蟾蜍俗称“癞蛤蟆”,从蟾蜍耳后腺及皮肤腺(即疣粒)中采取分泌的乳白浆液,经加工制成的蟾酥是名贵中药材。蟾蜍除去内脏干燥后,还可制成干蟾。近年来,南方农民又探索出“蟾衣”的采集技术,“蟾衣”也是昂贵的药材。因此,发展蟾蜍养殖是一项成本低、效益好的家庭致富门路,也是一项很有发展前途的养殖业。
一、蟾蜍的饲养技术
1.场地:饲养池可利用池塘、水沟或 水田。排灌要方便,池内要有一定密度的杂草,水深度中等且静止。饲养场四周建1米高的围墙或尼龙网。里面设养殖池、产卵池、孵化池。饲养池上安黑光灯诱虫 供其捕食。
2.繁殖:种源主要靠野外捕捉,夏秋季节在早、晚或雨后蟾蜍出来活动时捕捉。清明前后气候回暖,选择个体大、发育良好、健壮无病伤的放入产卵池,以一雄三雌的搭配比例为宜,受精率可达90%。温度在12~16℃可产卵,18~24℃是孵 化的适宜温度,经过3~4天即可孵化出蝌蚪。孵化期注意更换水质和调节光照,蟾蜍的卵是深黑色的,有利于吸收阳光,气温较低的春天,不需直接光照,盛夏高 温可适当遮阴。
3.蝌蚪的饲养:饲养蝌蚪的水池要求半米深左右,水温最好以16~28℃为宜,水质新鲜不污染。刚孵化出的蝌蚪2~3天内开始吃食,先以卵膜为食,以后吃动物的碎渣和浮游生物。可用猪粪、人尿、麦麸、菜叶、厨房废物等每天投喂2次。放养密度,刚孵化的蝌蚪每平方米可放养2000~4000个,1个月以后每平方米放养200个。随个体增大,根据个体差异及时分类饲养。蝌蚪经2个月后即变态为幼蛙。
4.蛙期的管理:蛙期放养密度为每平方米50~100只为宜。饲料主要以蜗牛、田螺、蚂蚁、蝗虫、蚊蝇和其他一些昆虫。蛙期生长快、食量大,为解决饲料问题,可以用日光灯诱虫,或在场内放入垃圾、猪牛粪、人尿等有机物质养殖蚯蚓,也可引诱苍蝇繁殖蛆。
人工饲养蟾蜍应注意禁止使用石灰、农药、化肥、有毒药品等,场内应保持环境安静,冬季要使池塘保持相当水位,以防越冬蟾蜍冻死或干死。还要防止蛇、鲶鱼、黄鳝等天敌危害。
二、蟾蜍的加工技术
1.蟾衣的采集:蟾蜍每年脱衣一至二次,边脱边吃,所以很难采到。人工养殖,就是利用高新技术,让它统一脱衣,统一采集。一般芒种以后是蟾衣最佳采集期。在室内用玻砖围成脱衣池3~5个,池底抹水泥,有一定坡度,设下水道。将养殖池内100克以上、四肢齐全、腹背无伤痕的蟾蜍用清水冲洗净泥土、灰尘,放人脱衣池中,干后喷纯中药制剂“脱衣素”,一般4天后开始脱衣。脱衣前时刻注意观察,发现离群、迟钝、外表变湿发亮时说明快脱衣了。脱衣一般先从背上开始,其后是头、后腿、腹部、前腿。脱完三条腿时,立即用手把它抓起来,轻轻将剩余部分拉下,并将其口扒开,将口中吃的部分轻轻拿出来即是一个完整的蟾衣。然后用清水轻轻漂洗干净,制成标本模样,晾干,包装密封保存。
2.蟾酥的采收加工:蟾蜍除繁殖季节外,均可采收蟾酥,从立夏到秋分是采收的好季节。先用清水冲洗蟾蜍体表泥土,待体表的水分干后即可采集。先用小铁钉固定蟾蜍的四条腿于木板上或用左手执活蟾蜍,将蟾蜍的头部朝下,右手用竹制夹钳适当用力挤压耳后腺、背上疣疱及后腿处隆起的疣疱,将挤压出的白浆液盛进玻璃器皿中,过筛滤掉杂质,将筛下面的浆液涂铺于玻璃板上,晒干或烘干即为蟾酥。
蟾蜍有毒,采集加工蟾酥时,必须小心,防止测入眼中,一旦溅入眼中出现眼肿,可用紫草汁洗患部,即可消肿。
蟾蜍的人工养殖与加工技术
发布时间:2011-05-11 来源:养殖商务网
摘要:蟾蜍的人工养殖与加工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