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犬鞭虫病犬鞭虫病是由原狐鞭虫寄生于盲肠和结肠引起 的一种寄生虫病。其成虫长40-70毫米,前段细长而后端粗大,前后之比是3:1,虫体似鞭子,故以鞭虫得名。
本虫虫体的前端钻人肠粘膜内,并牢固的固着在肠壁上,造成粘膜损伤,吸取大量的营养。该病在我国各地区均有发生,对幼犬危害很大,重者可引起死亡。
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在外界适宜的条件下,约经3周发育为感染性虫卵。犬吞食了感染性虫卵以后,幼虫在肠中孵出,钻人小肠粘 膜内,停留2-10天后,进入盲肠内发育为成虫。
犬轻度感染一般无临床表现。当严重感染时,由于虫体头部深深的钻人粘膜内,可引起急性或慢性出血性肠炎、腹泻,稀便中带血,消瘦、贫血、营养不良,食欲减少。幼犬严重感染,造成生长发育停滞,并可引起死亡。
该病常根据临床症状和粪便发现鞭虫虫卵可以确诊。
此病的防治措施有:1驱虫酚嘧啶 (羟嘧啶)为驱除鞭虫的特效药,2毫克/千克体重,口服,或甲苯咪唑100毫克千克体重,口服,每天2次,连喂3-5天。也可应用磺苯咪唑。2搞好清洁卫生利用虫卵对干燥极其敏感的特性,应经常保持犬舍清洁干燥,减少感染机会。
十七、犬肝吸虫病
我国犬肝吸虫病的病原体主要为中华支睾吸虫,寄生于胆囊及胆管内所引起的疾病。
中华支睾吸虫(华支睾吸虫)虫体扁平,柔软,半透明,形似葵花籽状,前端稍尖,后端钝圆。体长10-25毫米,宽3— 5毫米。口吸盘略大于腹吸盘。
虫卵随粪排出落入水中,被第一·中间宿主淡水螺吞食,在螺体内孵出毛蚴,后发育为胞蚴、雷蚴和尾蚴。尾蚴由螺体逸出,于水中侵入第二中间宿主淡水鱼或虾,形成囊蚴。有囊蚴的鱼或虾被终宿主吞食后,幼虫从总胆管或穿过肠壁经血流到达胆管内,约经1个月发育为成虫。
本病为人畜共患,在我国分布较广。临床上出现消化不良,下痢,消瘦,贫血,黄疽,水肿等症状时,可疑为本病。采用直接涂片法或沉淀法检验,发现虫卵即可确诊。
该病的防治:
1、在流行地区,对犬进行全面检查和治疗。吡喹酮,用量50-75毫克千克体重’次,口服。或六氯对二甲苯,口服量为 50毫克千克体重,每天1次,连用10天。或丙硫咪唑,口服量为30毫克千克体重,每天1次,连用12天。2、在疫区禁止以生的或未煮熟的鱼虾喂养犬,鱼塘应改用牛粪为肥料。禁止在鱼塘边盖猪圈或厕所。疫区应消灭淡水螺。
采编:津沽农业网
犬的常见疾病及其防治[续]
发布时间:2006-11-21 来源:
摘要:十六、犬鞭虫病犬鞭虫病是由原狐鞭虫寄生于盲肠和结肠引起的一种寄生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