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地韭菜主要有灰霉病、疫病、细菌性芽腐病、生理性病害“干尖症”等。要针对不同情况加以防治。
症状特点
1.韭菜灰霉病
冬季冷棚的主要病害,严重时减产20~30%,病害主要发生在叶片上,发病初期叶面上产生白色至灰褐色的小点,正面多于背面,扩大后呈椭圆形或梭形;后期互相合成大片枯死斑,潮湿时枯叶表面密生灰色至灰褐色绒毛状霉层,有时由割茬的刀口处向下腐烂。
2.韭菜疫病
可发生于韭菜各部位,尤以假茎和鳞茎危害最重。叶片发病后,初期出现暗绿色水浸状病斑,病斑扩展到叶片一半时,叶片变黄、下垂、软腐,叶鞘易脱落。潮湿时,假茎上长出灰白色稀疏霉层。鳞茎被害时,根盘部呈水浸状浅褐色到暗褐色腐烂,纵切内呈浅褐色。根部受害根毛减少,影响水分吸收,长势明显减弱。
3.韭菜细菌性芽腐病
主要发生于叶片上,发病后外侧茎叶生长不良并往内侧发病腐烂。
4.韭菜干尖症
“干尖”是保护地韭菜常见的生理性病害。发病原因不同,表现出的症状也不同。有的叶片生长缓慢、细弱,外叶枯黄;有的叶尖枯萎,渐变褐色;有的叶尖变枯白色;有的先外叶叶尖变茶褐色,后渐变褐色;有的嫩叶呈轻微黄白色,外部叶片黄白枯死。
病原菌的传播及发病条件
1.韭菜灰霉病
由葡萄孢属真菌侵染发病。以菌核在土壤的病残体上越夏。韭菜收割时,菌核产生的分生孢子散落地表,通过灌溉、农事作业等传播到新叶片子,浸染发病。菌丝生长适温 15~21℃,相对湿度95%以上,孢子萌发。棚内低温、高湿、日照不足是该病发生蔓延的重要条件。
2.韭菜疫病
是疫霉属真菌侵染引起。病菌在土壤中的病残体上越冬。潮湿条件下产生孢子囊或卵孢子,侵染寄主发病,经气流、灌水传播,进行再侵染。病害发生的最适温度为25~32℃。雨季旱、雨水多的年份;地势低洼、排水不良、放风不及时的保护地,发病严重。
3.韭菜细菌性芽腐病
细菌性病害,除危害韭菜,还可侵染洋葱、葱。低温时有很强的致病性,主要通过收割时刃器传播。
4.韭菜干尖症
发病原因主要有
(1)土壤酸性危害 韭菜生长要求中性土壤,长期大量施用粪稀、饼肥、硫酸铵等酸性肥料会使土壤酸化,导致干尖。
(2)有毒气体危害 盖膜前后施用含氨气的肥料(如碳酸氢铵等)可造成棚室内氨气的过量积累而引起干尖,发生氨害的棚内可闻到氨味。
(3)高温危害 如果棚室内温度长期超过32℃,又未及时通风,或连阴雨天后骤然出现高温,或高温后突然有冷风侵入都可造成叶尖枯黄,导致干尖。
(4)微量元素的缺乏或过剩韭菜缺钙时,心叶黄白,部分叶尖枯死;缺镁时,外叶黄化枯死;缺硼时,中心叶黄白;生长受阻;硼过剩时,从叶尖开始枯死;锰过剩,嫩叶轻微黄白,外部叶片黄白枯死。
(5)通风不当 通风时由于冷风吹入,造成“闪苗”导致干尖。
(6)干旱危害 土壤中水分不足能引起干尖。
防治方法
1.韭菜灰霉病
(1)农业防治 适时通风,降低棚内湿度是防治灰霉病的关键措施。加强田间管理、注意田园清洁,韭菜割后清除、深埋或烧毁剩余病叶;加强肥水管理及中耕,要小水勤洗,降低田间湿度;培育壮苗,增强植株的抗病能力;选用抗病品种。
(2)药剂防治 初发病用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速克灵)1000~2000倍液、50%异菌脲悬浮剂(扑海因)1000倍液喷雾。每亩喷药液40~50公斤。重点喷新生叶片、周围土壤表面,7~10天1次,连喷2~3次。
2.韭菜疫病
(1)农业防治 实行轮作;加强栽培管理,摘除下部老叶增加光照;及时排涝、及时通风。
(2)药剂防治 用75%百菌清500~700倍液、40%乙膦铝300倍液、64%的恶霜灵锰锌400~600倍液、70%的乙膦铝锰锌500倍液喷雾或灌根防治;或发病初期可用 45%的百菌清烟剂250克/亩熏蒸或百菌清粉尘1公斤/亩喷洒。每隔7~10天用药1次,连续2~3次。
3.韭菜细菌性芽腐病
推迟收割发病株,防止二次传染;药剂防治可用72%农用链霉毒 3000~4000倍液、53.8%氢氧化铜干悬浮剂800倍液、50%消菌灵800倍液、47%加瑞农800倍液喷雾。
4.韭菜干尖症
据症状诊断发病原因,确定防治方法。
(1)尽量避免或少施酸性肥料,一旦土壤酸化可撒石灰来调节土壤酸度,使土壤pH值为7。
(2)盖膜前后不要直接施用大量碳酸氢铵或地面撒施尿素。覆膜后可追施硝铵。
(3)及时放风降温和适时浇水,增加氮肥,增强韭菜的耐热能力。原则上不通底风,只开中、上部放风口,这样即有利于降温,又容易将湿气和有毒气体排除。
(4)注意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补充各种微肥。
(5)尽量避免过量使用含锰农药(如代森锰锌等),以免锰过剩引起韭菜干尖。值得提醒的是:在每茬韭菜收割后均应喷药保护。
保护地韭菜病害该如何防治?
发布时间:2008-12-12 来源:
摘要:保护地韭菜主要有灰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