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度不足是当前我省油菜生产上的一个突出问题,尤其集中体现在占全省油菜面积50%的稻茬油菜上,不少稻茬油菜移栽密度仅为每亩5000株左右,甚至更低,比高产栽培要求的每亩7000~8000株要少2000株左右。导致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前茬水稻成熟腾茬迟,农时季节紧,劳动力紧张,加上秋种期间易遇干旱天气,栽够苗困难,密度上不去。
油菜群体质量栽培理论研究认为,中等地力水平下,亩产250公斤以上高产田的每亩总茎枝数一般为18万~20万,其中二次分枝约占50%,群体适宜基本苗为每亩7000~8000株。我省沿海旱茬油菜种植区提出“拓行降密、合理稀植、适宜密度在每亩4000~5000株”,也是在这个密度水平上,基于茬口早、肥力高以及便于后期油棉套作的基础上而言的。事实上,目前沿海地区不少旱茬油菜田栽植密度已不足每亩4000株,相对于当地的适宜密度而言,也有些不足。为应对极端气候,增强油菜自我抗灾调节能力,应强调合理密植。
实践证明,对油菜产量影响最大的是每亩有效角果数,在密度普遍偏低的情况下,通过增加每亩株数来增加每亩有效结角数效果明显。2010―2011年度我省不少高产示范方均增加了种植密度,对提高单产起了显著作用。比较而言,“一穴双本”移栽是目前提高油菜种植密度比较可行的办法。兴化市试验结果表明,在同等密度条件下,“一穴双本”移栽要比常规单株移栽节约2成用工,实产差异不显著。仪征市的试验结果也表明,在每亩移栽8000株的同等密度水平下,“一穴双本”移栽与常规单株移栽的理论亩产量没有显著差异,但省时省工,具有明显的轻简栽培优势。仪征和兴化的试验还表明,“一穴双本”移栽的适宜密度范围在每亩7500~8500株,密度过高或过低均不易获得高产。宝应、兴化等市县采用“一穴双本”移栽方式,有效提高了油菜种植密度,每亩总有效结角数有所增加。
油菜“一穴双本”移栽
发布时间:2013-02-19 来源:金阳光新农村服务网
摘要:密度不足是当前我省油菜生产上的一个突出问题,尤其集中体现在占全省油菜面积50%的稻茬油菜上,不少稻茬油菜移栽密度仅为每亩5000株左右,甚至更低,比高产栽培要求的每亩7000~8000株要少2000株左右。导致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前茬水稻成熟腾茬迟,农时季节紧,劳