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病主要发生在叶片上,严重时也可为害叶柄和种荚。初期叶背产生淡黄色小斑点,逐渐变褐,隆起呈小脓疱状,后扩大成夏孢子堆,表皮破裂,散出红褐色粉末即夏孢子。后期形成黑色的冬孢子堆,使叶片变形早落。有时叶脉、种荚上也产生夏孢子堆或冬孢子堆。种荚染病,不能食用。此外,叶正背两面有时可见稍凸起的栗褐色粒点,即病菌的性子器;叶背面产生黄白色粗绒状物即锈子器。
豇豆锈病由豇豆属单胞锈病和豇豆单胞锈菌引起。系单主寄生锈菌,能产生性孢子、锈孢子、夏孢子、冬孢子及担孢子,是专性寄生菌,只为害豇豆。我国北方主要以冬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翌春日均温度21--28℃,具水湿及散射光条件,经3--5d冬孢子萌发产生担孢子,借气流传播,产生芽管,侵入豇豆叶片为害,同时产生性孢子和锈孢子。锈孢子成熟后,在豇豆叶上萌发侵入为害,后形成夏孢子堆,产生夏孢子。夏孢子成熟后借气流传播,又进行多次重复侵染,直到秋后,或植株生育后期条件不适,才形成冬孢子堆,产生冬孢子越冬。但南方病菌主要以夏孢子越冬和越夏。日均温23℃,相对湿度90%,潜育期8--9d。在日均温稳定在24℃、连阴雨条件下,容易流行。
防治方法:①发病初期开始喷洒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或40%福星乳油8000倍液,或50%萎锈灵乳油800倍液,或50%硫磺悬浮剂200倍液,或30%固体石硫合剂150倍液,或25%敌力脱乳油3000倍液,或65%的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25%敌力脱乳油4000倍液加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每隔10--15d1次,连续2--3次。②不要在雨前浇水,春、秋豇豆不要连片栽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