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展现状
食用菌生产是当今世界各国都极其重视发展的新兴产业,也是我国农业经济中一项重要的产业,是农民致富的优势项目。永昌县地域广阔,自然条件优越,劳动力资源充足,区域种植优势突出,具有发展反季节食用菌生产得天独厚的条件。2002年被县委、县政府列为重点发展的特色产业,经过县上领导与业务部门的多方考察论证,于2003年县委、县政府把食用菌生产作为调整农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正式启动实施。
2003年,首先在我县新城子镇刘克庄村、南坝乡祁庄村、焦家庄乡北泉村试点种植香菇和白灵菇,当年建成食用菌棚80座,种植香菇、白灵菇20多万袋,生产食用菌200余吨,收入近100万元。由于第一年试种成功,食用菌种植以其投资少、见效快、产出投入比高、经济效益显著等特点,被各级干部和广大农户所接受。2004年县上把食用菌生产列为发展特色农业、高效农业、创汇农业和农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致富的一项重点产业予以开发。为了强化技术服务,县上与省农科院蔬菜所签订了技术服务协议,由省农科院指派两名食用菌专家在我县常年驻点,设立试验示范点开展试验示范和技术指导。全县食用菌生产有了大的突破,种植范围发展到5个乡镇22个村,种植农户发展到611户,种植量袋栽菌类发展到131.9万袋,平栽菌类发展到40980平方米,种植品种由香菇、白灵菇发展到双孢菇、香菇、金针菇、姬松茸、姬菇、杏鲍菇、白灵菇、鸡腿菇、平菇等近十余种。
经过几年的发展,食用菌产业已成为我县冷凉地区农民增收致富的一项新型特色产业,并取得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成效:
一是产业发展规模不断壮大。2007年,全县食用菌种植户发展到4006户,种植数量达到88.6万袋,55.73万平方米,菌类总产量达到645万公斤;其中双孢菇种植户3708户,55.73万平方米,总产量557万公斤;香菇种植户238户,种植70.6万袋,总产量70万公斤;平菇种植户60户,种植18万袋,总产量18万公斤。2008年,各级有关部门精心组织安排,广泛宣传发动,强化工作措施,着力推进食用菌产业发展建棚数量均在往年基础上将有较大突破。
二是菌类基地初具规模。各有关乡镇按照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部署,坚持以产业化开发、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为目标,狠抓食用菌生产基地培育。截止目前,已初步形成了山头、夹河、邵家庄、刘克庄、北泉、楼庄子、焦家庄、沙沟岔、金川西等村为主的双孢菇生产基地和以马营沟、西湾、兆田、水磨关、楼庄子等村为主的香菇生产基地。虽然我县食用菌种植起步晚,规模小,但特色非常明显,已成为全国反季节菌类生产的最大县份之一。同时经过近几年的试验,白灵菇、黑木耳、金针菇、姬菇、杏孢菇 、姬松茸等菌类也在我县试种成功,为我县食用菌产业化开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是种植效益明显提高。据调查,我县2007年种植的双孢菇,平均每平方米产量已达到10公斤以上,双孢菇收购价最高达到7.6元/公斤,最低达到5.0元/公斤,按平均价6.0元/公斤计算,每平方米收入达到60元,扣除成本10元/平方米,净收入已达到50元,一座60米长的菌棚,净栽培面积约250平方米,每棚净收入达到12500元,是种植啤酒大麦收入的近20倍。根据对香菇种植户调查,一座30米长的菌棚,每棚可放置香菇菌袋3000袋,每袋产量平均可达1公斤,每公斤平均价格7.5元,每袋收入7.5元,扣除袋料成本2.8元/袋,每袋净收入4.7元,每棚净收入14100元,是种植小麦收入的20―30倍。食用菌种植不但经济效益明显,而且还有效地转移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同时食用菌种植可以充分利用农作物下脚料,可以就地取材,就地生产,提高了农作物秸杆、牲畜粪便的利用率,把影响村容村貌的废物变成农民增收致富的宝贵资源。
四是技术服务工作得到高度重视。作为一项新兴产业,成败的关键是技术。为了强化技术服务,县上与省农科院蔬菜所又续签了技术服务协议,由省农科院专家组技术人员常年驻村设立示范点,试验示范了食用菌新品种、栽培新工艺、栽培料新配方、简易栽培设施等技术,并取得成功,为下一步示范推广奠定了基础,真正发挥了示范点的典型样板带动作用。为了让广大农民群众及时全面的掌握食用菌栽培技术,在食用菌生产的各环节,组织省农科院专家组技术人员、县乡农技人员,分赴有关乡镇村社有针对性的进行专题培训。同时各乡镇还组织农户到种植食用菌较早的地方参观学习,通过培训、参观学习等多种形式,使农户初步掌握了食用菌种植技术,为食用菌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五是市场体系日趋完善。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必须以龙头企业、中介组织为载体,把广大分散的生产者与市场联系起来,形成产业链,带动产业的发展。2007年,春芽食品公司、金菇菌业已相继建成投产,在当年的食用菌收购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各乡镇还积极与外地客商联系前来我县收购产品。我县生产的食用菌已有来自福建、四川、北京以及张掖、金昌、武威等地客商争相收购,产品供不应求。伴随着产业基地的不断扩大,还涌现出了一批食用菌收购运输的农民经纪人,在全县食用菌产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三、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县食用菌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取得了初步成效,已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化基地,出现了强劲的发展势头,但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总体规模小,布局分散,生产水平低。全县食用菌产业虽然经过几年的努力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按照产业发展的要求来衡量,尚未形成稳定的产业基地,规模效益差,难以适应市场需求,仍需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向着基地有规模,生产有标准,品牌有影响,产品有市场的方向不断发展。
