草被曲霉菌污染,鹅吸人空气中含有曲霉菌所产生孢子或者采食含有曲霉菌孢子的饲料而感染发病。
②症状:病鹅呼吸困难,呼吸次数增加,不时发现摩擦音;张口吸气时颈部气囊明显胀大,呼吸如同打喷嚏样;有时闭目伸颈,张口喘气,同时体温升高,精神萎顿;眼鼻流液,有甩鼻涕现象;食欲减少,饮欲增加,迅速消瘦。到后期,呼吸困难,出现下痢,吞咽困难,病程一般在1周左右,病发后不采用措施;死亡率可达50%。放牧鹅对本病抵抗力较强,有时有霉菌性眼炎。鹅的日龄越大,病程越长,死亡率越高。本病对雏鹅危害最大。
③诊断:根据环境中霉菌的污染和呼吸道症状进行诊断。典型病例在肺、气囊、胸膜腔粘膜上有一种针尖色至粟状大小的霉菌结节,灰白或淡黄色,有时融合成大团块,柔软有弹性,气囊或腹腔、气管上,肉眼可见到成团的霉菌斑,取样压片镜检,能找到菌丝体和孢子,即可确诊。
④防治:搞好鹅舍卫生,不使用发霉的垫料,是预防本病的主要措施。发病后病鹅立即隔离,并对污染的育雏室进行彻底清扫,换土消毒,消毒房舍用福尔马林熏蒸。加强育雏期的饲养管理,适当放牧。在梅雨季节防止垫草、饲料发霉。
本病无特效疗法,用制霉菌素有一定作用,一般每公斤饲料中加入 50—100万单位制霉菌素,连用2—3天;以1:3000的硫酸铜溶液饮水,连用3—5天也可防治;每公斤饮水中添加碘化钾5—10克,也有一定防治作用。
建议养殖户要注意在梅雨季节这一段时期的饲养管理,过了这段时期此病的发病率基本上很少发生。
鹅的疫病防治技术
发布时间:2006-11-21 来源:
摘要:1.鹅的沙门氏菌病 ①病因:鹅的沙门氏菌病又叫鹅的副伤寒病,是一种由沙门氏菌引起的传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