2、品种种植单一,抵御市场风险能力极低。目前我县以双孢菇这一品种为主,如果市场价格出现下滑,将会极大挫伤农民的种植积极性。
3、各种服务机构作用发挥不力,缺少食用菌管理的专门机构。由于机制、资金等方面原因,整体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只停留在技术培训、督促种植等单项工作方面,而综合协调、辐射带动、技术引进利用等重要作用没有真正发挥。在食用菌产业发展方面还没有形成统一的管理机构。同时食用菌菌种管理混乱,从事菌种生产经营的企业无生产许可证及经营许可证,所产菌种的质量良莠不齐,生产过程中常有因菌种质量不过关而造成种植户受损失的现象发生。
4、技术力量相对薄弱,缺乏必须的专业技术人员。目前县农技中心只有食用菌专业技术人员2名,现有的食用菌技术人员,都没有进行过系统的食用菌知识学习,只能通过网络、书本知识进行充实,部分乡镇及重点村无农民技术员,而真正掌握技术的菇农更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食用菌的产量及效益,特别是在食用菌产业化发展中遇到了如病虫害、低产量、劣品质等方面的问题与发展的食用菌产业极不适应。
5、由于连年种植,菌棚病虫害发生逐年加重,二次发酵、立体栽培等新技术因投资大,得不到进一步推广应用。通过二次发酵技术,能从根本上解决发料不好被污染的问题,立体栽培措施与土壤分开,杜绝了土传病害的发生。这两项技术是当前解决我县食用菌产业病虫害发生严重的主推措施,但因每棚需额外投入资金800-1000元的设备,推广难度较大。
6、产业链条发育不健全,市场运行机制尚未形成。随着食用菌生产的不断发展,虽然相继建成了春芽食品、金菇菌业等食用菌加工销售的龙头企业,但这些龙头企业的生产经营规模和生产水平远不能满足产业发展需求,带动辐射作用明显不足,需进一步加大龙头企业的培育和经纪人队伍的发展,形成完善的产业链条和健全的市场运行机制,以保证全县菌业生产的健康发展。
四、建议与对策
1、加强菌种市场管理和质量检测,建立完善供种机制。根据《食用菌菌种管理办法》的规定,严格菌种管理,建议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和县级菌种生产机构。县级菌种生产机构负责全县食用菌母种和原种引进、试验和统一供应,县内其他菌种供应商只生产栽培种,确保菇农用上足够、优质的菌种。同时要加强对菌种厂技术人员的培训和管理,要求每个菌种厂必须有1-2名懂技术的人员,县上要组织菌种厂技术人员进行集中培训,培训合格后发给职业资格证书,没有职业资格人员的菌种厂不得生产菌种。
2、据近几年食用菌生产技术指导情况看,每个技术人员最多可指导150户食用菌种植户,全县按发展4000户食用菌种植户计,共需技术人员26人。而目前全县专门从事食用菌生产技术指导的技术人员很少,只有省农科院2名蹲点人员和县农技中心2名技术员,乡镇基本没有固定的食用菌生产技术指导人员。建议县上在近年农业院校毕业的大学生中录用4名人员,补充县农技中心食用菌生产技术人员,每个乡镇要固定2名农技人员专门从事食用菌生产技术指导。建议在全县范围内招聘具有一定文化程度,有一定种植经验的农民技术员26名,分重点村社和重点区域,以承包种植户的方式进行技术指导。每个农民技术员服务时间按双孢菇生产周期7个月,每人每月发工资500元计算,26人年需工资91000元。在服务机制上,省农科院技术人员和县农技中心技术人员联合,重点抓好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的试验研究推广,分区域抓好重大病虫害防治指导和重点技术问题的攻关以及解决乡镇技术人员解决不了的问题;乡镇技术人员重点抓好本乡镇区域内技术难点问题,指导和督促农民技术员做好技术服务,解决农民技术员解决不了的问题;农民技术员按所承包的农户搞好具体的技术指导。
3、逐步提高农业技术人才队伍素质,采取请进来,送出去进行学习培训的办法,不断提高农业技术人员的知识水平和指导能力。建议县上每年有计划地输送一批县乡技术人员到高等农业院校和食用菌发展早的地区学习培训。在内部培训上,省农科院专家要定期对县乡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县乡技术人员要定期对农民技术员进行培训。
4、建议发展多品种的种植,扩大香菇、白灵菇等食用菌的种植面积,增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稳定农民的种植积极性。
5、建议县上加大对食用菌产业发展规模扶持力度,同时对食用菌的引种、试验、示范、营销、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及菌种厂建设、品牌申报、绿证申办等方面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农行、信用社等金融部门也要将贷款资金向食用菌倾斜,确保食用菌生产的稳定和持续发展。
6、加快龙头企业建设,组建自己的营销队伍,发展壮大食用菌产业。在抓好食用菌生产的同时,要积极引进省内外从事食用菌生产、营销的单位和个人来我县创办经营实体,进行食用菌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同时积极鼓励有条件的单位和个人成立一支自己的、可靠的、长期的营销队伍,以带动和发展全县食用菌产业。建议政府在注重设施建设的同时,将资金投入向收购加工企业倾斜,扶持壮大加工企业,使收购销售为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实体,带动食用菌产业的发展。
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成效、问题浅析
发布时间:2008-12-12 来源:
摘要:一、发展现状 食用菌生产是当今世界各国都极其重视发展的新兴产业,也是我国农业经济中一项重要的产业,是农民致富的优势项目。永昌县地域广阔,自然条件优越,劳动力资源充足,区域种植优势突出,具有发展反季节食用菌生产得天独厚的条件。2002年被县委、县政府列为重点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